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
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淋巴结核症状 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
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
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
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
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
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
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南仁东 ,送
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
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
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
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
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
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
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
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
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
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问政山笋 月。面对芜杂世俗之
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
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
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每个人的行动都受思想支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
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种:一是为自己,二是为家
庭,三是为社会。
为自己也就是为个人。之所以说“个人”,就
是这种人不要说社会责任,连应有的家庭责任都没有,连父
母和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把父母的退
休金当作自己的银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酿成父母
忍无可忍怒而杀子的悲剧;有的放弃了做丈夫的责任,自己
在外吃喝嫖赌,让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有的丢掉了做父母的
责任,因为孩子有毛病就弃之于大街;还有的只生不养,让
孩子早早辍学……这种人属于极端个人主义者,
信奉的是“只要一个人吃饱,哪管一家子饿”
的哲学……
为家庭,也就是一切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
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爱,有的追求后继有人,
有的追求豪宅美车,有的追求金钱无数……应该
说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这种境界的人为数众多,大有人在。
这些人往往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强,对父母来说是好儿女,对
妻子来说是男人,对丈夫来说是好妻子,对孩子来说是好父
母(有的则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人都
是“好人”。
但是,社会的复杂性已远远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好人
”和“坏人”了。“好人”
和“坏人”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无论为了家庭的
哪种利益,为了家庭的哪种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
只要遵纪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荣。如果为了家庭而铤而走险、违法乱纪,对家庭来
说是牺牲自己,是“无私奉献”,而对社会来说
则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坏人”。对一个个大贪
官的曝光,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
有十几万、几十万就够一生用的了,为什么还要贪几百万、
上千万?有的贪官说出了心理话:自己的钱是一辈子、两辈
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为了儿子、孙子、孙子
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因此贪污受贿也
就无极限了,直到锒铛入狱为止。
为社会,就是那种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
那种有正义感、讲正气的人,那种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付
诸行动的人都是。这种人既有伟人,也有普通人,同样也大
有人在。伟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有为了反对
列强而不顾个人得失的林则徐,有为科学而献身的布鲁诺
……普通人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公仆,有
面对坏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线上
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对歹徒的尖刀而奋不顾身的徐
洪刚,有无数为了正义、法纪和社会责任而牺牲个人利益、
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
唾弃的对象;第二种人属于芸芸众生,里面既有闪光的金子,
也有的沦为社会蛀虫。第三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是他们的
精神和行动支撑着社会大厦,推动着历史车轮。对这些人,
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然,人生的3种境界不是能绝对分开的,在一
个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要抛弃
第一种,超越第二种,追求第三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
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
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
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
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
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
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
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
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
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
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
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
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
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
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
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
“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
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
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
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
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
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
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
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
“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
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
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兴奋的近义词 呢?返朴归真的人生,
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
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
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
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
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
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
淤泥呢?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
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
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
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
“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
”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
“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来,有人效仿
“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
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
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
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
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
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应聘英语 221;。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
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
界是“大抱负白菜炖豆腐的做法 8221;;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
今人读毛主席诗词,集之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
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
雷激。要扫除一切害单位请假条怎么写 人虫,全无敌”;第三境界是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
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
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
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
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
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
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
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
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
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理想、事业、爱情或是别的什么奋斗
目标,正当你苦苦追寻它时,却茫茫然失去了,你,应该何
去何从呢?是凭栏张望,怨天尤人呢,还是面对随风而逝的
黄叶长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呢?
也许在实现生活中,如果精挑细选,左思右想终于选定一
个志向,一个爱人或一个别的什么目标,你会怎样呢?是不
是要全力以赴将之变为现实呢?而当你为之付出,当你执蓍
追求得几乎坚持不住时,你又会如何?是不是会预计一下坚
持与退缩的后果,然后热血沸腾、勒紧裤带对天长
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也许正是这样,你为所奋斗的目标不断的付出,例如为找到
心爱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听,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无所获;
为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学不住地埋头苦学却屡屡摸底测试分
数都不够;为当上心仪已久的职务上下走动却不见动静
……然而正要放弃努力感叹不行了,没希望时却
听到“她”在家门口殷情地邀你进去作客;竟收
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竟被朋友拥到桌前干杯庆
祝“竞选”成功……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呀!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
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
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
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
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
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
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
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
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
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人生三境界远不止这几行字,这几句话,只有用心去悟,
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谛。
让我们认真来解悟人生三境界吧!
---------------------------------------------
股市人生:炒股的三种境界
股市如人生,炒股即做人,贪婪、恐惧、多疑、浮躁,人
性的弱点都在股市中暴露无遗。可以说,炒股的过程就是锻
炼人性的过程。当你的性格变得勇敢、冷静、专注、不悔时,
你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王国维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分别
用古人的三句诗词来形容,我看放在股市也挺合适。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入
股市的股民新鲜好奇,谦虚好学,大部分希望通过自己的小
聪明,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开始因为什么也不懂,所以
小心翼翼,偶尔赚几个小钱,也赚得糊里糊涂,于是下定决
心,一定要搞明白这股市涨落的规律,做第二个巴菲特、杨
百万!
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看懂
了K线图,明白了成交量,知道了波浪理论,但好运气却不
再光顾。每日盯着电脑屏幕数波浪,查找各种技术指标,追
涨杀跌,博取差价。有时也能刀口舔血赚一把,更多的是亡
命奔逃,伤痕累累。有的人天天打听小道消息、市场传闻,
听著名股评家推荐所谓黑马,可是买了就套,卖了就涨,着
急又上火,资金渐少事小,连人也瘦了三圈。
第三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当你发现一只基本面不错的股票,盘子不大,股价却
尚在低位,但不是当前热点也没有人推荐。“古来圣
贤皆寂寞&儿童歌曲大全 #8221;,像海虹、亿安这类大牛股,在灯火阑珊
处徘徊时,又有谁去寻她千百度呢?达到这第三境界的人可
谓凤毛麟角,他们做股票从容不迫,进退自如,连最阴险的
庄家也无计可施。俗语云“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
结网”,明白了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就应该不断学
习,更新理念,超越自我,锻炼自己的信心、耐心、平常心。
相信总有一天,你会乘上自己心爱的大黑马,向着梦中的阿
里巴巴山洞疾驰而去!
补充:这一段日子,常常喜欢翻看《古代文学史》,读到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竟被其辑录的北宋词人晏殊、柳
永和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所吸引。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
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
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于是重读
这三词并深切领会了一下求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
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
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
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
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着研究一个
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
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
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
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
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
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没有预见到经
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
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是焕然一新了。细
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动。前两种境界是第三
境界的基础与前提,而后者又为处在前两种境界中的人带来
希望与信心。“独上高楼”登高远望“
天涯路”,幻想着“灯火阑珊处”的美景,
必然会增添即使是“为伊憔悴”
纵然是“衣带渐宽”也是永不放弃的信心。学
无止境,每当寻到“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觉之外,更会
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
时又会发现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
地“众里寻它千百度”。
年少时曾语出轻狂“读遍天下书”,如今而立
之年的我常常庆幸自己能坚持读书,但品味“三境界
”之后,总觉惭愧,原只是仅仅想一生读书求学,竟
无他所求,而此三境界不也为做人做事之三境界吗?汗颜之
余的我竟真觉得又到了一个“灯火阑珊处”。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6:3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2604346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生三境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生三境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