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联的由来
2
篇一:春联的来历40字
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
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
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
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的枝间有个豁口,就像一扇天然的
大门,称“鬼门”。度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
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
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
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
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
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
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蛤蜊肉怎么做好吃 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
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说其词不工,就
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3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
为一种士族习俗。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是明代以后
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
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突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
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
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
他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遣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
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
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
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阉猪主人
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
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
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便盛行不衰。篇二:春联的
来历
春联的来历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发烧了吃什么药 说
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
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
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
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
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
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
4
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
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
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
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
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
示驱灾压邪。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
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
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
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
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
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
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
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
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
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
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
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
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
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
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
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5
贴春联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过年贴春联也成为人们的一种
必修课,每年过年贴春联是我最乐意干的事,因为亲手贴上
春联,仿佛表达自己对来年的期望全都诉说在短短的两句话
中。社会实践收获 别看那两句话不长但是精妙之处却蕴含在其中,可谓是
短小精悍。看着红色的字符春的喜悦之情便不言而喻,心情
也自然而然感到舒畅了,年味也足了。篇三:春联的由来春
联属于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
国的文学形式。每
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
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
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
木板上书“神荼
”、“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
畏。”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
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古代神话传
说中所说的仙桃)三千
里的大桃树(一公里为二里,所以3千里就是1500公里。
大概就是8个福建省那么大!!不过千里通常是个概数,用来
形容距离遥远。)树顶有
6
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
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
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
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申舒)、
郁垒(郁律)。两兄
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如果鬼魂在夜间伤天害理的
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一种特殊的、无法
挣脱的“芒苇绳”将它
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
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
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
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
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
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
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
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左扇门上叫神荼,右
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
他们为门神。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
是最初的桃符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7
历史上的第一句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末代皇帝
孟昶ch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仁赞,字保
元,汉族。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出生
于晋阳城(今山
西太原西南)。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
(第二代,934年9月7~964年2月28日在位),在位31
年,享年47岁。
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
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
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
到长安。加尊号
“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
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
七宝溺器。朝政十
分腐败。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
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
蜀军全军覆灭,后
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
孟昶投降,后蜀灭亡。孟昶孟
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
次年即965年,孟昶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宗毒死)。孟昶
8
一般被称为后
主。(历史上称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如三国动漫动物 蜀的刘禅﹑北
齐的高纬﹑南朝陈的陈叔宝﹑南唐的李煜等,均称后主。)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
新年享
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
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
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
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chny占卜预言),预示
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
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
人去做成都(原是后
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
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
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
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
9
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
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
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大头儿子 的敦煌遗书(卷号
为斯坦因0610)上,
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
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
(723年),较后蜀主孟
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
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一词
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
喜欢排场热闹,
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
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
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
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
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
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
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
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
10
还没有来得及请人
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
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
视。过了一段时间
,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
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
恭敬地回答道:“这副
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
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
”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
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对联作品上联: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
添千秋佳话。下联: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多复痴情痴
意是几辈痴
人。横批:花国寻梦
此对联是朱元璋为南京的一家妓院所提的。其意图并不是
为了提倡普通人去妓院,而是为了吸引富饶地区的财富,用
来恢复被蛮夷践踏破坏
地区文明的重建。洪武皇帝的功绩不仅仅是驱除鞑虏,而
且还恢复了汉人的文化、礼仪,让这个悲惨的民族重新恢复
了信念、自豪和荣耀。
11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
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
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
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
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
也叫“门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
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
节贴“福”字,是
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
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
俱洒扫门闾,
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
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
现在的解
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
是对美好
12
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
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
贴在民间还
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
之前在自家门上贴
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
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
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
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
抄斩。马皇后一
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
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
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
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
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
图案的,图案有寿星
、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
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
现在市场、商店
中均有出售。
13
有时过年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
张写的春联风俗: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
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
不帖红春联,守制(服
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
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
对联俗称“孝联”“孝
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
联,第三年贴绿对联。孝春联之黄春联
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
是有必要的。
春生日快乐 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
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
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对了,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
回来时多降吉祥
,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
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
的春联是:天高
14
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
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
面需贴上“春光明媚
”、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治疗耳鸣小窍门 、厨房里需贴上“勤俭
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篇二: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由来
故事1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
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
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qqyouxiang 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
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
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
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
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
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
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
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
15
编写的春联专著《锦鲤种类 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
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
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
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
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故事2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
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
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健康与财富 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
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
“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
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
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
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
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
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
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
16
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
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
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
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
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
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
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
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
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
“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
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
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
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
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
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篇三: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楹联起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纪晓岚
对仗的渊源最早的形式则是以“对语”形式出现,秦汉瓦当中
刻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对语。
17
古诗赋中的对偶诗经里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青青子
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眺)真正讲究字词句平仄
声韵的还要等到唐代格律诗的兴起,对联是从诗歌特别是唐
代格律诗以及汉魏id骈体赋中演变出来的。对联起源于书桃
符。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宅的风俗。桃符本来只是挂在
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6:2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1625147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对联的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对联的由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