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大
146
摘要
:实数有哪些 通过介绍地域建筑的涵义和特征,分析了苗族民居因其
所处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的自己的特色,具体从干栏式
苗族民居的材料运用、构造技术、建筑形式、空间组织艺术和反应地
域精神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合理科学的价值,并从中探索其对
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提出现代地域建筑可以借鉴并运用干栏式
苗族民居的建筑经验和思想。
关键词
:干栏式苗族民居;地域建筑
Abstract
:Accordingtointroducethemeaningandcharacterabout
regionalarchitecture,inordertoshow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
theresidentialarchitectureofMiaoMinorityanditsdifferentareaand
enviro团队pk口号 nment,thewritergenerallyanalyzedganlan-styledresidential
architectureofMiaoMinority,andtendstopointoutitsscientificvalue,
toabstractsomeideasforimprovingtheproblemofmodernregional
architecture,andtofigureoutthatmodernregionalarchitecturedesign
canalsoadopttheideathattobeinvolvedwithitssurroundings.
Keywords
:ganlan-styledresidentialarchitectureofMiao
Minority;问路的英文 regionalarchitecture
一、引言
建筑的全球化使得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得以广泛的运用,
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如标准化、国际化的出现,使得平庸、千篇
一律的建筑形式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现代城市。而中国传统民居不
仅形式多样,在与自然相融合、反映地域文化精神方面也是独到
的,蕴含着宝贵的建筑经验和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许多建筑师
为寻求建筑创作的灵感,纷纷研究传统民居,吸取民居中的精华
用以创作新型的地域建筑。
二、地域建筑的涵义及特征
建筑的地区性的概念可以被定义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范围内,建筑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
联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性。[1]建筑的地区性诠释了地域建筑的内
涵,根据建筑地区性的概念,我们概括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以
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
筑。”[2]事实上,地域、民族都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民族
建筑必然存在于某一地域中。现代地域建筑界定了是现代的,是
有别于传统的,从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来看它属于现代建筑,
但是蕴涵在其中的地域精神,才是现代地域建筑的灵魂所在。
无论是传统、油画棒儿童画 还是现代地域建筑,其最基本的特征[2]包括:
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2.运用当地的地方
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
文化成就;4.有其它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三、干栏式苗族民居对现代地域建筑的启示
干栏式苗族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建筑丰富多彩,生动
独特,根据其地方气候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材料特点等自由
灵活的组织、利用空间,构筑因地制宜的居住环境,蕴含着宝贵
的建筑经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对现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有一定
的启示。
1.运用地方材料
传统民居通常就地取材,靠人力和简单的设备进行建造,在
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苗居在运用地方材料方面
就十分具有特色,利用天然建筑材料,通过长期的营造积累出丰
富的经验,体现出“就地取材、因料施用、因事制宜”的原则,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同时,这些地方建筑材料在被运用的时
候都基本保持了材料本身的质地、颜色和机理,因此会给人产生
非常真实的深刻的印象和心理感受。地方材料不仅反映了建筑所
处自然环境的面貌,也使建筑具有了不同的表情,体现出苗族人
的性格和审美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通过运用地方材料来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是可以在现代建筑
中得到体现的。现代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通常分为三种:用于承
重结构的材料、用于围护结构的材料和装饰材料。承重材料一般
都选用常用的几种材料,如混凝土、钢等。而用于围护结构和室
内外装饰的材料,则可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当地的地域性材料。
地域性材料不仅是指当地盛产的就地可取的材料,还包括能适应
当地气候条件的材料。例如,北方采用保温材料,南方采用隔热
透气材料。在选用了地方材料之后,要注意选用与之匹配的现代
建筑结构类型,例如:现代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如何代替原有承重
木结构与地方材料如土砖、石材、木材等相结合;还要注意地方
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例如现代的玻璃、不锈钢、铝合金等材
料与地方材料的结合。
在现代的地域建筑中,运用地方材料的成功实例有很多。其
中,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芬兰民族建筑师阿尔托对地方
材料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地方材料在他的作品
中处处可见。
2.适应气候的构造技术
现代城市建筑充斥着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人性化等各
种各样的理念,而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那些理念不过是开发
商提倡的口号而已,更多的作用是表现在商业目的上。真正对地
理环境、生态、气候的关照而言,现代建筑远远不及传统民居来
得周到、实在。
各地的民居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别,一年四
季的气候变化也各具地域性。人们经过长期的营造实践总结出了
自己的解决办法,通过许多简单有效的构造技术,在改善民居局
部气候条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为适应当地“高温重
湿”的气候条件,苗族传统民居有其独特的构造做法。一层外墙
采用较厚的围护材料便于冬季保温、夏季隔热;二层采用木板墙
利于通风散热;底层的架空结构解决了潮湿地气对室内环境的侵
扰。
苗族传统民居中的这些构造做法,完全可以加以现代的运
用,将美哉嘉陵 其与现代的新技术相结合,达到节约能源、改善小环境的
目的。而且,将民居的构造做法与现代建筑结合依然是地域建筑
未来需解决的课题,有待不断的探索研究,但也不乏已将其进行
实践的例子。例如北京长城脚下的“建筑师走廊”中,张永和的
设计作品“二分居”住宅,以石头作基础,用胶合板和夯土墙
作结构。采用这些原始的材料和构造技术设计是十分生态的做
法,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冲击,还有隔热隔音脖子两边疼 的功效,保证房屋
冬暖夏凉。张永和通过生土材料的运用找到了建筑与环境、与传
统的联系,使建筑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
3.对山地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形式
从建筑形式来讲,苗族民居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也有很好的
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山地城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借天不借
地”的建筑形式具有广泛的地形适应性,能最大限度的争取空
间。上实下虚的悬空结构,其架空层可表现为多种空间形态,可
大可小、可封闭可开敞、可高可低、可规则可变形,使其因地制
宜、因人而异、因需而用,既可作为室内有效空间利用,又可作
为室外空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丰富室内外景观。苗族民居这
种利用地形与争取空间的做法,手法可以多变,能满足人们的不
同需求,所以既丰富多彩,又十分简便。
我们建造房屋,一定要最能适应地形、结合并利用地形的设
计,这就要我们认真去分析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找出与地
形地貌环境最佳结合的解决办法。在当今这个提倡建筑要体现环
境的“场所精神”的时代,干栏式苗族民居的这种科学而又巧妙
地使建筑与地形结合,尊重大自然,尽可能保持原生地貌状态和
生态平衡的构建方式,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弗兰姆普敦在《现代建筑——一部批评的历史》中关于“抵
抗建筑学”中也讲到了“建筑嵌合地形”,所以干栏式苗族民居
这种因地制宜的原理与当今世界建筑流行的现代建筑精神也是相
一致的,也是具有现代性的。
4.空间组织艺术
苗族民居空间组织形式不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功
浅谈干栏式苗族民居对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向业容(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大众文艺
147
摘要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
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
的精神面貌。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儒学
及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透露着中庸、自然、平淡等审美共性,蕴含
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
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
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审美文化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是人宿管 类为满足自身生理和社会文化、
审美等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文化产品。它以人的身体为轴心,以人
的身体特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调适为基本诉求,兼具
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和实用、审美、信仰、伦理、礼
仪等多方面的功能意义。
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
予文化内涵的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
精神面貌。它不仅有实用性的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而且
更有观赏性的特点,节日盛装,美化生活,有的还具有收藏性的
特点。这些服饰,大都由劳动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刺
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
造、模仿的痕迹。有的少数民族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
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
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熟地黄 化的背
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
珍品。
一、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材质的审美特质
少数民族服饰的诞生首先是由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结合而
形成的。客观也就是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物产、资源、
性别、体形等等因素;主观也就是社会因素,包括生计活动、风
俗、信仰、审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等因素。因此,也使
服装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个性。从穿着上便可以分辨出民族及
地区。岭南少数民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历史时期,多就地
取材,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作为服饰的重要来源。因其居住的地
区宜于植麻种棉,所以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岭南
气候温暖湿热,植被丰富,形成了以植物原料为主的服饰文化,
动物原料则较多作为饰物。如民国时期,海南黎族妇女用的双人
形、人形骨簪饰物。如海南黎族,“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
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以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
麻及外贩卖彩线,织而为布”[1]。又如,至隋唐,广西壮族先民
不仅广泛种植苎麻,用其纤维织布,还利用竹等纤维织布,当时
桂州出产的桂布,贺州和郁林产的蕉布和葛布,都是颇负盛名的
纺织品。即便是冬天,岭南也比北方暖和,其植物服饰原料,也
可以御寒。海南,“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
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2]。
以上是形成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材质的特点,各民族都有
各自服饰材质的不同特点。而从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材
质中我们又可以找出它的共通性。那就是无论哪个少数民族的服
饰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取材和制作。岭南少数民族传
统服饰所采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利用本地区的物产资源,体现了
材料的天然性;民族服装的制作工艺都体现了家庭性和手工性,
不是工业生产。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材料主要以棉麻,毛、
真丝为主,其它还有各种兽皮,鱼皮。除此之外,还有应用不
太多的纸纤维和果实的韧皮纤维,如香蕉、椰子等果实的韧皮纤
维。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在各种外在属性和内在本质集
合的互动发展中,逐步构建起自身的美学特征。
二、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纹样色彩的审美倾向
在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图案、色彩、纹样的构成以借
论岭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审美文化
林岩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能的安排有关,也与气候环境有关,例如房间的组合、空间的创
造、灰空间的使用、室内外空间的流动,创造出宜人的居住小气
候,反映出对环境的适应。首先,苗族民居的室内采用小尺度低
层高,可减少室内的散热面积和空间,有利于冬季保持室温;其
次,“灰空间”的利用使室内外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有了休
息空间和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同时有利于通风;再三,小体积、
大容量的特点对现代居住建筑研究小面积、多居室的空间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
苗族传统民居中的吊脚空间、退堂空间、美人靠等具有特色
的空间,完全可以进行现代的应用。这一系列的灰空间在现代建
筑中可以用敞廊、宽大的走道等半开敞空间代替。在新民居的建
设中,不要忘了这些灰空间的设置,空间应尽量开敞,层次尽量
丰富,以利于通风,并形成可流动的空间,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
功能作用,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5.反映地域精神
日本黑川纪章提醒人们注意:“在大量运用先进技术时,容
易导致传统与地方特色的消失,但应注意方法论。思维方式与哲
学,才能体现传统及地方特色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从中我们可
以知道建筑地域精神的重要性。传统民居一方面体现了物质文化
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域文化
最好的表达。
自然和谐的苗族民居聚落及朴实生动的民居建筑,都是源
于苗族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情趣的影
响。当这些精神的东西被融入到建筑中的时候,就具有了感染
力,带上了情感,而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形式。当苗族民居以最自
然淳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苗族的传统
精神文化的精髓,朴实、自然、真实,这就是苗族民居所传达和
表现出来的地域精神。
将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地域精神应用到现代建筑中,使其得到
延续,是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又一条思路。传统民居通过传统的
空间形式、材料、构造技术进行表达,而现代建筑则通过现代的
语汇进行新的诠释,包括运用现代的材料、空间、结构等等,不
再具有固定的表达形式,而是将地域精神,包括不同地域人们的
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融入到现代建筑中,运用现
代建筑的各种语汇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髓。
四、结束语
干栏式苗族民居的形式并不是人们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民族个性与审美爱好的自
然表达,它反映出了当地居民朴实的自然观和建筑观。这也是传
统民居的本质,应该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延续,从而使建筑具有真
正地域的风格。因此,新型地域建筑的创作也将不再停留在对传
统建筑形式的简单模仿、抄袭,而是更为关注建筑适应环境、反
映地域文化精神等方面,并以现代建筑的方式对其进行诠释和表
达,使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创造出更宜人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德侬.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建筑学报.2002.5.
[3]李先逵.干栏式苗族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1-4,63-64.
作者简介
向业容(1982-),女,苗族,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
院,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6:0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04310145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苗族民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苗族民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