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
对于农历新年——春节,你都知道哪些呢,我们在制作手抄
报时,可以画上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精心为您整理的“迎接新年
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
哦。
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春节的简介春节俗称“年节”,是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
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
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
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
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
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
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肝精补血素 即“辞旧迎新”。人
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
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
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
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
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
能得到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
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
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
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
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
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
戏等,为新红豆吐司 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
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
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
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
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
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
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
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
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
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
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春节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
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
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
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
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
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在什么中间的英文 ”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
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
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
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
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
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
老小围在我很好英语 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
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
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
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春节拜年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
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
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
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
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
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
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
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
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
的习俗仍然盛行。
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倒福的传说“福”字倒贴在民间
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
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
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
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
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美国励志电影 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
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
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
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迎接新年手抄报内容:春联寓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时墨尔本留学费用 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
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
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
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
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
七八寸长的桃宪法心得体会 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
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六十岁生日 ——左神荼、右郁垒。古
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暗淡无光 称的“门神”。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
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
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
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
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
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
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
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
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
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
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对联雅称「楹
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
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
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2:4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78868147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过新年手抄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过新年手抄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