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风民俗简介
(一)生活习俗。饮食方面。城镇居民食俗与汉族基本相同,
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时宴请以手抓肉为主。稀尊客人待
以羊背子、烤全羊。牧区以肉、乳制品、炒米为主。除早餐以外,
食无定时。喝茶是牧民进食的主要方式和习惯。喝茶时必备奶食
品、面食品、炒米等食品,平时来人以喝茶为主。待客、宴请用
手抓肉和羊背子。衣着方面。生活感言 衣,平时基本与汉族服饰一样,除
了少数老年人以外,年轻人平时不再穿蒙古袍,但在节假日、那
达慕活动或招待客人时均穿民族服装。帽,女子不再带发套,只
围绸、缎围巾。现大多数人不再带帽子,只是在外出赶路或驮运
时才带皮帽或毡帽。鞋,以前男女均穿长筒靴子,其制料有布靴、
毡靴、皮靴。布靴有牧民自制,用以室内穿;毡靴用羊毛擀制,
靴底为牛皮或驼皮,用以冬季骑马、骆驼赶路时穿着。皮靴份鞋
背统靴和蒙古靴,一般走沙路或冬季穿着。如今,蒙古族在春节
等重大节日中,会配合蒙古袍穿戴背统靴和蒙古靴。在一般生活
中,现已大体跟汉族一致。蒙古族人民的衣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天穿单褂,春秋穿夹袍与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
披长毛羔皮大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衣着也随之讲
究起来,穿着与其他大型省市无异,新式衣着很快便在旗旗流行。
起居方面。蒙古族牧民为了便于游牧生活,选择水草适宜之地。
随即搭起蒙古包、简易蒙古包、帐逢等,游牧生活中最舒适,最
常用的是蒙古包。如今城镇蒙古族人民多住砖瓦结构房屋。蒙古
包,蒙语称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四、六、八至
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观,结构复杂。包壁为圆形,高约
四、五尺,围壁由几部分交叉连接怪物小王子 的细木棍和驼毛绳扎成,蒙语
叫“哈那”。蒙古包的门高三尺余、宽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
向东南,挂有毡门帘,内用各种摆设装饰而成。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牧民多数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及楼房,
只有少数牧民在游动放牧时搭设蒙古包等简易屋室居住。
(二)礼仪习俗。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凡来客,不论
相识与否,全家老少皆出门迎接。宾主互炸牛排的做法 相问候“塔赛音白努”,
“赛音、赛音、塔赛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
向上)。随后,主人热情谦让客人进蒙古包。进蒙古包后坐在右
边,上首即北面,多为尊长者所坐。宾主各取出鼻烟壶(蒙语为管理评审报告
“胡壶热”),鞠躬互换,举到鼻端之后互还,同时还念念有词地
互相问候片刻。如拜见父母、长辈或逢喜庆场合时,均以哈达相
献,以表示敬重之意,现在仍保留着这些传统礼节。在寒喧的同
时,主人摆好奶食及馍馍,献上奶茶,请客人食用,客人则用右
手接过奶茶,对主人的敬献不可推让。喝过茶后,主人要给客人
敬酒,客人用双手接过喝毕后,还要给主人回敬。如果尊贵的客
人或远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过夜或住上几天时,主人将用“手
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间唱歌,相互劝酒、敬酒。客人告别
时,常常是举家相送,并道别“赛音雅巴赖,巴依尔太(再见)”,
客人道:“赛音萨特吉白!”
(三)岁时节庆。祭敖包,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
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后又成为牧民群众集会、游艺、祈
祷风调雨顺、迎盼丰收的活动场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苏
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标敖包多为牧民自行垒起,做为游牧地界
或标志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
则不祭。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近青
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敖包时,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参加。
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参加祭祀的人
们都身穿节日的盛装,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
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幼儿园家长发言 、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然后开始祭祀仪
式,先由头人代表部落献牲洒血,称血祭。喇嘛诵经吹海螺,众
人从左向右绕敖包三圈。绕圈时,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
食品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祭礼
仪式结束后,开始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棋类等比赛娱乐活动。
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男子尽情喝酒作乐,女子则唱歌助兴。祭
灶,蒙古族每年阴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火神,即“祭灶”。
在祭灶之前扫除屋里的灰尘,将屋里屋外扫得千干净净,把灶火
整修好。祭灶时,要准备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叶
及各色绸缎头儿,五色丝线等。到夜晚,满天星斗时,开始祭灶。
把火炉烧旺或在灶火上点一小堆柴,待火着时,在其左方或前方
铺一毡或毯子,放一张桌,然后把准备好的祭品摆在桌上。摆法
是有讲究的,在木盘上或铜盘里把煮好的胸叉(绵羊、山羊、黄
羊都可以)面朝上摆好,用五色丝线缠绕几层,在盘里盛满五谷、
油果子、酥油、奶酪、奶皮、核桃、柿饼、枣子、冰糖、茶叶和
各色绸缎头儿,最上面放一条哈达,主人高举胸叉,给火神上供。
此时外边儿放鞭炮,屋里的人们从主人开始给火神供糖、油果元宵节猜灯谜活动方案 子、
酒等,给火神叩拜、祈祷,祈祷来年一切顺利平安。剪发,蒙古
族在小孩子出生后.给孩子蓄发到3至5岁时,宴请亲戚朋友,
举行剪发仪式。(蒙语为“达克塔日胡”)。剪发时,也要选
择良辰吉日,事先要父亲的战争 请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须在所定的日辰
举行。先准备一个盛有五谷粮食、枣子、果子,奶食的盘子,上
面放一条哈达和一把剪子。剪发仪式开始时,小孩端着盘子或大
人抱着孩子,手端盘子请一位受众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为孩子
诵祝颂词,诵毕,先由他给小孩剪发,然后到每个客人面前,让
客人一一剪发,若是男孩从右边,若是女孩从左边剪,在剪一小
撮头发放置盘里的同时,还要许诺给孩子牲畜或钱物等。剪下的
头发不能乱扔,用东西包好,放在高处或山顶上。剪发仪式过后,
摆上奶食和馍馍,向客人献奶茶。然后摆羊背子,招待客人,唱
歌、喝酒,欢宴一整天。没有来得及参加剪发仪式的亲戚,无论
什么时候,随到随手给小孩剪发、送礼,孩子的家长也要热情款
待客人。
(四)婚葬习俗。婚嫁,蒙古族的婚嫁礼节具有独特的民族
特点,婚礼有以下几个程序:媒妁、定亲、婚前准备、送亲、迎
接新娘、新房礼、新房之茶、设宴等。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执行,
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而古老
的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叩头跪拜天地改为向主婚人、父母及来
宾三鞠躬,赶着陪嫁牲畜去送亲等繁琐的旧俗和项目也日益减
少,现在城镇、苏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着定亲、成亲以及其它一
些欢乐而有趣的婚礼仪程。丧葬,蒙古族的丧葬仪式极为简单,
贵族、喇嘛及平民的丧葬也有所不同。葬法有三种:一是土葬,
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挖一深坑,进行埋葬。二是火葬,
把遗体移置旷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将死者的遗体弃
之人迹不到的荒野,数日后家人前去视看,若遗体被兽禽食尽,
为大吉,否则还要请喇嘛念经另想办法灭尸,这种葬法很少用。
(五)其它习俗及禁忌。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讳忌较多。比如:
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您”(蒙语为“塔”)忌称“你”(蒙语
为“其”);忌叫长辈的原名,或用其它记号代替,或称尊号;蒙
古族视火为最神圣,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
讳忌从火、锅盖、盆子上跨过;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
进蒙古包时要把马鞭放在门外,入蒙古包后坐右边;创业计划书格式 有客来时,忌
手持空具或端着垃圾迎面而去;离蒙古包时,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
车或上马;吃肉时刀尖不能对着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给人
刀或剪刀时,忌把刀尖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或门上挂红布条等记号,
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能进去;忌吃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
马肉;在祭过灶后的三天里,忌从家里借给或送给别人东西;给客
人敬酒行礼时,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还忌浪费五谷粮食。盐、
葱、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过手,否则会买入平仓 结仇。近年来,随
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但在日常生活
中土尔扈特蒙古族还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们,不但
自己注意,还时常要求和提醒晚辈注意。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9:5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54154337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蒙古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蒙古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