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遗址

更新时间:2023-03-17 03:58:47 阅读: 评论:0

引人入胜是什么意思-未若柳絮

瓦店遗址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霎时的反义词)

郧县主要文化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

“郧县人”头骨化石1号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

遗址。

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

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

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

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

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

学堂梁子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

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89年至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两具距今100万年

前“郧县人”头骨化石及一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震动中外,引起国内外许多

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教授说:“这是件国宝!”“郧

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推翻了人类起源于

一源的传统理论,充分证明了郧县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选为我国“七五”期间和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教师年度工作小结 。2001年

6月国务院发文把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郧县青龙泉遗址

青龙泉遗址位于郧县城东5公里现今杨溪铺镇财神庙村,坐落在汉江北岸、玉钱山南麓

的二级阶地上,南距汉江约190米,高出河床18米。遗址地势为北高南低的缓坡,东为青

龙泉,西部靠近周家河,南抵郧白(县城至白桑)公路;地貌为长条形冈地,东西长450

米,南北宽880至160米,总面积4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5米。此遗址现已被汉

江河水淹没。青龙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叠压关系

上证明屈家岭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而且还发现叠压于屈家岭文化层上的青龙泉三

期文化遗存。

青龙泉文化遗址可分为青龙泉仰韶文化、青龙泉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遗存。在

该遗址发现的文化遗迹,有圆形和长方形房址11座(均为木架结构的建筑),灰坑11座,

陶窑2座,墓葬44座(其中瓮棺葬美容养颜茶配方 14座)。其文化遗物非常丰富,以陶器最多,半数以上

是夹砂灰陶,另有细泥橙黄陶,细泥黑陶、红灰陶、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黑皮陶。最主

要且有代表性的器物敛口带流罐、敛口钩唇橙黄口灰腹碗、乳钉纹高领罐、弦纹盆形鼎和敛

口侈沿罐、敝口尖唇薄胎红顶碗、圈足盂、划纹高领罐、彩陶高领盂、斜方唇红顶碗、蛋壳

彩陶杯、罐形鼎和彩陶纺轮、鼓棱口红顶碗、扁条足斧形鼎、敞口厚胎杯、橄榄形篮纹罐、

花瓣形纽器盖、镂孔粗圈足浅盘豆和喇叭口澄滤器等。生产工具有石、骨、角器以及陶器等,

以石器为主,多为磨制。主要器形有斧、铲、锛、圭形凿、矛、刀、镞、镰、杵、鱼、叉、

磨石、锥和针等。装饰品有陶杯、石环、骨环、骨笄、玉璜、石璜、石珠、玉笄、小骨、象

牙梳子等。其它遗物有猪、狗等家畜骨骸,以及鹿角、牙齿、果核、鱼骨、牛股骨、蚌壳、

螺蛳壳、涂朱龟甲等。青龙泉文化年代距今4400年至5200年左右。

2006年3月以来,对郧县青龙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揭露的2500平方米的范围内

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子89座,祭祀坑2个,灰坑532个,土坑墓117座,瓮棺墓52座。

东周时期的陶窑2座,灰坑15个;宋代灰坑1个,墓葬14座。出土了一批完整陶器、石器、

骨器、动物囊肿吃什么药 和植物遗骸及20余吨陶片。不仅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大型村落,

而且首次在我省系统揭示和丰富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叠层,为建立鄂西

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

处于文明起步阶段的先人们,除了在丧葬习俗和陶器制造上留下的这些丰富的遗存,他们的

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又是怎样的呢?出自于郭家道子的这年会合唱 些文物就向我们揭示了答案。

郧县大寺遗址

2006年10月,在对郧县大寺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首次在鄂西北地区清理出两座仰

韶文化丛葬坑和部分仰韶文化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鄂西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交流

融合及仰韶文化的丧葬习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大寺遗址位于十堰市郧县境内,东距县城约3公里。处汉江与堰河交汇处的三角形台地上,

遗址的文化内涵以新石器文化为主,主要是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较少的龙山文化遗存。

处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内涵丰富,除了在陶器上的特点外,在丧葬习俗方面也有其特

色。在大寺遗址的考古工作中,首次在我们鄂西北地区发现了两座仰韶文化丛葬坑,这座丛

葬坑属于多人二次合葬墓。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

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

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在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二次葬习俗已经形成并盛行起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遗址,发现大批二次葬坑,分单人二次葬和集体二次葬两种形式。在我们十堰地区的这座墓

坑,属于多人二次葬。

二次葬的动机一说是古人认为人之血肉属于人间,必须待其腐朽之后再作正式埋葬,死者灵

魂才能脱离尸身进入阴间;一说是为实行氏族或家族合葬的需要。其实,二次葬的习俗不仅

仅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在我国的南方一些地法式奶油蘑菇汤 区仍然很盛行,如壮族和客家族多采用这

种葬式。

此外在大寺遗址还发现另一种葬俗——瓮棺葬。

这种葬俗具体是:将未成年人(多是婴儿)夭折后的尸骨放入陶瓮中,盖上盖子,埋于地下。

这些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因

此,出土的瓮棺规格不同,形状各异,其中瓮盖也是由陶片、陶钵以及陶盆等随机组成的。

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

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很多瓮棺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和气的意思 的钻成很规

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

红色颜料。

关于这些葬俗种种,说法很多,主要有:

一种意见是,夭折儿童被装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黄土中,是希望给其一定的空间,瓮

棺盖或底部上的小孔则是希望他(她)能恢复呼吸,得以复生。郭沫若参观半坡遗址时有诗云:

"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访半坡遗址四首》)似乎也是同

类意见的艺术性表达。既然人已经死了,何以又望其"通气"呢?有人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诊

断技术落后、幼儿常出现"假死"的现象有关系,所以大人存此侥幸念头。

另一种意见是,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盆、钵底部教师寄语幼儿园 的小孔当是供灵魂出入的

通道。如此葬俗,与近代某些地区小孩死后并不埋葬,而葬于树杈上,以为小孩的灵魂弱小,

埋在地下便出不来的意识是一致的(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

版)。

我国南方各地特别是东南地区都发现了不少这种瓮棺式的丧葬习俗,而在我们十堰出土的这

些陶瓮棺又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瓮棺都发现于房屋遗址的附近,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先人多将

瓮棺埋葬在自己的房前屋后。这种丧葬习俗延续年代久远,据考古发现证实,是从新石器时

代一直延续到汉代。

郧县青龙泉与大寺文化遗址

郧县青龙泉与大寺文化遗址,东西相距15公里,都位于汉江河谷的小盆地内,包涵的各

种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而且都有地层叠压关系,相对年代清楚。自仰韶至乱石滩遗存,先后

历时约有1800年左右,相当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至末期,其文化发展序列是:仰韶-----

屈家岭-----青龙泉三期-----大寺龙山(乱石滩遗存)。青龙泉与大寺文化的发掘,初步搭起了

汉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为辨别每种文化及其分期和分布找到了

一柄标尺,它是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的标准器。

郧县库区城关大寺遗址出土彩陶等

考古学意义

青龙泉与大文化遗存,向后人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当时已有农业、饲

养业和渔独行其是,两处遗址土质肥沃,利于农耕,有粟类作物;猪、狗已被大量饲养,渔

猎和采集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附属于农业的原始手工业,有制陶、制石(玉)、

制骨和编织。人们用石质工具挖掘窖穴,建筑各处形制的房屋,用竹编织光洁的竹席,用制

作的陶纺轮捻线,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千八百年之久,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

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

1简介

2考古发现

3考古价值

4楚文化源头

5专家点评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

辽瓦店子遗址位于湖北十堰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汉水南岸,2007年度入选全国十大考

古新发现。湖北郧县柳陂镇辽瓦村辽瓦店子遗址,位于汉水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海拨高度

153-156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湖北淹没区。2005年至

2007年,武汉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发掘6600平方

米,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周、东周、汉、唐宋等时期的遗存。

辽瓦店子遗址郧县辽瓦店子遗址首次发现丰富的夏、商时期文化遗存。郧县辽瓦店子遗

址包含了从新石器到明清各个时代的堆积,其中以夏、商、两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遗址

位于湖北省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四组,海拔151—174米,是南水北调工程湖北库区第二批控

制性文物保护项目,遗址现存总面积12万平方米。

辽瓦店子遗址是丹江口库区首批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6个地下文物点之一。受省文物局

的委托,武汉大学考古系和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从去年3月开始对该遗址进行发掘。

此处先后发现有多座商代早期的土坑墓、一段古城墙以及商周至唐宋时期的古窑址13座;

出土有卜甲、鬲、鼎、灶、青铜兵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为揭开夏商史上重大的学术奥秘提供

了更丰富而准确的实物资料。专家说,这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类文明通史”遗址。

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官涛日前说:“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辽瓦店子遗址是一

处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重要遗址。目前勘察发现,龙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

汉文化,在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延伸系列。”

考古学家在郧县辽瓦店子遗址现场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灰坑、墓葬、窑。灰坑开口形状

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均为斜壁平底。墓葬均为土坑竖穴、仰身直肢葬,随葬有石器。窑址

窑床、火膛部分保存较好,圆形生焰式,“十”字形火孔。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

陶器以泥制红陶为主,器型有方扁足盆形鼎、镂孔圈足盘、小高领罐、红陶杯、纺轮等。石

器和骨器有生产工具类的斧、锛、凿、镞。石器多为卵石制成,分打制和磨制两类。从器物

形态和组合来看,应属江汉流域石家河文化的范畴。

夏代遗迹数量丰富,发现大量的房屋、灰坑、墓葬和窑址。房址有地穴和半地穴两种形式,

房屋平面分方形和圆形,方形房屋边长多为4米,平地建筑,墙基挖沟槽埋柱,屋中心有一

圆形灶坑。圆形房屋为半地穴式,直径3米,部分房屋发现斜坡门道,地面有白灰面或较硬

的踩踏面,其上多置数件陶器。其中F11是一座小型双体连间地面建筑。共发现268座灰坑,

坑壁多经过修整,坑内遗物丰富。墓葬有土坑竖穴的成人墓和婴儿瓮棺,前者无葬具,葬式

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仰身屈肢,随葬品多置于头部或腰下,组合有釜、罐、圈足盘、鼎、

双把、单把罐等。婴儿瓮棺墓为2个釜口对接或下釜上面用圈足盘作盖,瓮棺内都发现有婴

儿骨架。陶窑比新石器时代有较大的改进,个体增大,出现较厚的窑畀,上有多个圆形火孔。

本期地层和遗迹中出土器物十分丰富,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灰陶和黑皮陶,器表

多施以粗绳纹和篮纹,。器形有釜、罐、盆、圈足盘、罐(釜)形鼎等,另有一定数量的盉、

双耳杯、单耳杯等器物出土。在2件盏把的同一部位上发现大小和图形完全一致的刻划鸟首

人身的图案。

商代文化堆积也很丰富,发现5座墓葬和数十座灰坑,墓葬形制与夏代差别不大,都是小型

竖穴土坑墓,随葬品很少。器物多出自灰坑,这时期的夹砂和夹云母的灰陶器数量增加,主

要纹饰种类包括绳纹、交错绳纹、弦纹、附加堆纹,也有不少器物为素面。主要器类有鬲、

甗、斝、罐、豆、簋、圈足盘、大口尊等,器物个体大,制作精细,时代从二里岗下层到殷

墟一期,其风格与典型的商文化如出一辙。商代灰坑中还出土多枚卜甲和卜骨残片。采用龟

的腹甲和牛的胛骨制成,上有排列整齐的清晰的凿孔和火烧的痕迹。

西周时期有一定数量的房址、墓葬和灰坑的发现。出土器物多为泥质,器型有鬲、盂、罐等,

形制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相似。也出土有卜甲和卜骨,形制与商代没有明显差别。还出土一组

西周中期兼具周、楚风格的器物群,以陶鬲最典型。这也是楚文化研究中迄今发现的年代最

清晰、特征最明显的周楚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物例证。

店子遗址东周时期是遗址又一个繁荣期,文化堆积厚度平均约1米,发现大量的灰坑、

水井和陶窑。最为重要的是一条深2米,长30米,开口宽2米的壕沟。东周时期出土遗物

十分丰富,陶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器类转化为鬲、盂、豆、罐、鼎,形态组合,带有明显的

楚文化的色彩。

汉代的遗存因遭近现代建筑的破坏.而保存不多,有水井、灰坑、墓葬和环壕。

在辽瓦店子遗址中的几座商代的灰坑里,考古工作者还清理出多枚卜骨和卜甲残片。它们采

用的是牛的肩广东海洋大学分数线 胛骨和龟的腹甲。这些卜骨和卜甲的年代距今约3600年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当时主要是用于占卜之用。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

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占卜前,将甲或骨整修,并在背面(少

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

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古代有卜巫,又称巫师,是

专门从事占卜事务的人。还设有官员专管此事。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由卜

巫(巫师)来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仔细看这些卜骨和卜甲,上面有明显的火

烧和凿刻过的痕迹。

辽瓦店子遗址出土陶鬲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商代器物2005—2007年,武汉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系、湖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6600平方米的发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西

周、东周、汉、唐宋等时期遗迹和遗物,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

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的发掘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的遗存,填补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空白,建立起

汉江上游区域文化发展序列的标尺。

2、该遗址的夏时期遗迹最为丰富,保存了较好的聚落形态,具备了进一步做好聚落考古研

究的条件。同时,夏时期典型单位中出土的典型器物组合齐全、特征鲜明,是夏时期新发现

的一支区域文化类型。

3、该遗址首次在鄂西北地区发现典型的从二里岗下层到殷墟一期的商文化遗存,对于商代

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重要的发现。

4、该遗址地处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东周时期为典型的楚文化遗存,遗址中清晰的两周

时期文化的演变关系将楚文化遗存的整体研究上追到西周早期,为探讨早期楚文化的起源和

发展提供重要的线索。

汉江上游区域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辽瓦店子遗址包含

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各个时代的堆积,提供了汉江上游区域文化发展序列的标尺。辽瓦店

子遗址的考古发掘与重要发现,为建立起对汉江文化、汉江文明的研究和对长江文明、黄河

文明沟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该遗址地处楚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为探讨楚文化的起

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辽瓦长期以来都是一处集中的陶器生产地,有多座陶窑的发现

和发掘,时代从夏代晚期到明清时期,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陶窑形制变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楚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儿?这一困扰国内考古学界的最大课题

之一诫勉谈话记录范文 ,现在有了清晰的答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俊英在郧县透露:18日至19日在郑州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

文物考古发现学术会上,国内多位权威专家确认: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郧县辽瓦

店子遗址,正是学界多年寻找的楚文化源头。

位于荆州的楚国故都郢,考古证明只是楚国战国时期的都城。此前从西周到春秋,楚国人的

祖先在哪一带活动,楚文化发源地到底在哪儿?学界有多种说法,如丹(江)淅(川)说、

枝江说、南漳说等。但并没找到实物证据。

从这次会上返回的朱俊英介绍,在郑州召开的这次考古学术会上,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的专家向与会代表展示辽瓦店子遗址出土文物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等多位国内权

威专家果断确认: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可以认定为楚文化的发祥地。

朱俊英介绍,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在辽瓦店子出土的从西周早期一直到春秋时期的诸多生活

器具,与在荆州出土的战国楚文物一脉相承。如鬲、盂、罐、豆等。其中,在辽瓦店子出土

的鬲,翻口、卷缘、绳纹、尖锥状足,为典型的楚式鬲。此前在荆州出土的战国楚式鬲,完

全与其同源同宗。

专家点评

辽瓦店子遗址的重要遗存主要体现在夏、商、西周三个时期。考古发现的夏代和商代遗

存量均比较大,而此前只在陕西省境内发现过少量同类遗存。尤其夏时期文化遗存保存完好,

遗迹、遗物十分丰富,是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发现的规模较大、出土遗物较多的一处夏时期的

聚落遗址。西周时期的遗存则将楚文化的历史上溯到西周早期。

乔家院墓群

乔家院墓群位于郧县山区,汉江南岸的低山丘陵上,东经11023′20″,北纬3251′30″,

海拔高程220米,东距郧县城约40公里,隶属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四、五、六组,分布面

积约20万平方米。从1958年至今,省、市、县有关文物部门多次对该墓群进行考古调查和

发掘,出土了大批春秋至东汉时期的重要文物,尤其发现了一批春秋殉人墓葬及铭文青铜礼

器,为研究汉江中游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乔家院墓群3号墓出土铜盘扳手

南水北调中线郧县库区五峰乔家院墓群出土铜簠

《湖北郧县乔家院墓群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去年3—11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郧县乔家院墓群进行了

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已勘探5.2万平方米,发掘1390平方米,已勘探出汉代

遗址1处,勘探出春秋至明代墓葬56座,已发掘出春秋中型殉人墓葬4座,共出土铜、陶、

骨和玉石等各类质地的文物约130余件,其中青铜器约70余件,少数青铜器上发现有铭文。

乔家院墓地位于郧县西部的山区,东距郧县县城的直线距离约40公里。墓地位于汉江上游

南岸的台地上,北部呈凸字形濒临汉江南岸,汉江径流自西而东环绕墓地的西、北和东部,

形成三面环水的地形。北与郧西县的天河口隔江相望,现隶属于郧县五峰乡肖家河村管辖,

海拔165—220米。

乔家院墓地发现于1958年,由于该地属砂金矿地,历年来在此淘金不绝,自20世纪70年

代至今共有数十批青铜器在此面世。其中,除2批分别被十堰市博物馆和郧县博物馆收藏外,

其余皆流失。十堰市博物馆和郧县博物馆在此征集的青铜器上大多有铭文,经考证,分属于

古申国和唐国器。由于该墓群大部属淹没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前,湖北省文物部门

在此进行了地面调查,并将此地规划为重点发掘区域。

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证这里是一处重要、且分布密集的古墓群。在本次工作中,

考古工作者根据勘探所显示的信息,有选择地先试掘了4座春秋中型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墓,

长5.35—6.5、宽4.7—5.35、深3—4.1米。尽管棺椁已朽,但其棺椁朽痕都极为清楚,从棺

椁朽痕判定,全都为椁分3室(头箱、边箱和棺室)的一棺一椁墓葬。这是首次在鄂西北经

科学发掘的高规格的春秋墓葬,对研究鄂西北地区春秋墓葬的葬制与葬俗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本次发掘的墓葬都有随葬品且都以随葬青铜器为主,青铜器可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

铜工具和青铜服饰器。每座墓葬的青铜礼器的组合一般为鼎2、缶2、簠2、盥缶1、盏1、

盘1、匜1、勺1、匕1。除青铜器外,还见有陶器、玉器、骨器和石器。墓葬共编99个器

物号,共出132件,其中青铜器71件。在整个青铜器中,成组青铜礼器36件。其他青铜器

35件。余皆为玉石器、骨器和陶器。这是迄今为止在鄂西北地区首次批量发现不同质地的

春秋器物群。

乔家院春秋墓室随葬品青铜剑上镶的绿松宝石

经初步观察,少数青铜器上再次发现有铭文,对研究青铜器的国属及物主有重要意义。过去

在乔家院墓地曾采集过2批铜器,且都有铭文,其国属涉及到古申国和古唐国。本次科学发

掘再次发现青铜器上有铭文,必将推动这一区域的青铜器的分国研究。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发掘的墓葬普遍发现有殉人葬俗,每墓殉一人,墓主与殉人在墓葬中的

排列有着明显的尊卑和主从关系,殉人大多横置于墓主的足部,大多无随葬品,棺内无朱砂。

殉葬是奴隶社会的旧有产物,进入阶级社会后的春秋时期尽管还有所发现,但其墓葬的级别

都比较高。目前楚地已发掘有殉人的墓葬有鄂城百子畈5号墓、长沙浏城桥1号墓、固始白

狮子地1号墓和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前2例皆为战国时期,后2例属春秋时期。本次所见殉

人墓是继淅川下寺楚墓发掘后,在楚地的楚墓中所见比较集中的又一春秋楚国的殉人墓地,

对研究春秋人殉制度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乔家院春秋墓室尸骨、随葬绿松宝石及青铜器

郧县乔家院古属麇国地,约当在春秋中期为楚所灭。本次所见器物形制与年代都比较确定,

文化因素明确。从器物的形制、花纹与风格与已发掘的当阳赵家湖、襄阳山湾、麻城李家湾、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所出的青铜器大多相似和相同,可确认为应是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楚墓。这

里所见楚墓,应是楚灭麇后楚人入主麇地后的楚墓,乔家院所见楚墓对研究楚文化的西进旅

程及楚麇关系无疑至关重要。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3:5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96727145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瓦店遗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瓦店遗址.pdf

上一篇:儿童虫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瓦店遗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