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
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
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2008级王昭蔚
指导教师刘瑜
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
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
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对其盛衰原因的分析,可使
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盛衰;原因
Abstract:qual
hout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eShe
Yanaslongas1200years,wecanindicatethedevelopmentofhistorycultureandSheYan’s
backgroundhaveinparablelinks,itsdevelopmenttrackmeetthedevelopmentofthefeudalChina
cultureasawhole,whichcanbeenasChinefeudalcivilizationdevelopmentinminiature.
Keywords:SheYan;development;prosperousanddecline;caus
砚台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风格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传达
和表示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而砚的发展历程、砚的形制以及砚台雕刻的图案题
材,都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
景。歙砚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享有“龙尾石咳嗽白痰 砚①冠天下”的美誉。因此
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明清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
有很大关系,反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发展轨迹,成为了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一个缩
影。
①龙尾砚:即歙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详见百度百科。
/view/
第2页(共9页)
一、歙砚的兴起——唐
代
(一)歙砚的兴起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的
歙砚,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
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
历史。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①中
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访得匠手制
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这段话说的是唐开元年间,一个姓叶的猎人在打猎时偶然发现
歙砚的石材,后将这些歙石制成砚台,歙砚由此便慢慢流传开来。这也是史料记载的关
于歙砚最初的资料。这块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
存。(图1)②
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③、歙砚、洮砚④、澄泥
砚⑤列为全国四大名砚。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
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⑥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二)兴起原因
仔细研究歙砚产生发展的过程,再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与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
①《歙州砚谱》:宋唐积所著,成书于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是目前可看到的歙砚方面最早的古文献专著。
②图1:箕形歙砚,唐,长20cm,高3.5cm。底两足,砚首呈圆状。1976年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出土,安徽省博
物馆藏。图片来源:/bbs/
③端砚:出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雕刻精美。
研墨不滞,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view/
④洮河砚: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色泽美观典雅,以绿色为代表。发墨快不伤笔
毫,砚形繁多,雕刻精细,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view/
⑤澄泥砚:使用澄洗过的细泥作为原料,炒辣子鸡 再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颜色多样。其质地
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雕刻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其产地莫衷一是,有河南、山东、
山西之说。/view/
⑥此诗为唐代李山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古石砚》
图1:箕形歙砚
第3页(共9页)
歙砚在唐朝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歙砚在大盛于唐代,与歙石的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据现代地质学家的考
证,歙石地质年代约属前震旦纪①,距今13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平均硬度约3.5-4,
在四大名砚中是最高的。歙石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结构,定向排列,还含有
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
之一厘米之间,这些特质,造就了歙石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但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
滑的特点,②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第二、自威风近义词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革命兴起后,书写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发
展起来。书写所需笔砚纸墨越来越具艺术追求的魅力,书写材料的品种也随着其艺术地
位的提高越来越细化。比如毛笔有狼毫笔、羊毫笔、七紫三羊③笔等,纸有宣纸、洛纸
等。到了文化昌盛的唐代,书写材料的品种样式更加绚烂多彩。这种背景下,歙砚的产
生便有了可能。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而开元年间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经济
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使得大类文化典籍有了传播的需要,对书写材料的质量、品式有了
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笔砚等书写材料的发展便有了空间。
第四、政府对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对书写材料的持续支持,为书写材料的推陈出新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科举制的推广,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也扩大了文化的社会范
围,扩大了市场需求。笔砚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歙砚的产生,历代皇帝对文化创新的
鼓励、对书写文具的反复挑选也为文具的社会地位做了引导。
第五、大唐经济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审美取向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底蕴与消费
市场。大唐历经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物质积累逐渐深厚,达官贵人、皇
亲国戚为了显示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对各类用品日显挑剔,歙砚作为地方特产且具有垄
断性质的行业便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奢侈性,极大迎合了各类贵族的炫耀心理。唐代文化
的审美取向也是促成歙砚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唐盛世开阔无垠的世界视野,融合包罗的
①震旦纪: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view/
②张莹.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3).
③七紫三羊:毛笔的一种,即紫毫七成,羊毫三成。一般笔尖用紫毫,笔头表面围以羊毫,适合写小楷。详见百度百
科。/view/
第4页(共9页)
文化气度,璀璨绚烂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把具有艺术欣赏性的物事推向艺术审美的极致,
而歙砚的取材艰难、工艺繁复却又经久耐用,审美性强符合了追求砚台艺术极致的理念,
所以歙砚有了独立的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审美空间。
第六、大唐社会个性主观愿望的表达,也是歙砚成名的重要因素。大唐盛世在海纳
百川的吸收各类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倡个性解放。在诸多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表
达个性艺术的著作与个人,这也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主观基础。
二、歙砚最辉煌时期——五代
五代时期,虽然社会混乱,连年征战不断,民不聊生,但是歙砚的发展与辉煌却并
不因战乱而有所止步,相反,五代时期,尤其是南唐的后唐,成为了歙砚发展史上最辉
煌的一页。
(一)歙砚始成御用品
南唐时期,歙州官员将龙尾石砚献
给了中宗李璟①,李璟好诗文翰墨,他
见了歙州官员呈献的龙尾砚石色青黛、
石质坚韧,纹理缜密,温润莹洁,润而
不滑,细腻如肌肤,扣之如金声,发墨
如油,并且下墨快、不损谭姓的来源和历史 笔锋、墨水不
涸、洗之易净,因此十分喜爱。于是就
任命凿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督办开采歙砚石的事情,并让石工向其学习雕砚技
术。②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
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这便是一块五
代时期比较典型的龙尾砚。(图2)③
①中宗李璟: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二代君王,庙号元宗。政治上并不英明,但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词,感情
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②胡中泰.歙砚发展史[EB/OL].江西工艺美术馆,/_?c=1006/2011-04-12
③图2:龙尾箕形抄手砚,五代时期,图片来源:/bbs/
图2:五代龙尾箕形抄手砚
第5页(共9页)
到后主李煜①时,更是在歙州设立制砚作坊,专门生产歙砚。并将龙尾旧坑砚与
李廷圭墨②、澄心堂纸③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后,其声名大振,誉
满天下,歙砚的制作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兴盛原因分析
歙砚能在五代这个战乱的时代一跃而成为御用品,不可否认肯定与歙砚本身
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另外与皇帝本人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上等龙尾砚多产于水中,石色以黑色和青灰色为主,具有坚、润、柔、健、
细、腻、洁、美八德。顾名思义也就是歙石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细柔如肤,不损笔锋、
墨水不涸、洗之易净。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砚石所不捉迷藏的藏怎么写 能比的。另外歙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
的纹理,并且形态多种,看起来清新、秀逸,美妙异常。比如眉子、罗纹、金星、金晕、
鱼子、刷丝、锦蹙等。而且每种纹理又各有区别,这更加使歙砚成为了不可多得之物。
其次,众所周知后唐的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都好诗文翰墨,尤其是李煜,更是有非
凡的艺术才华。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对所使用的文房物品也有着极高的要
求。歙砚被呈献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喜欢与欣赏,并专门下令开采龙尾石,为皇室生
产御用品,这就更提高了歙砚的身价。皇帝对待歙砚的态度,也影响着达官贵族对歙砚
的态度,那些文人大夫对歙砚的使用与收藏也就更加促进了歙砚的发展。
三、歙砚在宋代的兴盛与衰退
(一)歙砚在宋的发展
①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璟之子,961年-975年在位,史称李后主。与其父一样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
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view/
②李廷圭墨:李廷圭,“徽墨”的宗师、发明者。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因后主李煜
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
的宗师,其所制之墨成为“李廷圭墨”。/view/
③澄心堂纸:古徽州所制之纸,可长达50尺且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南唐李后主极力推崇这种纸,并特辟南唐
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纸,命之为“澄
心堂”纸。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view/
第6页(共9页)
歙砚发展到北宋,可以说是其最兴盛
的时期。从南唐灭亡后到宋元祐年间
(1086--1094年),均对砚石进行过大规模
的开采,如《歙州砚谱》所记载的龙尾山
一石坑的开采情况:“景祐中曹平为令时
取之,后王君玉为守时又取之,近嘉祐中
刁璆为尉时又取之。”这时期在龙尾山开
发的砚坑最多,精品砚石不断涌现,石色
之丰富,质地之细腻,均为诸砚之首,歙
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这块十足歙砚。(图3)①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
歙州太守钱仙芝、县令曹平在李少微开采砚石处组织开采龙尾石,因其地本是大溪,
水深流急,工不可入。遂下令让溪水改道向别处行泻,然后进行开采。②后又用此方法
在龙尾山开坑采石,结果得到的都是佳石,数量颇丰,开采规模也很大,著名的水舷坑
③、水蕨坑④、溪头坑、叶九坑、济源坑等都开采于此时。
南宋理宗时(公元1225-1264年),徽州知府将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⑤和
龙尾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这说明当时的歙砚还在采石制作。
歙砚的大发展致使龙尾石的过度挖掘,使歙砚的发展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南宋景炎二年
(公元1277年),婺源县令汪月山发数都之夫力集中于龙尾山进行采石,结果石尽山颓、
压死数人,损失极其惨重。这次较大规模的采石随着元朝的建立,成为宋代歙砚史上的
绝唱。⑥
①图3:十足歙砚,宋代,现藏黄山市博物馆。图片来源:/bbs/
②歙砚发展史——歙砚的兴盛[EB/OL].中国歙砚网
/?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id=9/2011-02-14
③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下,芙蓉溪傍,南唐时开采,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所采出
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
④水蕨坑:同溪头坑、叶九坑、济源坑一样,均为歙砚老坑,几大名坑之一。从宋代开采,历史悠久。石质上佳者众,
石品丰富,石貌多彩。
⑤汪伯立笔:宋代名笔,又称“徽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歙人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笔、
墨、纸、砚四宝俱产,尤以笔著称于世。生产过多种套笔,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命名精巧,用料考究,
多为贡品,民间少有实物传世。/view/
⑥潘华华.浅析歙砚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图3:宋代十足歙砚黄山市博物馆藏
第7页(共9页)
(二)歙砚在宋兴盛与衰退原因分析
1.歙砚的兴盛
歙砚在唐朝虽在艺术理论上艺境精进,但由于取材选料等工艺的限制,未能普及到
大众中去,只能作为少数贵族赏玩之物。而进入北宋后,随着各类手工工艺的纯熟,歙
砚的造型风格比较多样化、雕刻题材也更加丰富,人物、瓜果、山水、人物、鱼龙、神
话传说、花卉、飞禽、走兽、虫鱼、回纹①、以及吉祥图案、几何图形等都被纳入砚雕
的选材之中。加之制作雕刻工艺也更加巧、妙、绝。这些方面的提升都是歙砚兴盛的原
因。
而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包括石砚采制业在
内的所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业都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歙砚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如同后唐时期一样,宋代皇帝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封建士大夫也开始狂热的追
求艺术,砚作为艺术创作的必备工具之一,更是为歙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于是歙砚的
大规模取材选料便成为可能,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同时,歙砚的专业性、规模性生产
也在不断扩大。更多的实践生产与经验相结合,并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了歙砚艺术成就
的全面兴盛。
2.歙砚的衰退
到南宋时期,由于国势积贫积弱,外忧内患,南宋统治者不得不减缓各类开支,以
支付北方强盛少数民族的岁币,歙砚的大规模生产也便遇到了瓶颈,丧失了政府的支持,
转向衰落。元朝建立后,对汉族封建文化的大力摧残,更使歙砚的发展遭到毁灭性打击,
歙砚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逐渐丧失了其发展的优势。
再加上对龙尾石的过度挖掘,使歙砚的发展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因此南宋以至元代
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坑洞坍塌事故,这些有严重影响了歙石的开采,在元代至元五年(公
元1339年)的一次坑洞坍塌事故之后,歙石就长期没有大规模的开采,歙砚也就彻底
走向了下坡路。
①回纹:被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它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
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故称回纹。
/view/
第8页(共9页)
四、明清时期歙砚的衰落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总结期,整个封建王朝呈现出沉沉暮气,死死制约着孩子呕吐吃什么药
歙砚文化的发展,因此明清时代也是歙砚文化的全面衰退期。
虽然明代社会上鉴赏砚台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品味,对
砚台的选材、设计、研制以及雕刻工艺方面,注意天工巧用和巧色利用。①并且继承唐
宋遗风,普遍都有所突破与创新,造了更多的制式,如椭圆形、神斧形、古鼎形、龙凤、
山水、人物、花鸟等80余种。砚台也从实用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文化艺术含量不断提高,并在制砚史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比如下图这块明代的荷叶砚
(图4)②,就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从明代开始一直到清末,歙砚还是进入
了全面衰退的阶段,且主要表现在采石制砚规模
上。明代至今仍无发现有关歙砚采制的文字记载。
但现存的明代歙砚规格都比较大,具有一定的厚
度,也有一定的数量,并出现了像郑长青、叶壤
等一批以制砚而生的琢砚高手。由此可见没有比
较充足的砚石来源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没有文
字记载至少说明了当时未进行连续的官方开采。
清代,由于前朝的过度采掘,歙砚持续着低迷状态,乾隆以前未见有龙尾石的开
采。歙县程瑶田《纪砚》③一文记载的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为了“进贡”而采
石,这也是清代唯一有记载的砚石开采。直到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歙砚被
定为朝廷的贡品。其后,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倒退,一直到解放前,龙尾石的开
①梁善.明代砚形制“方正为贵”与“巧用天工”现象探析[J].装饰,2010.03
②图4:蝉形三足歙砚,明代,长31厘米,宽21厘米,高6.7厘米。蝉形,砚身巨大平稳,水池深,砚堂宽平,砚
底三足,前单后双,造型古朴大方,现藏黄山市博物馆。图片来源:/bbs/
③程瑶田: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易田,一字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精通训诂,对各学科
均有深入研究,堪称一代通儒,著有《通艺录》、《释虫小记》、《释草小记》等。/view/
图4:明代蝉形三足歙砚
第9页(共9页)
采始终未能恢复,制砚艺人也日渐减少,曾经风靡一时的歙砚奄奄一息,到了石尽艺绝
的境地。
五、结语
歙砚,作为中国制砚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带给我们非
凡的艺术享受。它始出现于唐代,繁荣兴盛于南唐宋代,在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它一
千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无一不是与中国古代当时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紧紧的联系在一
起的,它的发展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对
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以及兴衰原因的探讨分析,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
的脉络也将会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诚.话说歙砚[J].档案与建设,2003(05)
[2]潘华华.浅析歙砚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3]张莹.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03)
[4]刘阿宝.贺兰砚的身价——谈中国四大名砚之比较[J].共产党人,2006(09)
[5]潘华华.浅析歙砚的鉴赏方法与评价标准[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刘鸿伏.刘鸿伏说古砚[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4):56-57
[7]佚名.歙砚的产生时期[J].黄山学院学报,2008(06)
[8]王卫东.唐代歙砚两方[J].收藏界,2008(08)
[9]梁善.明代砚形制“方正为贵”与“巧用天工”现象探析[J].装饰,2010(03)
[10]潘李仂.古徽州三雕艺术鉴赏[J].艺术与投资,2006(09)
[11]胡中泰.龙尾砚[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2]宗华婷.歙砚的艺术价值[J].美术大观,2007,(12):114-115
[13]程明铭.歙砚丛谈[M].合肥:黄山书社,1991
[14]俞飞鹏.砚林笔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15]胡中泰.歙砚发展史[EB/OL].江西工艺美术馆,
/_?c=1006/2011-04-12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1:3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2383033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歙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歙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