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干骨折(修订)
(草案)
1范围
本指南提出肱骨干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各年龄阶段肱骨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推荐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帮助
制定临床决策,有利于规范肱骨干骨折的诊疗,降低医疗风险及成本。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干骨折(Humeralshaftfractures)。
肱骨干骨折是指发生于肱骨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肱骨内外髁上2厘米之间的骨折。
中下1/3肱骨干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3诊断
诊断[1]
3.1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患肢上臂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反常活动、骨擦感、伴成角、短
缩等畸形,患肢活动受限,若合并有桡神经损伤时可有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手
背虎口区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体征。在问诊查体时务必对患肢远端的感觉、运动及桡
动脉搏动仔细检查,并与对侧对比观察。在手法整复前务必明确有无桡神经损伤。
3.3影像检查
拍肱骨正侧位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应注意拍包括患肢肩肘关节
在内的肱骨全长X线片,以免漏诊合并的肩肘关节骨折,并利于对骨折移位方向和程度的判
断。
3.4分类与分型
肱骨干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上1/3骨折、中1/3骨折和下1/3骨折。按AO/OTA分
型可分为A、B、C三型。
3.4.1上1/3骨折
多因直接暴力所致。患肢肿胀、压痛、功能受限,可有短缩畸形。X线片检查:如骨折
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者,近侧骨折端因受到胸大肌、大圆肌和背阔肌的牵拉作用向内侧移位;
远侧骨折端因三角肌的牵拉作用而向外上移位。
3.4.2中1/3骨折
多因直接暴力所致。患肢肿胀、压痛、功能受限。
X线片检查:如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
以下者,近侧骨折端因受三角肌和喙肱肌的牵拉作用而向外向前移位;远侧骨折端因受到肱
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作用,而发生向上重叠移位。也可出现断端分离。肱骨中下1/3
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3.4.3下1/3骨折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患肢肿胀、压痛、功能受限。X线片检查:骨折可出现成角、短缩
及内旋畸形等,骨折线常呈斜形或螺旋形。
3.4.4特殊类型
肱骨干合并肱骨近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时暴力从骨干部向上传导所致。
3.5鉴别诊断
肱骨干骨折X线片检查易于明确诊断,但需注意与病理性骨折相鉴别,注意X线片显示
有无骨质破坏,鉴别是否为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骨囊肿等所致的病理性骨折(有时可无
明确外伤史)。
3.5.1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为5~12岁。
3.5.2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解剖颈下方2~3cm,是肱骨头松质骨和肱骨干皮质骨交界的部位,
易发生骨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老年人较多见。
4、辨证
本辨证分型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在《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
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肱骨干骨折的辨证论治规律以三期辨证为主,气滞血瘀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证、
肝肾亏女儿思念亡父的诗句 虚证是基本证型,在此基础上可加用其他多种辨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复杂情况。
4.1早期
伤后1~2周,肌肉、筋脉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其主症是气血凝滞而产生的局
部肿胀、疼痛。
主症:骨折,疼痛,肿胀,瘀斑等。
次症:口渴,尿赤,便秘,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浮数或脉浮紧。
4.2中期
伤后3~6周,虽损伤月亮狮子座 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清正廉洁心得体会 ,但瘀阻去而未尽,
疼痛减而未止。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痛减,肿消未尽等。
次症: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4.3后期
受伤6周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气血亏损,体质虚弱。
主症:骨折未连或骨连未坚,可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腰膝酸痛,肢体萎软等。
次症: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1]
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非手术治疗虽然难以达到解剖复位,但绝大
部分骨折可达到功能复位(即向前成角小于20、内翻成角小于30,旋转畸形小于40,
短缩小于3cm)[4]。非手术与手术都有一定的骨折不愈合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
选择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在经济上明显优于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无移位
或移位不明显者,用四块小夹板加压垫固定、前臂吊带悬吊6~8周,防止骨折移位即可。
对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应先进行手法整复,然后用小夹板加压垫固定、前臂吊带悬吊。对于
难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复位后难以固定的多段性骨折、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骨折不愈合,
以及合并完全性桡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者,应手术治疗。如果术前无桡神经损伤表现而术后
后立即出现者,应考虑为牵拉伤和粗暴操作所致;如果术后渐进性出现桡神经损伤表现,应
考虑为骨痂或瘢痕粘连所致。若出现桡神经损伤,
要鉴别清楚是术前损伤还是术中损伤,通
过询问病史、发病时间和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则不难诊断
[5-11]
。
5.1.1婴幼儿及儿童肱骨干骨折
新生儿及婴儿肱骨干骨折,因婴幼儿骨塑形能力较强,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应采用保守
治疗(如三角巾悬吊固定法)。儿童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年龄较大的少年,需小夹板固定、
前臂吊带悬吊3~5周。年龄较大的患儿若有手术指征者(开放性骨折,移位骨折断端有合
并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5.1.2成人肱骨干骨折
成人的肱骨干骨折常由较大外力引起,骨与软组织损伤较重,而且骨愈合能力及塑形能
力减弱,因此需重视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在充分医患沟通的前提下,大多数肱骨干(螺旋形、
横行、斜形、楔形及复杂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对于反复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
位对线不良、骨折有分离移位或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陈旧骨折不愈合、
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多发骨折以及开放性骨折等,则需手术治疗。
5.2非手术治疗(推荐级别:A)[12-17]
5.2.1手法复位外固定疗法[18-23]
5.2.1.1复位方法
可在臂丛麻醉下(非常规采用),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屈肘90度,前臂旋后,一
助手用两手握住患侧的腋窝及肩部并向上提,另一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和前臂,沿上
臂纵轴向下作轻柔的对抗牵引,大多数患者并不需要用力牵引。牵引应慎重,力量不宜过大,
以免过度牵引导致骨折断端分离,待重叠移位纠正后,根据不同部位骨折的移位情况进行整
复。中下1/3骨折手法整复所导致的桡神经损伤常见,手法应轻柔、力量不可过大,并密切
观察桡神经功能,避免出现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复位后拍摄肱骨正侧位X线片证实至少达到
功能复位标准。
5.2.1.1.1上1/3骨折
在维持牵引下,术者用两手的拇指抵住骨折远端的外侧,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近端的内侧,
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自外向内推按远端,即可完成复位。
5.2.1.1.2中1/3骨折
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手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余四指环抱远端内侧拉向
外,使两骨折段端内侧平齐,并微向外成角,然后两拇指再向内推,纠正成角,微微摇晃折
端使之平复归原。
5.2.1.1.3下1/3骨折
多为螺旋形或斜形骨折,仅需少许力量牵引,纠正成角畸形,将断端两斜面挤压复位。
对螺旋骨折,应分析是由于内旋暴力还是由于外旋暴力所造成的。复位时,可握住骨折远段
作与旋转暴力方向相反的较轻的旋转手法以矫正旋转畸形。
5.2.1.2外固定方法
5.2.1.2.1小夹板外固定
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下1/3与骨折
要超肘关节,中1/3骨折则不超过上、下关节,并应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果移
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断端的前后方各放一长方形的大固定垫,将上下骨折两端包围。残
留移位可用压垫继续纠正。若仍有轻度侧方移位,可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若仍有轻度成角,
可利用固定垫三点加压,使其逐渐复位。使用固定垫时应注意厚度适中,防止皮肤出现压迫
性坏死。捆扎带或绷带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及出现张力性水泡。桡神经沟处不可放
置压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而出现麻痹。固定后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使用前臂吊
带将患肢悬吊在胸前。固定时间成人约6~8周,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延长至10-12周,
儿童约3~5周。中下1/3处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经X线片复查见有足够骨痂生长才能解除固定。应定期作
X线透视或拍摄照片,以及时发现
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若发现断端分离,应加用弹性绷带上下缠绕肩、肘部,
使断端受到纵向挤压而逐渐接近。
5.2.1.2.2悬垂石膏外固定
依靠石膏的重量牵引达到骨折复位并维持对位。要求患者站立时保持上臂下垂于胸前,
卧位时上臂置于半下垂位。但悬垂石膏可引起骨折端分离,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肱骨
的横断形骨折更易发生这种情况。肱骨中段短缩移位的斜形骨折及螺旋形骨折可适当考虑使
用悬垂石膏。
5.2.1.2.3功能支架
是一种通过软组织的牵拉使骨折复位的装置。功能支架由前后壳组成,用可调节松紧的
绑带固定,外侧达肩峰,内侧位于腋下,远端与肱骨内、外上髁相适应,可最大限度地维持
肩、肘关节的运动。但功能支架不宜用于有广泛软组织损伤、骨缺损、骨折端对线不良及不
配合的病人。急性期使用时应注意肢体的肿胀程度,神经血阅读笔记怎么写 管的状况。应保持上臂悬垂于胸
前,防止骨折端成角畸形。功能支架在4周内应每周随诊。支架至少应维持8周。
5.3手术治疗(推荐级别:A)[24,25]
5.3.1适应症
多数肱骨干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可望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类型
的骨折需采用手术治疗。以下为手术治疗的参考指征:
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多段骨折。
②开放性肱骨干骨折或病理性骨折。
③肱骨干横行骨折、肥胖,以及肌力较差的老年患者。
④肱骨干骨折合并同侧尺桡骨骨折,形成浮动肘。
⑤肱骨干骨折端间夹有软组织影响愈合,或有骨折端潜在顶破皮肤、损伤神经血管的危
险不宜闭合复位。
⑥多发损伤或双侧肱骨干骨折,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⑦不愿忍受长期非手术制动,或伴发损伤的治疗要求卧床休息。
⑧患者并发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外固定难以奏效,或不能长期忍
受非手术制动。
⑨骨不连,以及肱骨中下1/3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或应用夹板或石膏固定后出现桡神经麻
痹。
⑩非手术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的功能复位标准。
5.3.2手术方法建议遵循现代内固定原则和要求进行选择。
5.3.2.1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推荐级别:A)[24,26]
适用于各部位、各种类型闭合骨折,非手术疗法治疗失败者,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可选择使用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术(MIPPO)。简单的A、B型
骨折应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复杂的C型骨折应采用桥接钢板固定。(推荐级别:E)[27]
5.3.2.2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推荐级别:B)[28]
适用于肱骨干中1/3骨折,以及节段性骨折;应注意避免远端锁钉损伤桡神经。
5.3.2.3植骨内固定术(推荐级别:
A)[29]
适用于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严重骨缺损、骨不连。
5.3.2.4桡神经损伤探查术(推荐级别:D)[30]
开放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手法整复后出现的桡神经损伤、有证据表明桡神经被骨块
卡住或嵌入骨折断端者,或桡神经损伤经非手术治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疗3个月无恢复者,可作桡神经探查术。
5.3.2.5血管损伤探查术(推荐级别:E)[31]
合并有血管损伤者应行血管探查术,骨折内固定术,并修复损伤的血管。
5.3.2.6弹性髓内针固定术(推荐级别:D)[32,33]
适用于3-15岁的儿童患者,大龄肥胖儿童不适用,年龄限制根据儿童生长发育而定。
5.3.2.7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推荐级别:D)[34]
适用于开放性肱骨干骨折,以及身体条件或皮肤条件不能接受内固定手术的患者。
5.4药物治疗
5.4.1中药内治(推荐级别:D)[35-37]
5.4.1.1早期:骨折早期由于脉络损伤,血离经脉,凝聚成癖,经络受阻,气血之道不
得宣通,故肿痛,瘀血不去而新血不生,皮肉筋骨失去正常濡养,修复之机受到影响,治当
祛瘀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多选用行气活血法治疗。
5.4.1.1.1行气活血法
主方:桃仁四物汤(《医垒元戎》)加减。
方药: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红花、牡丹皮、制香附、延胡索等。
(推荐级别:D)[38,39]
5.4.1.1.2攻下逐瘀法
主方: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方药: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等。
(推荐级别:D)[12,40]
5.4.1.2中期:伤损诸症经过早期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已复位,筋络已理
顺,筋骨开始续接,但瘀肿虽消而未尽,断骨虽连而未坚,其治则为接骨续筋,促进骨折愈
合,当选用接骨续筋法。但此时瘀血尚未去尽,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接,
筋不能续,故组方是选用接骨续筋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使其具有散瘀活血,接骨续筋的
作用,方如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等。若骨折中期,因淤血凝滞,筋肌粘连而导
致关节粘连、僵硬,屈伸不利者,又应选用舒筋活络法,组方是用活血祛淤药与舒筋通络药
相配伍而成,方如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等。骨折中期,治法虽偏于促续接、舒筋络,但
活血祛淤,仍为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5.4.1.2.1和营止痛法
主方: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减
方药:赤芍、当归、川芎、苏木、陈皮、乳香、桃仁、川续断、乌药、没药、木通、甘
草等。
(推荐级别:D)[38]
5.4.1.2.2接骨续筋法
主方: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学讲义》)加减。
方药:当归、赤芍、白芍、生地黄、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积雪
草、乳香、没药等。
(推荐级别:D)[35,40]
5.4.1.3后期:损伤日久,以虚多见,或因骨折之时气血耗损过甚而致气血亏虚;因克
伐肝肾,导致肝肾不足。故治则为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通过补益气血、肝肾,以促进
骨折愈合,强壮筋骨。故后期宜采用“补”法,可分为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
法。此外,由于损伤日久,瘀血凝结,筋肌粘连挛缩,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者颇为多见,故但补虚之中仍需酌用祛瘀之品,以防留邪不去,积瘀为患,故组方是以补气
血,养肝肾药物为主,佐以活血祛瘀药。
5.4.1.3.1补气养血法
主方:八珍汤(《丹溪心法》)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推荐级别:D)[6]
5.4.1.3.2补益肝肾法
主方: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加减
方药:白芍、当归、川芎、川断、红花、生地黄、牛膝、牡丹皮、杜仲等。
(推荐级别:D)[38,39]
5.4.1.3.3补养脾胃法
主方: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推荐级别:D)[21]
5.4.1.3.4舒筋活络法
主方:舒筋汤(《医略六书》)加减。
方药:白芍、熟地黄、菊花、牡丹皮、牛膝、秦艽、白术、枸杞、玉竹等。
(推荐级别:D)[36]
5.4.1.3.5温经通络法
主方: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加减。
方药: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等。
(推荐级别:D)[12]
肱骨干骨折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之外,若出现骨折全球摄影 迟缓愈合者,应重用接骨续筋药,如
土鳖虫、自然铜、骨碎补之类;闭合骨折若合并神经损伤,在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后,内服药
还应加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品,如黄芪、地龙等。(推荐级别:E)[37]
5.4.2中药外治
应用于肱骨干骨折的外用药主要有消瘀退肿的双柏散、舒筋活血的舒筋活络膏、接骨续
筋的驳骨散等。对于新伤中后期瘀血积聚者可选用海桐皮汤,但在操作时有一定难度;陈伤
风湿冷痛、瘀血已初步消散者,可选用上肢损伤洗方。(推荐级别:E)[12,36]
5.4.3中成药
红药贴膏(气雾剂)外贴:适用于早期。
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适用于中期。(推荐级别:D)[37]
6功能锻炼
6.1手术治疗:术后早期需要颈腕吊带保护患肢,可在不引起疼痛的范围内开始主动功
能锻炼,可鼓励患者做洗脸、进餐、写字等日常生活。早期的疼痛消失后可开始钟摆运动,
可进行肩袖、二头肌、三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根据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功能
训练。建议在4~6周内肩关节的前屈上举不超过90,避免肩关节外展。6周后逐渐开始
肩关节各项功能训练,待骨折初步愈合后开始抗阻力量的练习,术后3个月后逐渐恢复体育
运动。
6.2非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固定后,立即可进行手指、腕关节的屈伸活动和伸指握拳活
动,逐步开始进行肘、肩关节活动,如吊臂屈肘、耸肩等锻炼。后期活动量应逐渐加大,手
法复位夹板固定者,骨折达临床愈合,拆除夹板后,可逐渐作肩、肘关节综合锻炼,重点是
肩外展和外旋运动,防止肩肘关节因固定时间长而致的关节粘连和功能障碍。
7辩证施护
骨折后若护理不当,不但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的疼痛而延期愈合,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并发
症。具体辩证施护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7.1情志护理
骨折后患者常有紧张、痛苦等多种情志变化,护士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病人进行观察和分
析,耐心做出合适的解释,如告知此病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是完
全可以治愈的,从而解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护士应详细说明外固定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告知过分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佳反而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使其情志舒畅地接受治疗。
7.2病情观察
骨折的病人由于脉络受损,气血运行受阻,会出现肿胀疼痛,应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
流,减少和避免肢体肿胀,严密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同时还应注意观察皮肤色泽、温度、
感觉、活动度等情况,随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如出现肢端剧痛,发绀或苍白,皮温下降,
感觉减退,肌肉无力,不能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等情况,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7.3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血运情况,发现张力性水泡应及时处理,平时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若
因特殊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时,应定时检查易患褥疮的部位,在骶尾部垫气圈或气垫。
7.4饮食护理
骨折的病人,由于失血耗气,中焦运化处于滞化状态,故应禁食生冷,酸苦之品,要时
时顾护脾胃。饮食原则为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
食糖尿病饮食。骨折早期,气滞血瘀,此时不可急于服用营养品,应食蔬菜、水果、米粥、
面食等,忌食酸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待病情稳定,二便通畅、舌苔脉象正常后,在适当
给予补养之品。骨折中期,应给予促进接骨,调和营养的食物,如鸡蛋、排骨汤、鱼虾类、
动物肝肾、胡萝卜、瘦肉、豆制品等,同时加服中药,从而壮骨益髓。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2:3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91663123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肱骨干骨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肱骨干骨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