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8 04:42:38 阅读: 评论:0

校园暴力的危害-会计实习日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挂号信查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编六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一年级拼音教学 ;

2、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看词说话

1、(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2)莲叶满池枝繁叶茂

(3)果实累累满山红叶(4)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

(1)(2)(3)(4)

3、根据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可以把这些词语

称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根据这一用途还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并说

说你这样称呼的好处:;作者称呼它们为“”,好处是:。

二、网页复制 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累

1、我积累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

(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3)我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课文

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

(1)

(2)

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写法的归纳):

三、小组合作探究

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很难理解的?

2、议一议(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这样理解

的:

3、说一说:大家合作解疑难!

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

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还

从哪些诗中看到了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准确的语言

1、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句:

精彩的地方是:

2、动情朗读精彩语段,说说我是的朗读技巧:

六、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

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

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

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

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

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

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

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

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

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

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

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

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

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

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

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

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

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

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

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

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

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

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

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

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

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

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

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

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

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

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

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

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

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

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

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

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

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

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鱼香肉丝的材料 ,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

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

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

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3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

“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

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

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

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

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

“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

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4

1、“大自然的语言”

改写者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含蓄

生动,引人入胜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用拟人手法,“沉睡”与“苏醒”对举,形象生动地写大地回春。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

画,写得很有文采。

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用摹声的手法写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

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

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段三个例子都是将贴切的比喻与巧妙的拟人融为一体,植物举两个例子,

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布谷鸟的例子未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而是用错综修辞

法,避免了呆板无味,使句子错落有致,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6、“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

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对它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

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5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

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广告创意文案 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

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

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

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

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

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

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

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

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

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

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

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

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

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

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

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

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

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

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

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七年级下册英语仁爱版 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

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

“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

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

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

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

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

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

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

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

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

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

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

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

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

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

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

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

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

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

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

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

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

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

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

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

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

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

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

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

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

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

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

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

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

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o)衰草连天(shui)观测(gun)风雪载(zi)途

翘起(qi)鬓毛衰(cu)玄观(gun)记载(zi)

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

差异(ch)差遣(chi)差错(ch)参差(c)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ng)发:萌芽、发芽。农谚(Yn)衰(shu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

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风雪载(z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

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

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

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

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

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

——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电脑内存条的作用 ,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

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

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

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

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

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

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

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

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

“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

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

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

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

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

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

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

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

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

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

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

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

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

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

“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爷爷的简笔画 ”、“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

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

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

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

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

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

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

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

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

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

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

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A.纷纷;B.

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

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答案:BA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

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

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

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

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

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

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

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

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4:4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857581471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