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微信抢红包的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抢红包”写作指导】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抢红包”是2015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
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
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
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
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
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赞同“抢红包”的理由:
1、“抢红包”增强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
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2、“抢红包”让人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
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
反对“抢红包”的理由:
1、淡了年味,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
2、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
3、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
别让红包“抢”走真情【51分】每当春风送暖,旧符换新之际,发
一个红包,是对后辈的关切和期盼;每当喜事临门,欢天喜地之日,
发一个红包,是对幸福的分享和传承。可现如今,无聊之人为了吸
引眼球,不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让这一充满温情和祝愿的传统活
动从现实延续到了网络。在每个人的掌上世界中,“抢红包”
活动开始泛滥,但请不要掉以轻心,别让红包“抢”走真情。
不论是“谁言存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亦或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类朴实
的感情总是诗人们吟诵不尽的题材,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
粮。正沉迷于虚拟世界“抢红包”的你,是否有抬头看看白发渐生的
父母,渐行渐远的朋友,独坐空院的爱人?与最爱的人相处的时间
是一去不复返的,若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无论如何也只
剩追悔莫及了。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与亲人的相处时光。
用人们的好奇之心牟取暴利之类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而人们也在
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本心,甚至有人因为“抢红包”与亲戚朋友
心生怨恨,酿成惨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的纯真初心。
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才是最动人的。暮春
之落英,暖夏之素莲,深秋之红叶,炎冬之飞雪,天天蜷缩在几平
方米的狭小居室中“抢红包”的你,多久没有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四季
的变换,多久没有站在日光之下倾听清风的细语了?为了手机上几
分几毫的单调数字那么多人竟然放弃了无穷无尽的自然之美,若是
心系自然的古人知道了,也会唏嘘不已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
你欣赏自然的眼睛。“抢红包”只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一段剪影。这个
时代里,有太多东西混淆人们的视听,扰乱人们的心绪,只有珍惜
时光,坚守本心,心向自然,才能留住真情,留住自我,留住红包
内涵里的传统福韵。
【篇二:8篇学生作文(“焦老师微信红包”)】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
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
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
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
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
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
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①“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厦大附中高三1班许晅玥
红包,译名lucky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
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
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
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
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
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
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
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
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
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
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中医美白 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
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
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
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
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承认小游戏 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
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
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
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
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清凉饮品 新的举措,冲
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
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
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
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
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
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
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
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
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
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
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
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
②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杨锦泓
某职校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课后发红包奖励上课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同
学,此举一出坏学生纷纷改邪归正,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可此教师
上课发红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教师讨好学生的媚态,虽然促进了
学生学习,却有些背离教育本意。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奖学金的一种变式,演化版。可这样泛滥的频
繁金钱诱导真的是一种演化吗?有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奖学金模
式的细化,奖励引导机制的一种革新。这样利益为饵的行为真的配
得上创新的高帽吗?
现存的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奖励机制,是在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作为与
良好表现后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这种奖励肯定初创造,鼓励再创
造,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但反观这个上课红包,它更多的是以金
钱为诱饵诱导学生完成老师所肯定的事件。前者是一个人开疆拓土,
达到巅峰后立下丰碑,受人肯定,而后者是先立下丰碑再用各种方
式鞭挞驱策人们前行。可以说这样的行为非但不是进步,是一种更
可怕的野蛮倒退。
此种所谓创新模式,失去了诱饵,一切变回归原样,坏的仍旧坏错
的仍旧错,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教育是教之育之,而非驱之驭之。
知识庸医学而非以记,正如学导以义而非以利。
其实该老师的行为的确寓意颇深。课堂上的知识,学则有红包,不
学则无。在职校,课上学的知识每一个都可能化为未来的技能在社
会获得十倍百倍的红包。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有钱赚。可夕阳的反义词 是
他没能更深入地让他们明白,除去了他发的包,他们学习仍能赚钱,
只是赚的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未来的钱。若教师能有所改进,引导
他们发现上课学习得到的不只是的微信红包,还有未来的工作与舒
适,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尝试。毕竟学生自己引起的觉悟更胜于金钱
所换来的专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
道,授之以渔术。
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引导一个人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
向焦老师那样,当前的教育可以有千奇百怪的新招,来引起学生的
专注,但没有触及本质的引导,都只是徒劳。千金散尽已然不会还
复来。
③“红包”真的只是学习中的“调料品”?
黄喆灵
日前,一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给优秀的学生发红包,使得教学质量及
师生关系有了显著提高。此举在获得广泛好评的同时,也面对着不
少人的责难和质疑:如此功利会不会使教育变味?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
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
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
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股
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然而,这样显著成效的判断标准是基于使那些原本爱逃课的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而对于那些原本就用心上进一心钻研的人来说,红包
的加入又会给潜心学习的他们带来何种影响?没错,努力上进的优
秀生是需要鼓励与奖励作为“从动力”以维系他们为了丰富学识改变
命运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但是当红包的发放成为一种常态,而短期
物质利益比长期内涵的熏陶与升华更具说服力、更有激励作用,他
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物质奖励对精神满足的不
断刺激,从而使物质满足成为第一需求?在今后的学术研究的过程
中,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够扛住在茫茫知识海洋中探索的枯燥,不
因物质春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追求而抛下可能使人类受益无穷的重大研究?古时一位老人
不堪院外孩童玩乐的烦扰,给孩子们钱财令其玩耍。数日之后给钱
渐少,孩童遂不愿玩乐。由此观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学生们将
来或在研究领域难有成就。
再者,如此案例的成功势必会引起一众人的跟风效仿。一旦形成一
种惯例,该方案将不再成为驱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红包里的
钱数反而会成为同学们不愿努力的借口。所谓“三分钟热度”便是如
此。一旦新鲜感消失殆尽,红包只是成了套在老师脖子上的尴尬枷
锁。一旦钱数减少甚至放弃分发,教学状况马上便会恢复如初甚至
雪上加霜。而如果坚持发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再有提高,
反而会随时间增长激情照样衰退,最终对此麻木。就算教师尝试通
过提高红包钱数重燃学生们的斗志,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还会增
加自己的负担,违背美好的初衷。甚至随着学校流行起这种“红包教
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红包内的钱数进行攀比。一
旦自己得到的钱比他人少,便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
等值的报酬”的消极情绪,使积极性大受打击,甚至出现“要求老师
加钱、以自身成绩为要挟”的现象。如此未来,怎能不令人担忧?
要避免这种现象,唯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背后潜在的
长远利益,避免短期的物质报酬成为学生们的首要目标,方能使学
生真正兴趣上学习,兴趣上课堂。只有老师真正办出学生喜爱的风
格,而不是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这样的
教学才是真正有益的。当然,不时的精神激励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也
不可或缺。
④面对“红包”奖励,家长无需神经过敏
方子涵
某职院焦老师以微信红包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取得了课堂气氛
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的成果。此事一出,各界议论纷纷。该校师生
认可焦老师别出心裁的良苦用心;又有家长担心孩子受金钱的诱惑
染上了功利的态度而明确反对。其实,微信红包与平时的奖状奖品
并无太大差别,诸位家长大可不必这般神经过敏。
随着近几年道德底线的溃败,金钱至上的风气见长,人们已经警觉
起来,不断反思,教育领域首当其冲。故而,家长的担心亦可理解。
然而,唤醒理性对待金钱并不能将孩子武装成“金钱绝缘体”,而学
校更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大潮中的象牙塔。
微信红包数额不大,与学校期末发的小奖状小奖品无异。其目的都
只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在学生开始认真
学习、感受学科魅力之后了。焦老师的做法显然已经成功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而家长怎么能对这些积极作用视而不见,反而大呼:
“阿堵物害人功利化”呢?
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与生俱来,也无可厚非,不能轻易地定义为功利。
功利者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枉顾道德法律。但焦老
师以红包吸引学生上课并不会使学生为了红包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更不会激起学生杀人放火的冲动。如此看来,家长口中让孩子变得
功利便无从谈起。
更何况高考之后各级政府对状元的巨款奖励、诺贝尔奖对世界科学
家的巨额奖金都起着积极作用。为何当同样的行为落户到小小的职
业学院里的教室中就引起反弹?一个孩子从游戏堆中猛地抬头望向
黑板时,难道不该有人为他的勇气和毅力点赞?
当然,焦老师的发红包若成了长期下去的维持课堂的唯一手段,这
不禁让我同情起他的钱包来。须知,一个长期的学习热情是不能用
钱来完全点燃的。所以,家长更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就是学习,
奖励是为了学习,而金钱自有其挣得的正当方法。老师更无义务用
金钱来喂养他的学习动力。这应是一种更为理性的对待金钱奖励的
态度。
⑤“红包奖励”契合当下教育令人悲哀
林琅
老师为让学生不逃课认真听讲,便用微信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红包。
此事一出,便有家长抗议:太功利了!
我却认为不然,奖学金制度在大多数学校都有实施,也并未遭人强
烈抨击,还被认为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办法。如今只不过是将奖学
金分期兑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红包中的奖金,虽未
明确钱数,想必也不多。学生们很有可能只是觉得这种做法新鲜有
趣,将它当成一个彩头,作用等同于作业本上小红花。其次,若论
功利,如今的教育体制,虽一再改革,仍有功利之嫌,这小小的红
包,更不算什么了。“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金钱”的连等式,虽
然失于偏颇,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适用的。如今只是将这个等式缩
略了中间一步,家长与其拍案而起,不如思考为什么此种举措能得
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现在的学子们,重视的究竟是什么?
首要的还是有新意。上课发钱,闻所未闻;又用微信,契合年轻人
的社交方式。学生也许不自知,但他们的确在这种新潮与传统的对
接中获得了一种快感。那么,领了红包,在朋友圈中分享是不是可
行的呢?这又满足了大众渴望被关注的心理诉求,毕竟人人都愿意展
现自己生活的美好。
其次是短期努力变现的成就感。对比奖学金,为何此种办法红红火
火,奖学金却少人问津?原因简单,奖学金的获得是一场旷日持久
的与自我惰性的拉锯战,而微信红包可随时拉倒不干,想拿时踮脚
就够得着,没有努力得不到回报的焦急无奈。如同游戏中打怪拿钱
般,这个逻辑简单直接,恰合快节奏的社会步伐。
说了这样多,却半点没提到求知的快乐。没错,这个无奈之举对当
下教育体制确是一剂良药。但现行体制本身就有它自己的问题。学
生求学的动机与求职的快乐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这样的学习,还有
它最纯正的意义吗?
与其把时间花在褒贬微信红包上,不如给我们的制度看看病,否则
前者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将八戒和东施配在一起,除了天作之合也
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词来形容。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每个人的
心灵找到他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归属,而非强迫每个人喜爱它所硬
性规定的东西。否则,所谓的教育只是工厂的一条流水线。我们应
将主动的求知揉进教育体制里,毕竟,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⑥“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许晟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老师将红包发给那些勤奋认真的同学。此举一
出,学生雀跃,逃课的回来了,睡觉的起来了,师生关系也变好了。
却有家长反对,认为如此“功利”之举会使教育变味。诚然,社会大
功利之驾马不停蹄;但是,这样小小红包难道真能助纣为虐吗?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施动者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职业
价值,必不可少的一环便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们。若学生之意皆不
在课堂而在乎山水之间,老师讲课之意义便已荡然无存。由此观之,
这位有发红包如此无奈之举的老师,必定是感受到逃课之风,厌学
之气甚矣,不得已才出此策。
再者,教师的经济实力想必有限,不足以支持他每次都发出一包大
红包。所以红包的金额大概也都零零散散。若从价值角度观之,这
样的小金额之诱显然还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相反,而应该是发
红包本身这样的形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就像是用糖果哄小孩
子开心
的效果一样,微信红包让学生们有了新鲜感和目标感。与其说是用
“钱”来引导,不如说这是师生们一起玩的一个游戏。我想,这才是
微信红包之所以有这样功效的真正机理。
况且老师此举本身便是反功利的。那些屡教不改,不思上进的学生,
老师本就可管而可不管。管了,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体现;不管,
也不会缺胳膊少工资,反倒还换来自己一身清静。所以,若从功利
的角度出发,这位老师大可以每天光就打卡上班,爱听则听,不爱
听大家自便。也用不着操这么多心来“收买”学生上课了。试问,如
此大无私,富有责任心之举又怎么成了“功利主义”的帮凶了呢?
但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家长们的质疑。他们身陷当今契约性社会泥
沼中,一谈到钱,便与功利难以分离。或许是他们的所见所闻、耳
濡目染,让他们深知其弊。生活中来社会发的“红包”让他们深受功
利主义之害,才让他们神经敏感,不愿孩子们受此毒害。其实,社
会才是这些学生们真正的大课堂。如果有谁必须为“功利主义”来埋
单的话,那绝对不会是“微信红包”,而是生长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大家都能够少看一点利益而多讲一点情义,少有一些猜忌而多
有一些信任,那么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学生们便能感受到
并且掌握足以对抗负能量的武器。
也许只有当社会的价值导向回归本真,学生们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价
值判断,为人师表者才不用烦恼到底该不该发微信红包吧。
⑦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卢文英
学生不学习,老师有妙招,课后微信发红包,学生上课积极了,课
堂活跃气氛好。然而这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有家长明确表示
此种用“钱”引导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味。功莫迪是什么种姓 利化教育下酿成的后果,
谁该为其买单?
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享有受教
育权。但在这种普遍“精英化教育”下,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学习究
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摆脱贫穷的境遇?为了飞黄腾
达?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人,而非培养出一个个只考虑利益的“精明
人”。
老师微信发红包是无奈之举,面对各种学习乱象与工作成效的压力,
焦老师不得不采取这一方法来赢得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可是,上
课认真听讲,按时出席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不是学生的基本守则吗?
当一个普遍的守则转化为一种对于优秀的褒奖,可见教育的退化。
正如“不随地吐痰”是公民的基本守则,若它成为需要奖励才可以促
成的事,那社会必定出现问题。我们总说:“今天做个优秀学生,明
天做个良好公民。”如果连基本学生守则都无法做到,又谈何报效社
会呢?
焦老师的做法无疑使教育染上了铜臭味。此种方法短期内或许效果
十分明显,可长此以往,难免令学生生成“我来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是需要奖励的”这一扭曲心理。假若有一天,老师停止了发红包,
引起的反弹恐怕会更大。此种诡异风气将难以遏制。这样“丢了西瓜
捡芝麻”的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功利化教育由来已久。那些时时将“我上好学,将来要赚多少
钱”的话挂在嘴边的人,是没有办法领悟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的。
功利化教育的产物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浑身铜臭味的他
们难以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
焦老师与其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效益”被神化的今天,人们愈加浮躁,事事追求利益。可教育从
来就不是利益的附
【篇三:抢红包的作文】
“包”里“包”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
低头“抢红包”。虽然这是一句调侃的话,却是2015年春节以来人们
日常生活的真是写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传媒的普及,手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
作的必备产品,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衍生了负
面效应。它让青少年沉迷网络、耽溺游戏,而春节期间的“抢红包”
大战,不分性别和年龄、不管在家还是在外,很多人都激情高昂地
参加了这次“战斗”,更有央视春晚中大牌明星的推波助澜,整个节
目过程,人们都在等待着“红包雨”的满天飞。
春节已经走远了,现在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个春狮子男和白羊女 节给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红包”、“抢红包”!这就是整个春节留给你的财产
了。多么遗憾!
春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延续了数千年。每到春节,每一
位在外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无论是在外为官还是在外漂泊、无论
有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也必定回到家中,探望父母长辈,看望妻子儿
女,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除夕之夜,
千家团圆,张灯结彩守旧岁,万户同乐,走亲访友拜新年。可是,
我们发现,现在年味儿淡了。抢到的是红包,失去的是亲情。《日
照日报》报道,日照市的张先生和弟弟妹妹到爷爷家吃年夜饭,老
爷子看到子孙满堂,甚是高兴。屡次想和见面不多的孙子孙女说说
话,可是年轻人都在热火朝天地抢着红包。老爷子一气之下,摔了
跟前的一个盘子,愤然离去,说你们就跟你们的手机去过年吧。老
爷子好不容易盼到了春节,子孙满堂,满以为可以享受几天的天伦
之乐,可是结果却让他如此失望和愤怒。平时,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或者工作,老人能理解,可是放假了,团聚了,为什么为了那几角
几分的红包而置亲情于不顾呢?老一辈含辛茹苦将子女拉扯大,本
以为可以颐养天年,终年孤独地生活,想念着子孙,这些他们都忍
过来了,可是一年中,这么宝贵的几天难道都不能陪陪他们,跟他
们说说话。朋友,请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
要抢到了红包,丢掉了亲情。
抢到的是红包,丢失的是传统。红包是代表的是节日的祥和,是长
辈对晚辈的期望与鼓励,是晚辈对长辈的祝福与感恩,是朋友间浓
浓的温情。收到长辈的红包是童年最大的快乐,收到子女的红包是
老人最大的欣慰,收到朋友的红包是自己人缘的见证。一递一接,
简单的动作,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意。可是如今,却被手指轻轻一划,
便完成了支付,红包只是数字,没有温度,没有手感,也就没了味
儿。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就在这一划之间成为天堑,忘记历史等于背
叛,而截断历史呢?截断了历史的民族无疑是无根的民族,是很难
长久地立足下去的。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之所以经历几千年的风风雨
雨,历久不衰,难道不正是因为根深才能叶茂吗?
我们发展科技,我们需要先进的文化,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但这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我们优良的传统,而不是将它推上不归
路。朋友,请停下你忙碌的手指,放下发烫的手机,抬起低下的头
颅,看看长辈衰老的面庞,看看朋友真诚的笑脸,看看儿童澄澈的
双眼,看看周围美丽的新世界,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如此美好!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9:1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15966145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抢红包作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抢红包作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