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七年级有理数教案模板
七年级有理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
则;
2.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
数加法的区别;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
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
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具体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
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如果是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如果是异号两数相加,
应先判别绝对值的大小关系,如果绝对值相等,则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相等,
则和的符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绝对值就是较大的绝对值与较小的
绝对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
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始部分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2/10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
目动手,应该先仔细观察式子的特点,深刻认识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
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判断杨颖怀孕了吗 题,以明确由于
负数参与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
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
示人或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
运算.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较是怎么规定的?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
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
(三)进行新课(板书课题)
3/10
例1如图所示,某人从原点0出发,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接着又走
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巧克力和咖啡 0为8米,应该用加法.
为区别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
下三种情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
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显然,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
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绝对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
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取相同的符号
4+5=9……把绝对值相加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4/10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四个降号是什么调 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
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表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
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
定的?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
最后归纳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
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达到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10
显然,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容易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
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情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绝对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相同(应为负),
和的绝对值就是把绝对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相同、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应为负),
和的绝对值等于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绝对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绝对值.
(五)巩固练习
1.计算(口答)
(1)4+9;(2)4+(-9);(3)-4+9;(4)(-4)+(-9);
(5)4+(-4);(6)9+(-2);(7)(-9)+2;(8)-9+0;
2.计算
(1)5+(-22);(2)(-1.3)+(-8)
(3)(-0.9)+1.5;(4)2.7+(-3.5)
探究活动
6/10
题目(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
(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
零;
(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
和为0;
(4)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
参考答案我们不妨不培训机构招生 妨以第二问为例探讨,比如,在12,11,10,5这四个
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
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减少这个
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
(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①
(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
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
12-11-10-9-8-7+6-5+4+3+2+1=-4,
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
12-11-10+9+8-7-6-5+4+3+2+1=0.③
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现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绝
对值与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必须相等.但
1+2+3+4+5+6+7+8+9+10+11+12=78
因此我们应该使各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与各负数的和的绝对值均为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
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
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
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
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
律.
此外我们还可发现,由于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39,因此必须再增
加一个数6,才有解肉段烧茄子怎么做 答(12,11,10,6),也就是说:添加负号的数至少要有四
个;反过来,根据对偶律得:添加负号的数最多不超过八个.
7/10
七年级有理数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
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8/10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商业物业管理 ;记作,读作的立
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
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
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
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非常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
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并且根据
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后
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
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
读作的次幂.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
___________;
9/10
(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
__________;
(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2)、
(3)小题的区别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
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
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
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高一政治必修二 、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鼓励.
【教法说明】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讨论、归纳
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行乘方运
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2),(3),(4).
2.(1),,,.
(2)-2,,.
3.(1)0,(2),(3),(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
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励.
10/10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比较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
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边巡视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师加入某
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白芨功效 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
(2)当
(3)当时,(为正整数);
(4)(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
识.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
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
则记得牢,领会的深刻.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1:4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8862032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理数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理数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