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起源1
中元节的来历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中元节
荷叶灯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颤抖读音 中元节,
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
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
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
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
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
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
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
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
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
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
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各地习俗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
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
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
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
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
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
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
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
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
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
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
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
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
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
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
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
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
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
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
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
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
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
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
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
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
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
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
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
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
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
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
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
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
“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
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
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
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
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
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
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
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
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
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
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
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
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
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
“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
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
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
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
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
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
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
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
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
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
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
一天进行。
中元节起源2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
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
“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
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
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
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
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
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
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
们养生宝典 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
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
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
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
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
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中元节起源3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民间称之为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
在七月十五则为地官赦罪日,鬼门大开,释放游魂野鬼接受人们的祭祀。在外国
少数国家也流传着中元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元节英文说法是怎样的吧!
解惑:
中元节英文:hungryghostfestival译文(鬼节/饿鬼节)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
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
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
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
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
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
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
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
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
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
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历史发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__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
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
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
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
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
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
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
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
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
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
了。
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
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起源4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
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
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
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
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
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
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
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
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
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
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
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
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
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
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白日,备办百味饮
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
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
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
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
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
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
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
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
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
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
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
的习俗。
中元节起源5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
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
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
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
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
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
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
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
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
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
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打屁股调教文 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
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
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
中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
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
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
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
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
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
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
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
的习俗。
★中元节的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
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
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
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
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
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
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
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
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
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
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
益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
苦搞笑游戏名 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
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
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
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构树 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
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
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
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
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
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
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
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
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
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
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
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
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
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
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
张灯是在水里。
中元节起源6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
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
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传说该日地府放出
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
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
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汉族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
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
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
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08年属什么 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
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
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
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
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
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
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
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
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
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
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
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
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
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
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
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
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
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
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
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
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
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
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
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
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
风俗。
中元节起源7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
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
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
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
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
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
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
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起源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至少有以下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元节起源于道教的三官崇拜,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
分掌上元、中元、下元,中元节是祭地;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中元节起源于北魏,佛门弟子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
会,追荐先贤,佛家弟子目连救母,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
由此演变成民间祭祖日,家家祭奠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
第三种呢,认为是由我国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
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
之意,此节是伴随先民的农耕文化生活而产生。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6:5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43273146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几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几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