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8 04:48:08 阅读: 评论:0

精细动作-怀孕可以吃芒果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网格化管理制度)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

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

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

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

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

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

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

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

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2

课程改革给初中历史教师带来生机和动力,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潜

心研究课标、教材、教学理念,使初中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但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初中历史教学

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照本宣科

学科知识薄弱,相关知识贫乏,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僵硬无味。

问题二:无章无法

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方法的运用,让听者感觉杂乱无章,收获甚微。

问题三:无纲无椐

不看新课标,无依据地讲授新教材。

问题四:依依不舍

对传统的“填鸭式”不离不弃,教师承包了课堂90%以上的时间。对旧教材情有独衷。

问题五:懵懵懂懂

对新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对任何课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种方式,或一堂课,把教师新掌握的新

教法、学法全搬上课堂,走马观花,学生的知、能、情三维目标的达标率却很低。究其上述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受考试制度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

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

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

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

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受对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20xx年秋,我市开

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

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

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表现是:一、教师手中没课标,教师仅凭对教材

理解备课,没有依据。二、大多教师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没有任何可学习、借鉴的学习资

料。

三、受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

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

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

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习、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

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

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

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习、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

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对于初中历史

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

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才能使每位

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

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二、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

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

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

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

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学习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

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

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

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习

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拔出来。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

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

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

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

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

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

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

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学会创新

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教师要敢于从自己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从别人的经验中走出来,大胆

尝试,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成为一名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历史教

师。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浅显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鸣。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3

本周三县教研室的各位领导来校听课,并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交流让自己受到很大的启发,受

益匪浅,对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悟读。到底要打造怎样的课堂?能否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课

堂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堂就是要进行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们的课堂从

以下些许方面更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体。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是谈教育成功与否的前提。课

堂上,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我们的视野?我们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少数学生不能参与到学习探究

环境中,不能达成目标,让面向全体的课堂教育多少有点尴尬。

2、架构知识体系。注重搭建历史框架,拓展性的贯穿历史要素、及其线索。不要就教材谈教材,

缺少整个知识的体系,缺少延伸。构建网络,注重联系。本来很完整的知识体系,人为的零碎化。一

节课下来,让人有整体的感觉。

3、全面发展。不要将课堂教育简单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以知识目标为

载体呈现、落实。不要将课堂蜕变成智育课堂。

4、加强教师的备课。从教材的广度、深度拓展。强调古今知识、世界历史、时事政治等的联系。

历史教师同样学会“合并同类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内涵外延到位,落实教育目标。5、学案是

教师的第二课程。学案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炼、再整合、再升华,是教师自己的教材,这个

教材才是最适合教师本人的,也应该最适合所教的学生的。精当设计,不降低难度。注重创设、营造

解题的情景和状态。要问题的答案,更要解题的过程、更要思维的过程。

6、小组“真合作”。小组学习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探索小组评价的科学策略。建立小组评价

机制,有足迹,清晰可见。

7、历史思维课堂。历史课堂同样需要思维。切记问题讨论不要过于简单,直来直去,讨论了不

需要讨论的问题。整合多媒体资源,利用好,使用好。搜集整合利用好网络资源。

8、增强驾驭课堂的态势,教师的气场达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师要hold

住。.

反思我们的课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数上来。成绩重要,成长更重要。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4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

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

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

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

的场景以及曹操是热闹的近义词 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

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

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

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

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

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

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

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5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

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

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

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

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

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

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

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

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

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

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

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

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

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

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

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

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四、以学生为主

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

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

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

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6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

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

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

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

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

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每页打印表头 ,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

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

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

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

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

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

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

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

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

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

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

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

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

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鸡开头的四字成语 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

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

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

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

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勇猛的近义词

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

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

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

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

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

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

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

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

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

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

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

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

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

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

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

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

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

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

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

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7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

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

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

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

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

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

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

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

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

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

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

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

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

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

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

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

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8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

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

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

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

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

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

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

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

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

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

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

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

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

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

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

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

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

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

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

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

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

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

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

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

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

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

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

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

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

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

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

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

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

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

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

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

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

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

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

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

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

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

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

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

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

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

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

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

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

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

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

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

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

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

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

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

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

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

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打扫卫生心得 起去寻

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

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

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

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

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

限推崇软件教学而蓝魔虾 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

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

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

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

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

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菊花花 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

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

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

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

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

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9

一、创设氛围,激发思维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

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

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

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

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所以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结

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产生内心体验,诱发学生思维。如在本课导入时,我播放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及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声画的陶醉声中,设问:“大家知道这是

一首什么歌吗?它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战争场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究竟

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学生听后就会勾起对三国演义历史剧的记忆,

三国人物将历历在目,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有参与学习的欲

望。

二、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掌握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思,无疑则无思。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教师要创

设疑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追根究底中发展个性,强化思维。如“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

渡之战中取胜?”、“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曹操是奸雄吗?”“诸葛亮是我们

沂南人的骄傲,你心目中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最终解决了问题。通过此问题设

疑,学生通过自学,然后分组合作讨论得出了完整的、创新的答案。学生争先恐后,答案多而且新,

撞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

三、鼓励参与实践活动,活跃思维

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提炼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学生疑点,找

准历史与现实、与学生实际结合点;再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把枯燥的历史有针对性地变成慷慨激昂的历史诗词、扣人

心弦的战场斗争,幽默诙谐的漫画,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个事件都让学生有新

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

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本课中利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故

事,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就会对三国的历史的认识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写

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写历史短剧。学习“官渡之战”时,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还编演了一个“许

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呢。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0

最近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到老师们都在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看得出他们都付出

了很多心血,这很可贵,值得我学习。

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

互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快乐

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

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学生出现解决

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

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形式,模式化,

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习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

了误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不说废话,去掉自我介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样课堂时间才能有效利用,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课堂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应是热闹的?我想应该是静

动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期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后,同桌互换交流,解决不了

的小组内交流解决,然后展示学习结果及遗留问题,老师及时评价并解决遗留问题。练习的处理也应

动静结合。这需要老师耐的住寂寞,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出场收拾残局。以上是我自己

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纸上谈兵,自知在教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老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

老师们不要见笑。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1

20xx年X月X日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

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

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

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

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

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

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

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

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

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

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

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

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

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太极拳谱 的大家,影响这么大,

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

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

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

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

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

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

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

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

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

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

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

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

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

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

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2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就要多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

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

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

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

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

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

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

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

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

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

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

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3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

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

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

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化学方程式初中 ,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

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

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

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帅哥腹肌照片 己

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

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

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

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

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

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

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4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

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

要求,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总结了一些

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以前的历史课堂,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一言堂,学生记笔记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在我的

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

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然而,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

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

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

学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的:把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课前问题的设

计,最初我是依据"课标"把这一课内容这样设计后,上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课堂提问时,

没有太多的学生知道答案并回答出来。经过这样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之后,使我感到课前问题设计

的内容应该变换了,尝试课前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比如讲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之前,我布置的问题是:1、查阅有关秦始皇的资料,说说你对秦始皇的认识。2、你知道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吗?他们与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系列轻松、有趣并且与教

材重点知识无关的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前,学生积极发言谈自己的认识,我给予每

一名发言同学鼓励。这样做,一方面,使发言的学生在身边同学中显示出知识面广,得到同学的钦佩,

另一方面,倾听的同学不仅满足了求知欲,而且把羡慕同学的情愫转变为自己也要比别人知道更多的

动力。在现实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同龄人之间的激发和促进作用比教师的教育和批评更有效果。

课上,我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

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一些问题可能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答出来,

所以他们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很难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就把难懂的问题要先讲解明白,并且注意

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比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还要

经常的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会完整的背出一道题要更有价值。在讲解

完难懂的知识后,我要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的探究小题目,发现效果不错。比如:在讲到《农耕时代

的商业和城市》这一课,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谈谈城市化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超

出我的预想。有些同学能够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谈出城镇化的影响,而且还以自己家农村亲戚进城

务工的例子来谈利、弊,既生动又有说服力。他的回答给我的启发是:学生其实很注意观察生活,而

且有自己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言,把表扬的话时常挂在嘴边,使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更加愿意思考,更加热爱生活。我对新课改的理解是:不是把问题变难,而是把问题变活。

课后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学生要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要课后回

去看教科书。我认为该识记的内容有必要强化。每堂课结束,我都回布置他们做书后的自我测评和同

步导学。引导他们做题前先看每一课的知能导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做题

强化基础知识。在辅导课上,我会及时总结批改作业中发现的学生答题的思路偏差,把正确的思维方

法教给他们,把可供参考的答案带给他们(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

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

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

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课堂上就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1972年访华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的一段话:"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鸿沟虽难以填平,但是我们是

否可以想方设法在上面架座桥,今天我就是来架桥的!"当我饱含激情把这段话说完后,没想到学生

给予我热烈的掌声。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引用给我的启示就

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

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课后有位同学还专门买了本尼克松的

《1999不战而胜》阅读后并和我交流。他说都是老师上课引用的话激发他渴望了解更多尼克松的外

交思想。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我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

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

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六个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我提问,

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我时常鼓励他们主动发言要比老师点名字得的学分多。因此,大家都认真

准备,积极发言,在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用举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来说。这样既体现了师生的

平等,又有助于我们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有的时候回答问题一下站起来几个人,我就分别给他们

每个人机会说,不让任何同学感到失望和遗憾。受课改专家连建平老师的影响,我在课堂上也常对学

生说:"你们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可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一

系列的学习、探索和尝试,我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

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

文。我认为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

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正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

能得法!"在新课程下,我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是否

有风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爱,一切就会做得更好!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5

从学校组织的朝圣学员课改展示活动中,我受益颇丰,具体如下:

1、在对练习答案时,小组讨论、统一答案后,将答案由6号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小组再就问

题再互相提问,以加深印象。

2、在小组展示时,尽量5、6号讲,3、4号总结,1、2号提升,7、8号紧跟(尽量让其讲,

树立自信)。

3、在新授课或练习课时,每组2号到其他小组抽测检查本课所学内容,尽可能抽7、8号。

4、把课堂的指挥棒交给课代表,应该会更好。

5、激发学生斗志,鼓励每组的5、6、7、8号,挑战1、2、3、4号,在“激战”中培养学生

的自信心。

当然,收获应不仅如此,诸如各位老师的爱生、敬业精神等等,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在课改过程

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4:4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860881472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