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万事都摇落——谢瞻《九日从宋公戏
马台集送孔令诗》赏析
作者:罗宇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9年第9期
罗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重阳节,宋公刘裕在戏马台为辞官归隐的孔令
设宴饯行,宴上赋诗送别,以谢瞻与谢灵运的同题诗《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为冠。
两首诗在情感基调的安排、词汇色彩的选择上,对于九日节庆、宋公集宴、饯送孔令三大内容
的详略处理上,各有轻重。具体而言,谢瞻诗详写秋景与宴饮,略写送别,而谢灵运诗通篇以
送孔令为主;谢瞻诗明丽飘逸,而谢灵运诗闲静淡远。二诗虽同题,风格却不同,各有千秋。
谢瞻诗以细腻灵动的笔触、圆美流畅的诗思,将深秋写得格外动人。
关键词:谢瞻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同题诗送别诗
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丛。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
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扬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余
宴有穷。逝矣将归客,养素克有终。防火教案 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
集送孔令诗》)
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是一首写深秋的古诗,收入《昭明文选》。这首诗
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重阳节宋公刘裕主持的一次大规模送别赋作活动中,谢
瞻时年三十一岁,于彭城任相国从事。《宋书孔季恭传》载:“宋台初建,令书以为尚书令,
加散骑常侍,又让不受,乃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
赋诗以述其美。”诗中的孔令就是指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官会稽内史、吴兴太守。他
参与刘裕北伐,为太尉军谘祭酒。宋台初建,任为尚书令,辞让东归,挂冠而去,丘园隐居。
刘裕于重阳节在戏马台为之饯西游记心得体会 行,本诗即此日公宴所作。
关于本次饯别缘由及与会诸人,曹道衡在《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说:“季恭名靖,山阴
豪族,据《金楼子杂记》,刘裕微时即与靖订交,赡给甚厚,裕之遇靖殊于常理,职是故也。
时赋诗者有谢灵运、谢瞻、谢晦、刘义恭、王昙首等。昙首诗已佚,余见存。”据此检《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诗》,留存诗作有谢晦代刘裕执笔的《彭城会诗》、刘义恭的《彭城戏马台集
诗》、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以及谢灵运的同题诗。特别是谢瞻与谢灵运之作,
当时即获好评。
一、秋随风霜至
起句“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点明节令,秋风乍起,秋霜既降。
“风至”,是秋天给人的第一感受。《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凉风至。”又曰:
“仲秋之月盲风至,命有司衣服有量,必修其故。”郑玄曰:“盲风,疾风也。”孟秋,七月
也;仲秋,八月也;季秋,九月也。季秋之“风”,应为苍凉萧瑟的疾风,可摧万物。正如
《全唐文》中王棨的《凉风至赋》所写,秋夜寒风四起,“扫荡千山,萧条万里”,红残翠消,
草木凋零,处处“凄然凛然”。
“休”有两解,一是休息的意思,一是美好的意思。“休”的本义是人依傍大树休息。
《说文解字》与《尔雅》都解为“休,息止也”。《月令季秋》云“霜始降则百工休”,注
曰:“谓胶漆之作停也。”谢瞻即用此义,言岁将晏,授寒衣,停百工,人民安,可以谋饮宴、
饯宾客也。而如果训“休”为“美”,言霜降时胶漆坚可为器物,则既兴百工,何来欢宴之时?
理无所通。
本诗第一句平实亲切,写秋天来了,人们制备寒服、停工休息。人的休养生息是与季节变
化相应的,人的情感流动便也会与春夏秋冬自然融通。万物各有其迷人的韵律,只有摆脱了凡
间俗事的人才能体会到自然的韵律。
二、古人怎样看日落
“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丛”同样点节令,写wto 深秋日落之景。此句的“收”与“解”二字
向来有歧解。比如,《古诗景物描写类别辞典》就把这句诗解释为“繁盛的丛林蚀却了灿烂的
色彩,茂密的花园谢落了鲜艳的花卉。诗句描写秋季到来的衰颓景致。‘收’‘解’两词皆拟
人态,仿佛密苑繁林是一位盛装的丽人,在秋风中瑟瑟而立,陡然间花容黯淡,一身华丽的衣
裙也被秋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而一‘收’一‘解’动作又是极其突兀的,再现出秋风的冷峻和
严酷,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而鲜明”。但笔者认为,如若将“收”与“解”看作拟人态
的动词,反而失却了这句诗原本的朴实与美丽。
那么,这句诗到底是什么意红星歌歌曲 思呢?《小尔雅》曰:“收,敛也。”“收流动的反义词 ”可理解收敛、聚
集之义。《广雅》曰:“解,散也。”“解”可理解为离散、松散之义。这句诗的句法可理解
为倒装,原语序应为“繁林之中阳彩收,密苑之内华丛解”。繁盛的丛林中夕阳慢慢聚拢,茂
密的苑囿里斑斓的花草逐渐凋落。日落与花落,都是自然、舒适的过程,而不是突兀的。我们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黄昏时分,树林沐浴在阳光中,像一堵黄金雕花的墙。夕阳渐落,树
叶上闪烁着青铜色的光,那是树林的金色墙垣的反光。日色向晚,树林里只留下淡黄色和浅绿
色的点子,那是夕阳最后一次透过云彩的光。夜幕垂下,只剩下一点点微光,暗淡、柔和而温
暖。这就是一个“收”字所蕴含的美丽。
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有一篇随笔《洞烛世界的艺术》,写到了
一位画家眼中的光线:“可惜光线都是转瞬即逝的,令我们措手不及。”在深秋,尤其在黄昏,
色彩与光线的变化本就是难以捕捉的。王维在《辋川集》中写夕阳,就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
色的捕捉:“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闪烁斑斓的山色,傍晚
山林的雾气,和似有若无的余晖,时明时暗,飘忽不定。王维所用“敛”字,与谢瞻所用“收”
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一“收”字看似寻常,实则包含着“炼字”的无穷智慧。
这句诗不仅好在用字之准,还妙在结构之精。繁而收,密而解,巧妙相对,灵动可爱。从
时间上来看,一日之暮才会“收阳彩”,一年之终方才“解华丛”。本来是一快一慢的两件事,
写在一句之内,仿佛两件事同时发生、同时结束,具有极大的张力。再从空间上来看,“收”
的动作是向内聚拢的,“解”的动作是向外散开的,这形成了一个圆美流转的过程。四季变化
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上下吐纳,收放自如。
“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接着写秋景。帐上春燕已去,沙洲秋雁成行。这句诗既是对
眼前景物的客观描述,又语切孔季恭的回归,一语双关,是被许学夷《诗源辨体》誉为“语工
而清浅”的佳句。
三、秋日苍天霞色图
“轻霞冠醴陵陶瓷 秋日,迅商薄清穹”以清淡的笔触,绘出一幅秋日苍天霞色图:轻纱般缥缈的云
霞笼罩在秋日之上,突然而至的秋风已经逼近那清澈的苍穹了。李善注曰:“迅商,商风之迅
疾也。”王逸《楚辞章句》注曰:“商风,西风也。秋气起则西风急疾而害生物。”商风即秋
风,“迅商”即劲疾的秋风。《说文解字》:“薄,林薄也。”刘注:“薄,不入之丛也。”
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申为相迫皆曰薄。相迫则无间可入,凡物单薄即不可入,故引申为厚
薄之薄。诗中之“薄”即迫近之义。
这句诗的上句形象很鲜明,轻霞与秋日仿佛已化进视野。而下句,则将霞日的广阔背景铺
开,那是一片旷远的秋空,里面似乎蕴含着浓浓的萧飒之意。两句诗似一幅无声的画,色彩浓
淡相间,景物错落有致。一详一略,一实一虚,空间的排列井然有序。此诗前两句写出了深秋
夕阳的光辉,在密林中五彩纷呈又逐渐消失的景观;此处接着写出秋高气爽,云霞环日如冠戴
的美景,都写得清新自然。
四、戏马台宴饮图
“圣心眷嘉节,扬銮戾行宫”叙述宴集的原因,赞颂帝王的美德。“扬銮”,即“钖銮”,
指以铃音的和谐昭示帝王的美德。《左传桓公二年》曰:“钖銮和铃,昭其声也。”钖、鸾、
和、铃,是用在车马上的四种响器。其中钖是马额上的金属饰物,鸾、和、铃皆属于铃类,鸾
在轭首或车衡上方,和在轼前,铃在旗上。“钖銮和铃”,意为君主通过声音的和谐,昭示自
己的美德。比如,《诗经周颂》中的《载见》篇有“和铃央央”,形容诸侯朝见君主时,车
马雍容,铃音有度。“戾”是到达的意思。《尔雅》曰:“戾,至也。”这句诗,往往被后人
认为是谄媚刘裕之辞,甚至被斥为“无耻而无忌”(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之语。但结合
当时的时事来看,义熙十四年(418)六月,太尉刘裕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东晋王朝实际
已掌控在刘裕手中。刘裕篡夺之势已成,谢瞻又心怀恐惧,所以当是明哲保身之言。
“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描写宴饮的盛大场面。四座臣僚举杯饮美酒,堂中琴瑟演
奏意兴正浓。“芳醴”,即香甜的美酒。《仪礼士冠礼》曰:“旨酒令芳。”又曰:“甘醴
惟厚,嘉荐令芳。”芳,指酒的香气。醴,指一宿而熟的甜酒。“丝桐”,原指古琴。古人削
桐木为琴,练丝为琴弦,故称。王粲《七哀诗》有言:“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后“丝
桐”泛指乐曲。如贺铸《罗敷歌》词之四:“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
山落照中。”
“扶光迫西汜,欢余宴有穷”,写宴饮的尾声。夕阳落下西山,天色已晚,欢乐余兴也与
喝尽的美酒一样不在了。“扶光”,指扶桑之光、日光。《淮南子》曰:“日出于旸谷……拂
于扶桑。”旸谷、扶桑都是远古先民对日出之地的描述。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梢而升,
因谓为日出处。“扶光”即日光,比如《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
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迫西汜”,指迫近日落之处。吕延济注:“迫,薄也。西汜,
日入处也。”
这六句诗总写戏马台饯宴的盛况,上与宴饮的时节秋景相接,下高一议论文 与饯别送远的情景相应。
五、临流送远图
“逝矣将归客,养素克有终”,诗人羡慕孔令东归会稽,颐养天年,透露出自己为官不自
由、欲归隐而不得的怨叹。“归客”,指孔令。“养素”,可理解为修养并保持其本性。李善
注引《文选嵇康〈幽愤诗〉》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张铣注:“养素全真,谓养其
质以全真性。”“有终”,即始终一贯的意思,出自《易谦》:“谦,亨。君子有终。”
《诗大雅荡》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都是指保持一贯的意思。
“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面对流水送别孔令时恨自己未能相随,只能由欢心转为悲
叹。“临流”,李善注引《楚辞九章》:“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王逸注:
“念旧乡也。”谢瞻诗中的临流,原指临流水送别友人,也暗指诗人有思归之心。“飞蓬”,
本义为干枯后遇风飞旋的蓬草,比如《商君书禁使》:“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
也。”后用“飞蓬”比喻行踪漂泊不定,比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谢瞻这句诗感叹自己为时役牵绊,不能归隐,送友归隐时愈加伤感,想起自己
漂泊不定的飞蓬般的身世,悲从中来。结尾两句虽寥寥带过,却是诗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与
一般送别诗的虚伪客套有着明显的区别。王夫之《古诗评选》评论其“如乘风收帆,忽然而
止”,相当具有感染力。
六、“瞻之所作冠于时”
这次送别赋诗国学经典名句 活动中,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备受赞誉。《宋书七志》
载:“高祖游戏马台,命僚佐赋诗,瞻之所作冠于时。”谢瞻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可
以将其与谢灵运的同题诗进行对比。二人均注意对饯别环境的描写,对集会主人的赞颂,对公
宴场景的多角度展示。二诗亦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作为集体场合的应制之作,也都十分切题。
只是在情感基调的安排,词汇色彩的选择,对于九日节庆、宋公集宴、饯送孔令三大内容的详
略处理上,各有轻重。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谢瞻诗的轻重安排很有特色。前两句点节令,秋风乍起,秋霜既
降。次六句写秋景,分别描绘了深秋日落图、沙州秋雁图、苍天霞色图。再次六句写戏马台宴
饮之事,美酒琴瑟俱备。最末四句才写到送别孔令之情,寥寥几笔带过,戛然而止。而谢灵运
诗前两句写秋景,次八句写宴集,最后十句都是在反复抒发送别孔令、欲归不得的情感。吴淇
比较二诗曰:“谢瞻心里无事,故其诗只以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为主,而送孔令只于篇末略带
之。康乐却是欲归不得,无限牢骚,故通篇以送孔令为主。”
其次,从词汇色彩上看,谢瞻诗明丽飘逸,谢灵运诗闲静淡远。比如,同样是写秋天万物
衰落的景象,谢瞻诗云“繁林收阳彩,密苑解华丛”,用字精准,结构精巧,描绘的是暖色调
的画面。谢灵运诗云“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写寒冷的秋日里草木枯萎,潭水明净清澈,
在用字、结构上都更为轻巧自然,描绘的是冷色调的画面,景物所含的感情也更加沉郁周到的意思 、蕴藉。
谢瞻的《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与谢灵运的同题诗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谢瞻诗
细腻灵动的笔触、圆美流畅的诗思,将深秋写得尿血是怎么办 格外动人。
参考文献:
[1]沈约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朱炯远,徐彻,赵成文等主编.古诗景物描写类别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1.
[6]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孙诒让撰,祝鸿杰点校.商子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钟嵘著,王叔岷笺证.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傅燕瑜“.游集”与东晋南朝谢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11]毛汉华,汤春发.诗词同义类聚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赵薪.游宴与六朝诗文[D].吉林大学,2006.
[13]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罗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辑:赵斌E-mail:mzxszb@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2:3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27712332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戏马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戏马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