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可结合偏旁分类进行记忆。如:“稚、峻、啪、瞪、僻、瞅、靴、刑、哼、绑、啃、
袍、执”是左右结构的字;“避、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区分形近字“僻、避”。本课有许多难懂的
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理解。
2.阅读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体会“十六年前的回忆”蕴含着的深
深怀念,感悟李大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3.语言运用
本课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颇具特色,在引导学生品悟相关文段后,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李
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的句式训练。这样不仅能升华情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声起新课现,未成曲调情先染
1.播放音乐《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
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认识李大钊: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上课之
前,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板块二朗朗书声初感知,忆字藏在词句间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
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了解倒叙。师: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
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相关词语。
:
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
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1)学生自读生字词。重点正音:僻
.
静(p)、含糊
.
(hu)。
(2)小组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
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三写写练练促巩固,革命事迹记心中
1.要求会写的字。
(1)指导写半包围结构的字“避、魔”。
(2)“避”:“辶”捺要平而长,托住“辟”。“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
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2.描红、临摹本课字帖。
3.学生练写。
4.展评作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词语勤听写,理解运用再入情
1.听写本课词语。
2.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有利于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够激发学生钻研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还能
够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板块二品词析句探内涵,革命形象入心间
1.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1)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2)提示: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父亲的坚决无私
和大无畏精神。
(3)将“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2.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设一:“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
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预设二:“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从“惯有”一词,体会到
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3.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的描写手法)
(2)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提示: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体会到父亲
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
态度”。
:
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
4.学习方法迁移。
(1)请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
的内容。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
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
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5.写法指导。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2)教师揭示此种写法为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
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舞台效果图 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
学生“会学”。因此,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
板块三读读写写意深长,坚贞不屈好榜样
1.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
: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
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 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师:其实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又来到烈士墓
前,来深情地缅怀他们。你想对这些烈士们说些什么?
3.课件播放《五月的鲜花》。学生齐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叶挺的《囚歌》。
4.教师小结: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
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
烈的英勇事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系列《》或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设疑导趣。
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
六年前的回忆”为题?rved 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启发学生感受革命
精神,理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
习方法。
2.质疑导思。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质疑设疑,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
关键所在。抓住重点词句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
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
趣。如教学“法庭上”“被害后”两部分内容时,请学生小组合作自学,使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激
发内心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
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坚持不懈名言 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
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
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品茶的精美句子 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
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
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一
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
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
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
钊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
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
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
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洋葱炒羊肉的做法 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跟敌人
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
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
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
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
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
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
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
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
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6:0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0577147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六年前的回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六年前的回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