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备课人夏立芳
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
认识线段;确定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数)。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
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掌握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4、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2、初步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单元总课时:5课时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
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初步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意识,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用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小方块、纸条、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情境
师:我们都知道物体是有长短的,古时候,人们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经
常借助一些工具。(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
物体的长度。
师: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吗?想一想,用你身体
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预设:4拃,5拃,3拃半„„
3.发现矛盾问题
师: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
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
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单位。
4.介绍测量工具
师: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
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①刻度线:这些竖线有什么特点?
——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半长不短。
——它们的排列均匀。
师:这些均匀排列的线就叫刻度线(板书)。
②刻度
师: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从大到小,最左边是0
③其他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
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认识1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能在尺子上找出来吗?
师:这个刻度0很重要,你们还记得0表示什么意思吗?那在尺子上它表
示什么呢?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
是1厘米。(板书:1厘米)
问: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长度的实际长度
①师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
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②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
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
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刻度0到
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安全防范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
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师: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
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
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
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
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
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6.师:想一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2.量一量。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纸条长()厘米。
剪刀长()厘米。
3.知识拓展
()最长
4.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5.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页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
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
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1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
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米课时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
=100厘米。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能用米尺测量较长物
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学生自主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进
率,知道1米=1三暗刻 00厘米。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常用一种长度单位是什
么?(厘米)我们还学会了用厘米尺来测量物体。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
长,用手指一指说一说.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厘米作单位。
二、认识米尺
1.认识米尺。
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
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
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
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
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师: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
米)
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软尺,和老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
用手来比划一下。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
的长度大约是1米。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
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
“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
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量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物体长度
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软尺的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尺子要放平放直。)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测量黑板:那现在用米尺你会量黑板的长度吗?
你先打算怎么量?先让学生说测量方法,再请同学评价。
小结:量到一米,做一记号,一米一米的量,注意最后取整米数。(完成
教材“练习一”第8页的第5题第一幅图)
5.如果要测量更长的物体,比如测量操场的长,用米尺量会比较麻烦,就
用其他的尺子,课件出示:介绍卷尺。
6.估量。那小朋友们,我们也像厘米一样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在咱们的身体上能找到像1
米这样长度单位的尺子。如两只手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从地面到脖子的
长度大约是1米等。
小结: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
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1米20厘米,小红最矮90厘米,小刚的身
高可能是()厘米。
2.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页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
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
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3.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跳游乐园日记 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
说理由。
4.量一量。同桌合作量一量身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页的第5题
第二幅图)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
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
它们吧!
五、作业练习:《课堂作业本》P2
板书设计: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课时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
度量的,并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取整);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出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星期天,小明要去小红家玩,他们两家之间有4条路,其中
中间一条路是直的,其他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去小红家,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线段
(l)感知线段
出示一根毛线,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师:你能将这根毛线变直吗?
(学生拉直毛线。)
师: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
生:直的(板书)
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就是直的。
(2)感知端点
师: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端,请你指一指两端。
师将线的一端松开,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引导得出:线段是直的,而且还有两个顶点。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
点。无论怎么摆放,只要符合这些特征,它就是线段。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找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并认识了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
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那一条边也可以看
成是线段?(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
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师: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先在小组里交流生活中的线段,然后再全班交流。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
体的边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
的几何图形中找找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2)学生自己画。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自学:先
看看书本第5页上的小朋友是怎么画。
(3)投影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是不是线段?线段是
不是3厘米长)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
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
点上端点。并在线段上方写上3厘米。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
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
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
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
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2.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
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经
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实质上是一种视觉误差,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
题。
3.提高题
一共有()条线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
两个端点,我们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
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3、P4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课题确定长度单位课时4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
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
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
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
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
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
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
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
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
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
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多媒体出示)。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
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
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智慧眼晶晶亮
(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
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
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
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
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5、P6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课题长度单位的整理和复习课时5
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
他人合作。
3.培养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
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
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58()”。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
指比一比1厘米艾格尼丝格雷 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黑板上纸条的
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
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
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三、典型示例
1.知识梳理。
(1)1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3)量较长的物体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4)线段是()的,有()个端点。三角形由()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2.下面哪些是线段。
3.课件演示两种错误,一种读错刻度,一种是刻度尺放错。
先让学生观察,判断后说明错误的原因。
4.填空:
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
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
5、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
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
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
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6、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四、方法应用
1.填空
4米=()厘米40厘米+60怦然心动观后感 厘米=()米
1米-20厘米=()厘米50厘米+35厘米=()厘米
(教师巡视,集体校对,纠正错例)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18米○28米100厘米○1米35厘米○25厘米
5m○500cm6m○60cm40厘米○4米
3.选择题
(1)课桌的高大约()
①30厘米②60厘米③3米
(2)测量黑板的长,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②厘米
4.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条()条()条()条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P7
板书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整理和复习
长度单位:厘米cm米m
进率: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5:4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8929811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度单位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度单位有哪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