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17 05:43:22 阅读: 评论:0

王安石是什么家-一帆风顺对联

寒食的意思
2023年3英语口语翻译 月17日发(作者:描写夏天马云励志演讲 的一段话)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

寒食

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

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

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

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

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

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

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

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

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

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

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

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

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

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

“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

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

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

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

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

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

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

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

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

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

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

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

“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2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译文

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废除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一道:一条。穿:穿过。

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c)踘(j):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

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食

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

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

“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

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

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淮南子天文》: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

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

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赏析/鉴赏

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

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

河南)。

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

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

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现的就是

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

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

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

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

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

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

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

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

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

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

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

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

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

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

特色。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3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古诗简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漂泊潭

州(今长沙)时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表现了诗人暮年落泊江湖而

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联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

颔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

尾联总收全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自然凝炼,风格苍茫沉郁。

翻译/译文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皮几,席地而坐,乌皮几已经

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

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

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

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注释

⑴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

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⑶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

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

上),是杜甫心爱的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

“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意思就是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鶡(h)冠:传为楚隐者鹖

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仇兆鳌注:“赵注:鶡冠,隐者之冠。”

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

冠。”鹖,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

⑷“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

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

一层薄雾。

⑸“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

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mn),

一作“开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云白”句:极写潭州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

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鼓震”(《秋兴八首其四》)。

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

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

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

话》)。

赏析/鉴赏

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

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

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

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

孤寂形象。“鹖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

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

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

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

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

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

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

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

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

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

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

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

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

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

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

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

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

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

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

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

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

‘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

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

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

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钓竿篇》)、“云白山青千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全诗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

的特色。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4

长安寒食原文

作者: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长安寒食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

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2]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

居?”

[3]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4]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5]万骑(ji):许多骑马者。

[6]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

尘。

[7]摧辀(zhu):摧,折断;辀,车辕。

长安寒食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

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

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

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

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

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

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入党申请人谈话 原文赏析及翻译5

原文: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代: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

条又长出来了!

注释: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寒食:寒食节。

可怜江浦(p)望,不见洛阳人。

可怜:可惜。

北极怀明主,南溟(mng)作逐臣。

怀:惦念。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故园:家园。日夜:日日夜夜。柳条新:新的柳条。

赏析: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

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

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

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6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译文及注释:

二、译文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

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注释1.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

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2.一道:一条。穿:穿过。

3.演漾:荡漾。涵:沉浸。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4.凡:总共,一共。

5.蹴(c)踘(j):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

的游戏。蹴,踢。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古时有在寒

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6.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

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太平御览》卷三〇引《古今艺术图》云:

“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

每天。又说指春分之日。

8.清明:节气名。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

谷雨之前。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淮南子天文》: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上巳:节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

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

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四、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

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古代习俗,三月

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这里表

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

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五六两句又转换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秋千是在清明、寒食

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之时,造大麦粥,人们常以斗鸡、蹴鞠、

打秋千为娱乐。这两句在前四句写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几笔不时飞

上高空的秋千与皮球,使整幅画面更加充溢这清新灵动的青春活力。

尤其是“过”“出”二字用得好,分别写出了少年男女游玩时的热烈

气氛,使人感受到年轻人沉湎于游乐中的景象,透露出无限的羡慕之

情。

最后两句意谓青春年少的人,应该每天都有开心游玩的心态,无

忧无虑,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才出去游玩,含有及时行乐的

意味。

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人的

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暂。诗人认为,如果想要在短暂的时光中去

建功立业、修身齐家、做学问,终究都不牢固实在,只有抓紧时间享

受快乐才是真实的。全诗描绘出美丽的早春景象,交错着青春朝气的

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

特色。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7

寒食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古诗简介

《寒食》,宋代郑刚中诗作。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

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

象。

赏析/鉴赏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

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

“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

里,颇类江乡矣。”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

花里行厨携着玉缸。”清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

旌旗荡漾,颇有荷花怎么画简笔画 江乡竞渡之意。”

减色:减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论》:“人有仕官十年

而不迁调者,则乡里笑之,而亲友为之减色。”朱自清《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

艺术,搞好文学创作》:“只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表现手段、

艺术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难产、畸形,或者减色。”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晋书良吏传吴

隐之》:“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驤将军、广州刺

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宋苏轼《食荔枝》诗之二:“日啖荔枝

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适余

自岭南归,吾父自至萧爽楼谓芸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张缵《秋雨赋》:“周小庭而密下,泫

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

砧断续风。”

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

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后世云。”《汉书王莽传下》:“四方皆以饥寒

穷愁起为盗贼。”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

时七夕》诗:“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清刘大櫆《赠

张絅儒序》:“雕虫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废穷愁之士之所为。”臧克

家《飞》诗:“多数人叫苦,穷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尽头。”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8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

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

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

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

燃烛。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

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

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

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

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

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

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

“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

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

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

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

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

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

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

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

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

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

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

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

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

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

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

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

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

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

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

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

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

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

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

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

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

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

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

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

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

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

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

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

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

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

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

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

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

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

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

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9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原文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

为寒食节。据左传所

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

晋国人为了

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

五侯。

【翻译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研薄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

特赐火烛,享有

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

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

接讽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姿撰的《本

事诗》说:这首诗

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盼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

淮刺史也名叫韩

牛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

韩牛成

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0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

的冷食。

注释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

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

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明朝(zh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

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

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

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

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

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

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

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

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

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

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

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

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

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

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

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

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

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

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

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

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

「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

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

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

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

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

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

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

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

作。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1

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

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

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

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

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

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

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

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

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

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

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

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

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

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

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

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

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

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

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

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赏析二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

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

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

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

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

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

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

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

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

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

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

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黄瓜有什么营养 。“东风”

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

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

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

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

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

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

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

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

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

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

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梦到蛇是什么意思 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

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

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

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

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

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

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

而发。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2

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清明前后包括寒食

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

居?”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

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

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

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

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最

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

愤恨。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

想。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3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

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

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

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

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

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

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

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党的章程和纲领 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

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

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

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

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

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

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

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

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

明亮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

不仅是写蜡烛的明亮情态,错烛弥漫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

福恩加的气势展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

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

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

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

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

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本诗笔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

强烈的不满情绪,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

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

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

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

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4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

淹没冶城了。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

经显得苍老。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

砍柴的农民。

注释: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cho)。

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东道升州

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

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dio)。

巾:头巾。雪:白发。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未知轩冕(min)乐,但欲老渔樵(qio)。

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老:终老。渔樵:

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

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

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

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

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

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

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

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

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

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

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

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

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

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

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

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

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

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

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

“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

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

表达了他的感慨。

寒食原文赏析及翻译15

原文: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卢挚〔元代〕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

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

马上哦诗。

译文:

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

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一对白发的农家

老夫妻正围着老瓦盆饮酒用饭。桑林外,一位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头

上斜插着花枝在荡秋千。她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我这个行路之

人,坐在马上吟哦诗篇。

注释:

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

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参差(cnc):不整齐。柴荆:柴门。用

林木棍、荆条搭成的院门。茅茨:茅屋的屋顶。这里指屋檐。老瓦盆:

指民间粗陋的酒器。杜甫诗《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

酒长儿孙。”媪(o):年老的妇人。柘(zh):桑树,常绿灌木,

叶可喂蚕。髻双鸦:即双丫形的发髻。转眄(min)移时:转眼斜视

多时。眄,斜视。哦():低声吟咏。

鉴赏:

鬓发已白的夫妇,活泼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胧的柳树;

还有荆门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语,一幅天然的没有任何雕饰的美丽

画卷:人与人和谐,物与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谐。更有意思的

是那桑柘树上荡着秋千的孩子,梳着发髻,插着花枝,闲适、快乐,

却被我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顾盼,眸子里的疑问,只因我在摇头晃

脑地吟诗。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头。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仅美在

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谐的人间之情。作者用清丽的笔法、温和的色彩,

表现出曲中人陶然忘机的情怀和一片生机盎然的农家生活情趣。

这支曲子所写景象喜人,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浓

烈的平民意识。此曲抒写作者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

村初春景象。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自然风光。接着是写农村老年人的

悠闲生活。“桑拓”两句是写农村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最后三句是写

作者看到这些迷人的景象后,感到无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转眄移

时”,在马上不住吟诗称颂。

作者介绍: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

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

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

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

(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

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

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5:4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0300232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食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食的意思.pdf

上一篇:鞋子好评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寒食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