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基础知识——各种茶具功⽤
不同的茶叶需要搭配不同的茶具饮⽤,⽤到茶具最多的当属功夫茶,本⽂将对功夫茶具进⾏简单介绍。
常⽤的功夫茶具包含:盖碗、茶海(公道杯)、闻⾹杯、茶杯、茶滤、茶夹、茶托、茶盘、茶⼱(这些是泡铁观⾳⽤的
茶具,其它功夫茶的茶具可能会有区别)。功夫茶具是最讲究的⼀种泡茶茶具,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
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具流传⾄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最早的功夫茶具流⾏与⼴东等地,随着后来慢慢传播到各地区。
盖碗
盖碗是⼀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暗含天地⼈和之意。
在民间盖碗也指⼀种齐留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留海像只碗盖在头上⽽得此名。“茶托”⼜称“茶船”。盖碗茶,须⽤滚烫的
开⽔冲⼀下碗,然后放⼊茶叶盛⽔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使⽤盖
碗。
⽤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来冲泡花茶和铁观⾳,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使⽤时既可以⽤来泡茶后分饮,也可⼀⼈⼀
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的瓷盖碗为多。
茶海(公道杯)
杯中央⽴⼀⽼头或龙头,体内有⼀空⼼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孔,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孔,向杯内注⽔时,若⽔
位低于瓷管上⼝,⽔不会漏出;当⽔位超过瓷管上⼝,⽔即通过杯底的漏⽔孔漏光。这种漏⽔杯民间称“公道杯”,系根
据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制成。据说古时⼈们曾⽤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
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滴不剩。当然,这不是功夫茶具中的公道杯。
功夫茶具中的公道杯是上⾯这样的,主要⽤于均⽤茶汤浓度,便于泡茶⼈公平对待每位喝茶⼈,旨在起到“公道”、“公
平”作⽤。
闻⾹杯
闻⾹之⽤,⽐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于冲泡台湾⾼⾹的乌龙时使⽤。与饮杯配套,质地相同,加⼀茶
托则为⼀套闻⾹组杯。⼀是保温效果好,可以让茶的热量多留存⼀段时间,饮者工作总结与计划 也能够握住杯颈暖⼀会⼉⼿;⼆是茶⾹
的味散发慢,可以让饮者尽情地去玩赏品味。
使⽤⽅法:先将茶汁倒⼊闻⾹杯,然后将茶杯倒扣在闻⾹杯上,⽤⼿将闻⾹杯托起(连同倒扣其上的茶杯⼀起),迅速
地稳妥地将闻⾹杯倒转,使闻⾹杯倒扣在茶杯上,将闻⾹杯慢慢提取逆时针绕被扣旋转⼀圈(此时茶汁已被转移到了茶
杯内),将闻⾹杯再次倒转,使杯⼝朝上,双⼿掌⼼向内夹住闻⾹杯,靠玉扇多肉 近⿐孔,闻茶的⾹⽓,边闻边搓⼿掌,使闻⾹
杯发⽣旋转运动,这样做的⽬的是使闻⾹杯的温度不⾄于迅速下降,有助于茶⾹⽓的散发。
品茗杯(⽐较少⽤)
品茗杯,⽤来品茶及观赏茶的汤⾊。故此品茗杯多为⽩瓷、紫砂或者玻璃的。
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浅,薄,⽩。⼩则⼀啜⽽尽;浅则⽔不留底;⾊⽩如⽟⽤以衬托茶的颜⾊;质薄如纸以使
其能以起⾹。潮州茶客常以⽩地蓝花底平⼝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
溪出品的⽩瓷⼩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果杯”。
溪出品的⽩瓷⼩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果杯”。
茶滤(滤⽹)
滤⽹是过滤⽹的简称,⽤于分类茶汤和茶渣,提⾼茶汤纯度,出茶汤时把滤⽹放公道杯上即可。滤⽹不⽤时放置在滤⽹
拖上。
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上,以导茶⼊壶,防⽌茶叶掉落壶外。
茶夹
⼜称茶筷,茶夹功⽤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拿它来挟着茶杯最早的朝代 洗杯,防烫⼜卫⽣。
还有⼀种茶夹可以夹着(拖着)茶杯递茶,以免距离太远递茶不便或烫伤。
茶匙
⼜称「肃静的近义词 茶扒、茶⽿」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的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
茶壶,⼀般茶壶的⼝都不⼤,⽤⼿既不⽅便也不卫⽣,故皆使⽤茶匙。
茶则
⼜叫茶勺,为盛茶⼊壶之⽤具,⼀般为⽵制。有⼤⼩之分,形状各异。
茶针
茶针的功⽤是疏通茶壶的内⽹(蜂巢),以保持⽔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来疏浚,或放⼊茶叶后把茶叶拨匀,
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筒
盛放茶艺⼩配件的容器,⼀般为⽵制或阳字成语 ⽊制。
(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被称为“茶道六君⼦”)
茶荷
茶荷的功⽤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茶壶。主要有
⽵制品和瓷制品,既实⽤⼜可当艺术品,⼀举两得。
茶叶罐
储存茶欣慰的拼音 叶的罐⼦,必须⽆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铁、不锈钢、锡合⾦及陶瓷。
茶托(⼀般指杯托)
⽤以衬垫茶杯的碟⼦,置茶盏的承盘。亦称“瓷盏托”。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盏托托⼝⼀般较矮,⼝沿卷曲作荷叶
形;茶碗则作花瓣形。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盏托⼏乎成了茶盏的固定附件,托圈增⾼。明代盏托呈船形,⼜叫“茶
⾈”、“茶船”。清代盏托则作圆形。
茶船(茶托的⼀种特殊形式)
“茶船”,⼜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茶拓⼦。其⽤途以承茶盏防烫⼿之⽤,后因其形似⾈,遂以茶船或茶⾈名
之。
茶盘
茶盘是⽤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
⽩。就是盘⾯要宽,以便就客⼈⼈数多寡,可以放多⼏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要
⽩,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
茶⼱⼜称为茶布,茶⼱的主要功⽤是⼲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擦⼲,亦可擦拭滴落桌⾯之茶⽔。
煮⽔器
泡茶的煮⽔器在古代⽤风炉,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斯炉及电⼦开⽔机,电磁炉等。
此外,还有以下茶具:
茶壶
茶壶
潮⼈⼟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的⼀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
四字诀,⽈:“⼩,浅,齐,⽼。”茶壶有⼆⼈罐,三⼈罐,四⼈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铁画轩,秋圃,萼圃,
⼩⼭,袁熙⽣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如桔⼦,⼤似蜜柑者,也有⽠形,柿形,菱形,⿎形,梅花
形......等等。⼀般多有⿎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紫泥,⽯黄,天青......等等。
但不管款式,⾊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不宜⼤下象棋的英语 ,宜浅不宜深”。因为⼤就不“⼯夫”了。
茶洗
形如⼤碗,深浅⾊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正⼆副,正洗⽤以浸茶杯,副洗⽤以浸冲罐,⼀个⽤以盛洗杯的⽔和
已泡过的茶叶。
茶垫
⽐茶盘⼩,是⽤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使茶不易
冷,茶垫⾥还要垫上⼀层“垫毡”,“茶垫”是⽤丝⽠络按茶垫的形状⼤少剪成的,所以要⽤丝⽠络⽽不⽤布毡者,为了不会
⽣异味,垫毡的作⽤是为了保护茶壶,⼯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积⽔,⼀点点的⽔,也会使茶味变
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瓶与⽔钵(现在很少见)
⽔瓶,⽤以贮⽔烹茶的,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
不错。
⽔钵,也是⽤来贮⽔以备烹茶的,⼤⼩均相等于⼀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彩”,⽤五⾦釉,描⾦鱼⼆
尾在钵底,舀⽔时⽔动,好像⾦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龙缸
⼤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些。⽤以贮存⼤量的泉⽔,密盖,下托以⽊⼏,放在书斋⼀⾓,古⾊古⾹。龙
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红泥⼩⽕炉与钢筷
红泥⼩⽕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六、七⼨,置炭的炉⼼深
⽽⼩,这样使⽕势均匀,省炭,⼩炉有盖和门,不⽤语时把它⼀盖⼀关,既节约,⼜⽅便。⼩炉门边往往还有⼀副很⽂
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且可以使主⼈双⼿保持清洁。
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砂泥做成的,很轻巧,⽔⼀开,⼩盖⼦会⾃动掀动,发出⼀阵阵的声
响。这时的⽔冲茶刚刚合适。⾄于⽤钢锅,铝锅来煮⽔冲共茶的,虽然也⽆不可,可是⾦属的东西,⽤以煮⽔冲茶毕竟
要差⼀些,不算⼯夫了。
⽻扇
⽻扇是⽤以煽⽕的,煽⽕时既须⽤劲,⼜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定⽕候,也是表⽰对客⼈的尊敬。所以,
特制上军校的要求 的⽻扇不但有利⼯夫的施展,⽽且⼀枝⽤洁⽩鹅翎编制成的扇,⼤汪过掌,⽵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
⽩……各种颜⾊的茶具,加上⾦紫⾊的浓茶,⾃然别有风趣。
另外,还有⼀些起装饰作⽤的⼩⼯艺品(动物、⼈物等),统称为“茶宠”。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0:55: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2172533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茶具知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茶具知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