茫荡山

更新时间:2023-03-18 06:53:43 阅读: 评论:0

母亲的目光-玩具总动员3

茫荡山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建筑公司简介)

文天祥在广东

文天祥在广东

引导语:广东,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后期抗元斗争的主要活动舞

台。他流离困踬,屡蹶屡奋,取义成仁,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下

文是相关的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端,

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

第一名,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端、赣等州。德佑元年(1275年)后,曾

起兵“勤王”,并与张世杰、陆秀夫等配合抗元。宋室南迁广东后,

文天祥亦退入广东坚持抵抗,开始了他在广东的抗元斗争。时宋景炎

二年(1277年)春。

(一)

文天祥到广东,最早是在梅州(今梅县市),——那是景炎二年

(1277年)三月。当时,按文天样本意,是希望引兵入漳州,直接参与

护卫宋室的斗争。但因为漳州、潮州东南沿海一线道路受阻,影响南

迁,才改先入梅,打通道路。

这年一月,元将易正陷梅州,知州钱荣之降元,佥判蔡蒙吉死。

文天祥接到消息后,即带兵向梅州进发。时驻梅元军不多,听到文天

祥的大军到来,慌忙弃城西逃。四月,梅州收复。此时,文天祥在梅

积极筹划兴复大计,作了深入动员,募集了大量的义兵,并及时展开

训练,兵势大振。当时,都统王福、钱汉英骄横跋扈,居功妄为,顽

不循法,文天祥下令斩杀以徇,致使军政一新,民众拥护,踊跃投天

祥军。准备充分后,天祥于四月又挥戈向江西赣州进军,誓与元军战

斗到底。他在梅州,幸运的见到了三年未见的母亲曾氏、兄弟和孩子。

早在文天祥起兵勤王时,他母亲已由其弟文壁(知惠州)、文璋于德佑元

年初奉送到惠州居住。由于元军的南侵,文天祥为南宋皇室效劳,一

家离散。只有到了梅州才得以团聚。这给他很大的精神安慰,留下深西红柿炒甘蓝

刻印象。后来在狱中还作诗回忆梅州:“楼角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

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此后到五坡岭被执,文天祥全家再没有相

聚过。他在《即事》诗中说:“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正好王师出,

崆峒麦熟时。”就是说他在梅州告别母亲挥戈北上一事。

(二)

文天祥在空坑兵溃后,于景炎二年十一月收残兵从福建汀州(今长

汀)奔赴广东循州(今龙川县),驻南岭。见黎贵达潜谋降元,天祥下令

执杀正法。次年二月进兵惠州、海丰;四月,率余部到丽江浦。此时,

端宗皇帝病死,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昺做了皇帝,六月间即将朝廷

移至崖山。文天祥听到消息后,率军移驻惠州之南的船澳。本来,天

祥的军事策略是要首先集中军力保卫崖山行朝,确保复兴之本。所以

他要求赴崖山。但是,当时行朝实际上由陆秀夫、张世杰把持,一切

大事由他们独自决断。他们担心文天祥的到来会对自己不利,在考虑

国家大事时夹带进个人感情色彩,而拒绝了文天祥的正确请求。“乞

入朝,不许。”(《宋史•列传》)。“请入觐,为张世杰所格(阻止),

不得进。”(邓光荐《文丞相传》)结果贻害了大局。八月,崖山行朝授

天祥少保,封信国公。当时,文天祥的部队因不适广东水土、环境,

医疗条件又差,病疫流行严重,兵士死者数百人,连天祥母亲曾氏、

十三岁儿子道生亦死去。文天祥也考虑到,崖山是个孤岛,潜伏着危

险,假若元军海陆夹攻,必危及行朝。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十一

月,文天祥决定移兵潮阳县海门镇店铺平面图 ,以便积粮治兵,壮大力量,阻击

元兵。他将自己的计划呈行朝,朝廷诏准。此外,天祥部下邹、刘子

俊亦带兵自江西入粤,会师潮阳,壮大了军力。文天祥在路过潮阳县

“张(巡)许(远)庙”时,曾赋《集杜诗谒双忠庙沁园春》以吊,内有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句,表现了他为国家不惜献身的

精神。赋毕,即杀自骑马以祭,并埋马庙侧,人称“马冢”。(《揭阳

县续志•卷四艺文》)

在潮阳,文天祥为了南宋的大局,还写了一封长信,派部下许浒

送到崖山。他在信中阐述了在崖山设行朝的弊端,劝张世杰不要死守

海上,应作速登陆西上,建立基地,从长计议。从当时形势出发,这

一建议是可取的`。可惜又一次被张世杰等人否决。张世杰、陆秀夫辈

续继加强崖山海上防线,准备与元军在海上决战,终于铸成历史大错。

不然,如实施文天祥的建议,也许会延长南宋的寿命。

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初,张弘范打听到文天祥在潮阳的消息,

视为灭宋的第一障碍。中旬,他亲率三万精兵,从扬州出发,水陆两

路向潮阳奔袭,企图一举歼灭文天祥的抗元队伍。时都统陈懿已降元,

授“广东道都元帅”,并引兵攻潮州,知州刘兴以城降。文天祥兴兵

讨伐陈懿、刘兴,陈懿逃亡山寨待机,刘兴被斩于和平里,人心翕然,

军威稍振。文天祥原准备在这里招集义兵,扩充队伍,建立抗元基地。

但在元军的威胁下,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决定移屯海丰。十二月十五

日,文天样引兵入海丰北面南岭,谋结寨据险固守。当时张弘范所率

海路元军尚隔海港,可望不可及,形势并不险恶。谁知此时陈懿却秘

密接应张弘范,为他提供船只渡海登陆。张弘范一登陆,即令其弟张

弘正以轻骑追赶天祥军。二十日中午,天祥军经几天奔命,疲困不堪,

停五坡岭吃午饭。当地群众报告天祥,陈懿降元后,最近正在这一带

活动,在此停留危险……活犹未完,五坡岭北面己杀声掩至——元军

已从西面冲杀过来了,领头的正是陈懿。宋军猝不及防,仓猝应战,

混乱不堪,伤亡惨重,文天祥在士兵护卫下,慌忙出走,元军千户(宫

名)王惟义紧追不放。天祥见不能逃脱,便吞服事先准备的“脑子”(又

称冰片,多服有毒)二两自杀。众拥天祥上马以逃,天祥急索水饮,希

求速死。不久又昏眩从马上掉下来,不幸为元军所俘。一代英雄,壮

志未酬,反陷囹圄。

据元代无名氏《昭忠录》载,文天祥失利被俘的原因“是时备水

道,不虑陆路也”。意指文天祥只注意防备元军海路进攻,而忽视了

对陆路的防备,因而失策失利。而文天祥自己却自叹无可奈何,归咎

天命。在《集杜诗》序中,他说:“自国难后,行府白手起兵,展转

患难,东南跋踄万余里,事不幸不济。然臣子尽心焉尔矣。成败天也,

独奈何哉”!

文天祥被俘后,被引至潮阳县见元军元帅张弘范。张之左右命天

祥下跪,天祥不从,说:我是宋朝丞相,决不下跪。张弘范劝他投降,

他也以冷笑回答,只求速死。张弘范不允,将他拘留在船上,严加看

守。五坡岭混战,文天祥部下不少将士都遇难,如邹自杀,刘子俊假

冒天祥被杀,陈龙复、肖资、肖明哲皆死,许浒被执。文天祥对他们

都集杜诗哭之,寄托哀思。

(三)

元军大破天祥军,实际上是除却了一支抗元劲旅,因而更加大胆

长驱南下,以至进攻崖山行朝。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六日,文天

祥被押送离潮阳,赴西南的崖山。经过六日航行,十三日到达崖山海

面。张弘范再次企图利用文天样劝降,命副帅李恒逼文天祥给张世杰

写劝降书。文天祥说:“吾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其实,

天祥早已视死如归,决心维护民族气节而宁死不屈。李恒定要他写,

天祥便手书著名的《过零书丁洋》诗,表明心迹:“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

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恒持

诗告张弘范,张无奈,只好苦笑说:“好人!好诗!”

从祥兴二年一月十三日开始,到二月六日,宋、元两军在崖山摆

阵大战,历时二十四天。元军层层包围,轮番进攻,宋军则摆“锁链

阵”,英勇抵抗。元军久攻不破,只得封锁宋军,卡住军需、粮食、

淡水的供应,致使宋年大败,纷纷跳海自杀,陆秀夫背负帝昺、手怀

玉玺投海,张世杰后亦通风复舟死。南宋国祚就这样结束了。“二•六

海战”的情况,明代史学家陈邦瞻在《宋史纪事本末》有载:原有军

船千艘的宋军,惨败后,“余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得。越七日,尸

浮海上者十余万人。”

文天祥在元军船上,亲睹战斗惨烈场面,悲痛欲绝,几次想投海

自杀未遂。他在《集杜诗•南海》序里说:“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

苦酷烈,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投海自杀),而防闲(被严密防守)不

可出矣”。文天祥满怀亡国之痛,南向痛哭,作诗以吊。崖山既破,

张弘范置酒大会以贺,“请”文天祥参加。天样端坐不视、不语、不

沾,并再一次以凛然正气拒绝了张弘范的无耻劝降,在《言志》诗中

表示要以身殉国,从容牺牲:“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平生读书为谁事?临难何忧复

何惧!已矣夫!易箦不必如曾参,结缨犹当效子路”。张弘范无计可施,

只好将情况呈报元世祖。三天后,元世祖下令张弘范将文天祥从广州

押送大都处理。

(四)

文天祥在船上押了约四个月,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十三

日,抵达广州,准备北送。张弘范仍不放弃劝降企图,对文天祥日益

“客气”,送还他原离散的妾婢仆役,照顾生活。十四日,张弘范置

酒船上,会见诸将,又举酒对文天祥说:

“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即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丞

相其改心易虑,以事大宋者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公流涕

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殷

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弘范

为之改容”。(邓光荐《文丞相传》)随后,文天祥写了一首诗:”高人

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岂因徼后福,其肯

蹈危机?万古春秋义,悠悠双泪挥”。

四月二十二日,文天祥在都镇抚石嵩和几十名元兵的押护下离开

广州北上,五月四日出粤北大庾岭。一路上文天祥触景生情,悲愤交

集,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英德道中》、《生朝》、《和中甫<端午>

韵不依次》、《南华山》、《又呈中斋》、《五月四日出梅岭至南安

军》等抒怀诗,都表达了爱国忘身、操守气节的精神。

文天祥出广东后,由赣江水路直入长江,东下至建康(今南京),八

月二十四日渡江。九月初一日至淮安。九月初二日改陆路,从淮安出

发,至十月一日晚至燕京(今北京),十月初五日移入狱中。他在狱中度

过了三年多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

害于燕京柴市,年四十有七。临刑前从容不迫,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并南向再拜。

文天样为宋室百计兴复,愤激摅忠,作出了重大牺牲,包括家庭

牺牲:德佑二年(1276年),长女定娘、六女青横列 娘(文天样共有六女)在

广东河源县病死;景炎二年(1277年),欧阳夫人,二妾颜氏、黄氏及次

子佛生、次女柳娘、三女环娘皆为元军所俘,北送燕京;祥兴元年

(1278年),母亲曾氏及唯一儿子道生又死于惠州郡治中,四女监娘、

五女奉娘则死于潮阳乱兵之中。

(五)

文天祥在广东一年半,时间是短促的,却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

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他见张弘范不拜,为书招降不从,

官以宰相不就的事迹,为历代传颂。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以他在广东

抗元斗争史实为题的传奇戏曲和纪念古迹。

戏剧方面,主要有《崖山烈》、《西台记》、《冬青树》、《柴

市节》等。传奇《崖山烈》为明代朱九经作,写文天祥等力抗元兵,

被俘后壮烈殉难的历史悲剧,表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屉的民族气节。杂

剧《西台记》为明末清初的陆世廉作,写文天祥、张世杰孤军抗元,

兵败后天祥被俘秉义不屈,张世杰死难海上。全剧情调沉痛激昂,民

族思想溢于言表。传奇《冬青树》为清代蒋士铨作,写文天样兴兵勤

王到兵败被俘,主要情节都以历史记载作依据,有鲜明强烈的民族意

识。川剧《柴市节》为黄吉安所作,取材于《冬青树》,写文天祥被

俘后,视死如归。临刑前,元人命留梦炎劝降,文天祥义正严辞痛斥、

讽刺留,最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几百年来,广父子关系证明模板 东有关文天祥的历史遗迹是不少的,可惜在风雨、

火灾、战乱的破坏下,有些已经湮没了。至今尚广东高考总分 存的有关历史遗迹、

摩崖石刻,仍然记录了这位英烈最后年代的斗争,吸引了万千凭吊、

拜谒的人们。它们主要有:

(1)莲花峰:在潮阳县海门镇外,为当年文天祥屯军处。今存“望

帝石”、“终南石”、“奇泉古井”、“忠贤祠”等古迹,辟为旅游

区。

(2)方饭亭:在海丰县城北郊五坡岭。明正德元年(1506年)为纪念

文天祥被俘而建。亭中有碑,刻文天祥画像,两侧有明、清四块碑记。

(3)“和平里”碑刻:文天祥在潮阳县蚝坪乡(今和平区)时,为民

众热烈募军场面感动而书。碑原立于和平桥头,今移立于和平区小学

操场。

(4)马秘制烤羊排 冢:在潮阳县东山。相传文天祥谒张、许二公庙,杀马以献,

后埋于庙侧而成。

(5)凌风路:在梅县市。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回忆梅州时有“楼角凌

风迥”句,后人建“凌风楼”纪念,楼毁后袭名取一东西走向的长街

为“凌风路”。

(6)文山祠:在兴宁县朝天围。相传文天祥抗元时曾在此驻营,望

北拜告,并有亲笔墨迹“忠廉节孝”四大字。

(7)相公祠、“相国卦竹”:在蕉岭县与平远县毗邻处的东石梅子

畬。相传文天祥当年抗元,由梅州北上,经镇平(今蕉岭县)长潭入梅子

畬至江西。后附近村寨乡民立“相公祠”以祀。又:文天祥在梅子畬

因思念幼主,咬破指头,嚼血喷于竹叶上作卦,卜幼主帝昺所在。后

来,此处竹叶上皆有朱点,乡民称为“相国卦竹”。

(8)御宴潭:在海丰县丽江口。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到此,宋端宗赐

宴以待。

(9)“壮帝居”石刻:在海丰县西南山岭中。除祀帝昺外,旁建辅

室恭塑文天祥像以祀。

(10)玉嵒书院:在广州市东郊萝岗洞萝峰山下。原为南宋文人钟

玉嵒少时读书及晚年讲学之所,内保存有文天祥等历代文人过年放烟花的作文 的题刻。

文天祥生平与他的历史古迹

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

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

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

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

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

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来

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

坚决拒绝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

败。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

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元军攻

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

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

被称为“宋末三杰”。

历史古迹

文山城墙

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期间留下不少事迹,影响最

深的是“文山城墙”。“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茫荡山

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3米许,外侧利用天

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

分壮观。

遗址后经造林、开路,严重受毁,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墙

基尚存。

文天祥于1276年七月上旬到达南剑州后即着手筹建这一带城墙。

因为元军南侵陆路必经城北的官道,因此筑城墙成为当务之急。按理

说这么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仅用了几

天几夜就把这10里长墙筑成了。修筑工事,夜以继日,远近百姓闻风

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足见当时民众抗元热情之高涨。后来人

们传说文丞相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筑墙如有神鬼相助,遂把这段

城墙称为“鬼城墙”。

江西遗墓

位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

走进墓园,心里为之一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

石坊上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迈过石拱桥,登上石级神道。

神道为47米长,寓意为文天祥走过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

两旁,翁仲、石兽肃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

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

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

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

这一切似乎向人们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6:5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3623346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茫荡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茫荡山.pdf

上一篇:赶快的反义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茫荡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