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台风中心

更新时间:2023-03-17 18:48:35 阅读: 评论:0

怪味花生的做法-对联知识

台风中心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着是什么词性)

台风的特点有哪些危害

台风的特点有哪些危害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

旋的一个分级。爱无处不在作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台风的特点及危害,希望能

帮到大家!

台风的特点及危害

一是有季节性。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

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

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

报相左。

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

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

四是损毁性严重。

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

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

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

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台风的特点详细解释

台风源地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

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

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

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

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

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

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

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

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

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

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

就发现1970~197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

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家畜绵羊 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

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

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

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

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

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

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

东。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强度并进行分类: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

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分为Low(表示差),Medium

(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强成热带低压,联合台风

警报中心(JTWC)就会发梦见自己掉进水里 出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这时的扰

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

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日本气象厅(JMA)

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

布TCFA,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这样的情况较少见)。

台风结构

台风是一个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

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①外圈,又称为大风区。自

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

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②中圈,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

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一般过去时英语 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

破坏力最大;③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

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

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石敬瑭简介 可以分

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

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

结构示意图)。在台风外围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

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

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

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

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

墙,组成云墙的积雨云顶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

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

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而

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即台风

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

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

统。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

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

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台风中最暖的

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

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最大风速半径处,辐合最强,最大风速值半径

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处于眼壁之中。

台风能量

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

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

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

动能源,因而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

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还有人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

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

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眼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

外围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

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

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台风中

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

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4]

生命周期

孕育阶段

经过太阳一天的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

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

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

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经过不断

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

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

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

压—台风初始阶段。

发展(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

遇热上升,供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

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

等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

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

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

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成熟阶段

台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

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消亡阶段

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

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

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

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

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台风的名字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

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

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

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

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

而来;三是荷兰人占侵占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

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

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

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

粤语发音toi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

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

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既是风神的姓名

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

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

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

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

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

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

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fung同我们的

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

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

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

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

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

球,就叫作旋风。

(1)指亚洲太平洋及南中国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

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

③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

④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

⑤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

⑥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

⑦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⑧在南半球则称“旋风”。

(4)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

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

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

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

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

培(英语:Typhoon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

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

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

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

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8:4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50115146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台风中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台风中心.pdf

上一篇:英语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台风中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