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
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篇1
《海洋》这部纪录片令我感慨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海洋》画面精美,
让人身临其境。它让我感到了海洋的壮阔,更感到了它的美丽。海洋中那些数量
庞大的透明水母,从下往上望,简直就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各种各样的鱼五
彩缤纷,沙丁鱼群庞大但却有秩序。
还有可爱的海豚、搞笑的螃蟹、凶猛的鲨鱼、美丽的乌贼、在海底吃草的憨
憨的海牛,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啊!可是,接下
来的画面却让我大吃一惊。人们用鱼钩钓鱼,却钩死了信天翁。用渔网捕鱼,经
常缠死海豚、海龟、鲨鱼这些海洋动物。人们残忍地割下鲨鱼的鱼鳍和尾巴后,
又把它们扔进大海里,鲨鱼痛苦地在海水中挣扎,最后沉到海底。多么悲惨的管理员的英文 一
幕啊!姚明做的公益广告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拒绝食用海洋生物、野生动物!我在书上
看到,鲨鱼鳍和尾巴可以制成人们餐桌上昂贵的“鱼翅”。实际上一碗鱼翅的营
养还不及一碗鸡蛋羹,而且鲨鱼一但灭绝,小鱼数量疯狂生长,会吃光浮游生物。
地球上,70%的氧气来自浮游生物,没有它,后果不堪设想!
从卫星拍摄回来的照片,我们看到了由于人们向海洋排放污水,蔚蓝色的海
洋正在变得污浊,地球环境已面目全非,动物灭绝速度大于从前几千倍。还好,
人类已认识到错误,开始保护海洋生物,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加上人类
的觉悟,对海洋加以保护还不算太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千疮百孔的地球又
会恢复她原有的美貌。
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篇2
正值中法建交50年,学校电影院展播了这部电影,一直是关注英雄主义电
影,不过对于学校的免费电影,怀着一种有便宜不蹭很可惜的态度去的。
和一群小屁孩一起看电影最大的伤感就是,电影院瞬间变成幼儿园。入座之
后选了远离他们的座位,默默和小师妹感慨,这群孩子一会肯定会乱叫的。
大屏幕一亮,大海的画面一闪出,我很没出息的先哇了一声。
一直认为学校大礼堂的放映设备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放什么都是渣画质,但是
ocean的播放效果非常棒,一种自带retina屏幕的感觉。
作为一部纪录片,Ocean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旁白,一帧帧美的可以截图做屏
保的画面持续了接近50分钟,电影了囊括了很多我闻所未闻的生物,有些动物
丑萌至极,海豹在金色的沙滩上晒着太阳打打滚,不能更惬意。巨大的鲸鱼在海
面上恣意翻滚,机敏的海豚在海上跳跃。
不得不说,虽然精简的旁白让观众更多的是沉浸在海洋纯粹的美丽与神秘,
但是我的内心在呼喊,赵忠祥叔叔,快来告诉我这个萌翻了蠢呆了的生物是什么,
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虽然,电影告诉我们它们已经灭绝只剩标本。
对于环保的问题,电影说的很少,可是影片唯美了50分钟,画面很小心的
切换,当一条小鲨鱼被捡掉所有鳍,血液在海水中稀释,渐渐沉入海底的时候,
我突然很难受。
影片的前半部分,动物之间的捕食活动,食物链的正常现象,海豹被更大的
肉食鱼类吃掉,场面虽然让人心疼,但是海水依然是翡翠般的碧玉,带着一种大
气的魅力,当人类对海洋进行捕捞之后,影片中海水的颜色从碧绿变得深沉凝重,
泛着黑色或者是暗红色。
我想起昨天在中法绿色化学年会上,有一个教授贴出了潘基文的一段话。WE
e
wedonthaveplanetB.
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篇3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再用所谓批判的眼光看历史类的片子,包括很多人视
为“应景”的纪录片。尤其是近一年多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与其忙着批判、不如
抓紧学习,因为任何片子中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最初时,之所以想看《走向
海洋》,就是因为我知道不管它拍得好坏与否,片中肯定会有我需要的一些东西。
只是没想到,这次我真的又逮着了。
这部片子,从某种角度来看,无疑是一部通史,不过应该是专门史意义上的
通史,即一部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史。
全片共八集。第一集名曰“海陆钩沉”,讲述的先秦秦汉时期。看完第一集,
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这个学历史的,当年的书算是白念了,很多事当年竟然都没
学明白,汗颜。片中提到的商代与海洋的紧密联系是我直到现在才意识到的。是
啊,一个擅长航海与经商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海洋意识?对于秦始皇登琅琊而东
望,片中亦给出了新的假设。单单第一集,我已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不仅会让我
学到些东西,而且会学到很多东西的纪录片。
接下来的第二集“海上明月”、第三集“潮起潮落”、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我无法想象,南宋时中国海上贸易的所得竟占到国家收入的20%、元代时罗马壁
画上的基督圣袍竟完全采用了蒙古人的习惯、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
竟胜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第四集“仓皇海防”,主要讲述了清末的事,
该集以丁汝昌的自杀殉国结束。如果说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看到此处,我已经无力叹息了。正如片中所言,历史没有假如,错过了就是错过
了。
第五集“云帆初扬”,讲述了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让我难以置
信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收入只有22个亿的情况下,竟拿出3个多亿来
建海军。第六集“长风大浪”,讲述了中苏交恶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直至
核潜艇研制成功等事件。桩桩件件,让人倍感振奋。第七集“如何煮鸡蛋好吃 走向大海”,讲述
了为研制洲际导弹而开展的海洋科考、我国海上石油最初的勘探开发、南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 开
发等事。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人民海军在世界各地的访问,让人由衷地自豪。
第八集“经略海洋”,讲述了近十年发生的一些事。看到此处,我才明白了报上
不断出现的“蛟龙号”下海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断触动人内心的纪录片,片中有太多让人感慨的情节。康熙为郑
成功提的挽联“……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让人唏嘘。1937
年8月“淞沪会战”,中国海军和日本在江阴进行的血战,其惨烈让我不忍。而
1974年,蒋介石默许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以解救南越对西沙造成的危机,则
是整部片子中让人最感温暖的情节。
老实说,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尤其是看最后的几集,总有种这些年算是白活
了的感觉。作为一个在青岛生活了十多年,身边不乏转业海军、海监家属以及类
似海洋研究所这类机构的家属的人,我的海洋意识竟如此淡薄,很多知识对于我,
都几乎是空白的。虽然,我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只是个体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事
实(尤其是通过与身边的人沟通后),让我不得不难过地发现,好像发生在我身上
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昨天同老妈通话。老妈对钓鱼岛和航母等事的关心,让我忍不住将从《走向
海洋》中刚刚学到的东西“卖弄”了一番。电话那头不断传来的惊讶声,让我深
深地感受到了老妈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放下电话后很长
一段时间,我都无法高兴起来。因为我知道,老妈的“无知”不是她的“错”,
而是我们宣传教育的失策。《走向海洋》片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即
日本人从小学时就接受着这样的国情教育:“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
光、空气和海洋。”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约300万平
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
这样说来,与其忙着责备祖先的保守和计较他人的冷眼,还不如抓紧为全民
族补上海洋战略意识这一课。海运兴,则国运兴。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
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今,当我们惊喜地发现融海陆为一体中国不再只是雄
鸡,而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当我们发现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
火苗、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
不仅已经“走向海洋”,而且将因对海洋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而拥有更美好的明
天。
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篇4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再用所谓批判的眼光看历史类的片子,包括很多人视
为"应景"的纪录片。尤其是近一年多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与其忙着批判、不如抓
紧学习,因为任何片子中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最初时,之所以想看《走向海
洋》,就是因为我知道不管它拍得好坏与否,片中肯定会有我需要的一些东西。
只是没想到,这次我真的又逮着了。
这部片子,从某种角度来看,无疑是一部通史,不过应该是专门史意义上的
通史,即一部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史。
全片共八集。第一集名曰"海陆钩沉",讲述的先秦秦汉时期。看完第一集,
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这个学历史的,当年的书算是白念了,很多事当年竟然都没
学明白,汗颜。片中提到的商代与海洋的紧密联系是我直到现在才意识到的。是
啊,一个擅长航海与经商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海洋意识?对于秦始皇登琅琊而东
望,片中亦给出了新的假设。单单第一集,我已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不仅会让我
学到些东西,而且会学到很多东西的纪录片。
接下来的第二集"海上明月"、第三集"潮起潮落"、让我看得如痴如醉。我无
法想象,南宋时中国海上贸易的所得竟占到国家收入的20%、元代时罗马壁画上
的基督圣袍竟完全采用了蒙古人的习惯、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竟胜
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第四集"仓皇海防",主要讲述了清末的事,该集
以丁汝昌的自杀殉国结束。如果说整个中国的近奔赴拼音 代史就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看到
此处,我已经无力叹息了。正如片中所言,历史没有假如,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第五集"云帆初扬",讲述了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让我难以置信
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收入只有22个亿的情况下,竟拿出3个多亿来建
海军。第六集"长风大浪",讲述了中苏交恶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直至核潜
艇研制成功等事件。桩桩件件,让人倍感振奋。第七集"走向大海",讲述了为研
制洲际导弹而开展的海洋科考、我国海上石油最初的勘探开发、南极的开发等事。
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人民海军在世界各地的访问,让人由衷地自豪。第八集
"经略海洋",讲述了近十年发生的一些事。看到此处,我才明白了报上不断出现
的"蛟龙号"下海的意义。
这是一部不断触动人内心的纪录片,片中有太多让人感慨的情节。康熙为郑
成功提的挽联"......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让人唏嘘。1937
年8月"淞沪会战",中国海军和日本在江阴进行的血战,其惨烈让我不忍。而
1974年,蒋介石默许中国海军通过台湾海峡以解救南越对西沙造成的危机,则
是整部片子中让人最感温暖的情节。
老实说,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尤其是看最后的几集,总有种这些年算是白活
了的感觉。作为一个在青岛生活了十多年,身边不乏转业海军、海监家属以及类
似海洋研究所这类机构的家属的人,我的海洋意识竟如此淡薄,很多知识对于我,
都几乎是空白的。虽然,我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只是个体现象,但越来越多的事
实(尤其是通过与身边的人沟通后),让我不得不难过地发现,好像发生在我身上
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昨天同老妈通话。老妈对钓鱼岛和航母等事的关心,让我忍不住将从《走向
海洋》中刚刚学到的东西"卖弄"了一番。电话那头不断传来的惊讶声,让我深深
地感受到了老妈这一代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放下电话后很长一
段时间,我都无法高兴起来。因为我知道,老妈的"无知"不是她的"错",而是我
们宣传教育的失策。《走向海洋》片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即日本人
从小学时就接受着这样的国情教育:"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
气和海洋。"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公里
的主张管辖海域。
这样说来,与其忙着责备祖先的保守和计较他人的冷眼,还不如抓紧为全民
族补上海洋战略意识这一课。海运兴,则国运兴。一个没有海洋战略意识的民族,
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如今,当我们惊喜地发现融海陆为一体中国不再只是雄
鸡,而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当我们发现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
火苗、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
不仅已经"走向海洋",而且将因对海洋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而拥有更美好的明
天。
中国海洋观后感600字篇5
自马汉提出“海权论”以来,世界各国的海洋意识日趋强烈。海洋,这个国
际纪录片创作的永动主题,曾经催生出《海豚湾》,《蓝色星球》和雅克。贝汉
的《海洋》等一系列的经典纪录片,它们是西方人对海洋几百年来的重视的结晶。
而我们,作为一个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最发达的海洋经济线的泱泱大
国,有关海洋的纪录片却屈指可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国的悲哀。追本溯源,
这不是纪录片本身的问题,这是整个民族海洋意识薄弱的一个映照,正如《走向
海洋》中所说的,我们“把海洋当作底色”,而不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
于走向海洋,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以以一种娱乐的态度观看,他首先应该是一部
唤醒民族海洋意识的教育片,尤其是对在海南岛学习的莘莘学子来说,没有现代
的二年级写的日记 海洋意识,不仅仅是可悲的,更加的可怜的。以下是我在观奔腾电压力锅 看走向海洋以后的
一些感想。
不同于其他海洋纪录片,走向海洋并不是以海洋奇观作为纪录片的主旋律,
而是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历史进程的讲述,国家之间的对比,各类专家的评论,
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经济、生存多个角度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副色彩
缤纷,波澜壮阔的海洋画卷。
从走向海洋得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海洋历史,这个历史出人意料的
久远。有根据的推测,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很有可能在中华文明的源头即殷商时
代就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在以后的几千年当中,海洋的气息一直飘荡在中华民
族的身边,若即若离,变幻不定。
从始皇东巡,兵马俑目视东方,徐福东渡,到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空前,
从元帝国强盛的海上事业,再到到明代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一桩桩,一件件都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光荣和自豪。然而从朱元璋的一纸禁令,到宝船遗骸的霉烂腐
朽,从清末的仓皇海防,到北洋舰队在慈禧太后的喧天寿庆声中走向败亡……一
桩桩,一件件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与屈辱。但正如电视片所说:“历史没有
假如。文明的道路选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今天,中华民族面对海洋向我们展
开的怀抱,转变观念,走向深蓝海洋既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文明继
往开来,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契机。
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虽有所极端,但这句话所体现
的对于海洋的重视态度,却不论过多少岁月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
黄岩岛的争议刚刚降温不久,钓鱼岛的争端就甚嚣痛风食谱菜谱大全 尘上,中国海外航道刚刚
畅通,中国渔民就在海上被人射杀,而渔民,渔船被扣等外国恶劣行径就更是永
未停止。在国家迅猛崛起的同时,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海洋形势,战舰远航,拥
有航母,蛟龙下水……一个个在海洋上取得的耀眼成绩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
时,掩饰不了的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之外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下面涌动
着的黑色洪流。可惜的是许多国人甚至是海南的同学尚未意识到海洋对于未来中
国的意义之重要。
“从1840年已降,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奋起直追的痛苦,也收获
了走向复兴的喜悦。挫折是成长的代价,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在历史的中没有哪
一种文明能够保持一帆风顺。我们不应该再去责备祖先的保守,因为封闭的大陆
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样我们也大可不去计较他人的冷眼,因为幽暗的大海
曾经是全人类的梦魇。睡狮正在梦醒——因为我们正在凝视着海上升起的太阳!”
作为一名海大的学子,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静等雄狮的梦醒,而是在雄狮梦醒的
过程中临海凭风,远眺目光,立足海天之际,毅然投入到祖国发展海洋的大战略
之中。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的疆域不再是一只雄鸡,而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
和手柄,是中华文明重新焕发耀眼光芒的不朽源泉。我相信未来的朝阳必将从中
国海的海平面上升起。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5:23: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37833146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豚湾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豚湾观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