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金文

更新时间:2023-03-17 00:26:31 阅读: 评论:0

英语读书笔记-诗人王维

金文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稀缺性)

-1-

第三讲汉字断代考察(二)金文

商周金文

第一节商周金文研史记里的故事 究概况

一、商周金文研究概况

据现在所看到的材料,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最早见於商文化的二里冈期,即商代早、中期。其时

代上限早於殷墟甲骨文。不过,那时的铭文字数仅一二字而已,多为器主的族氏或名字。到商文化的殷

墟期,即商代晚期,铭文字数逐渐增多,不过最长的也未超过50字。到西周时已达到鼎盛期,这时期的

铭文多为长篇巨制,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497字。该鼎据传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铸刻在先秦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金文又叫做“钟鼎文”、“吉金文字”等(【吉金】指鼎彝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

器为“吉金”。《汉语大词典》)。有铭文的先秦铜器历代都有发现,早在宋代就有人专门搜集研究。估计

已著录的和现存未著录的先秦有铭铜器约有万馀件。由於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青铜器里占有重要

的地位,所以过去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也有称作“款识”(kunzh)的(【款識】古代钟鼎彝

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異於衆鼎,文鏤毋款識。”裴駰集解引韦昭曰:“款,刻也。”

司马贞索隐:“按:識猶表識也。”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谓陰字,

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执法为民十六字 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

为识。参阅清方以智《通雅器用八》。)。《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

於宗庙”。唐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清代阮元《积古斋

钟鼎彝器款识》等书,就是专门著录铜器铭文的。

关于“吉金文字”这一名称,有人释“吉金”之“吉”是“吉利”之义,这其实是不对的。朱剑心

早在1930年8月出版的《金石学》一书中解释说:“今人称金曰吉金,„„盖亦有所本。周代彝器之铭,

多曰‘吉金’,吉,坚结之意也。”(3页)这是正确的。70年代扶风出土的伯公父瑚上的铭文中有“其金

孔吉”一语(《陕西出土青铜器(二)》,意思是铸器之铜非常坚实。《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八著录的周代

石磬铭文中有“择其吉石”之语,吉石也就是坚实的石头(参看《古文字论集》645—646页)。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至今已逾百年,而金文的发现与研究比甲骨文要早得多,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代山水国画名家作品欣赏 。

《说文序》:“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古文”。《汉书郊祀志上》记载:汉武帝时,在

汾阴掘出了一个大鼎,没有铭文,但有漂亮的纹饰。文武大臣认为这是“天祚有德”的一种详瑞。为此,

武帝把年号改为元鼎,并把鼎荐於宗庙。到西汉晚期宣帝时,在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又出土了一个西周

铜鼎。大臣们又说是祥瑞,主张援引武帝的旧例,以鼎荐於宗庙。当时有一位古文字学家张敞站出来反

驳道:“他们说得不对!这鼎的铭文是‘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

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美阳是西周的王畿,可见这鼎是尸臣的后人为要表彰尸臣受到周天子的封赏而刻立

的,现在鼎的出土,只是旧藏的发见,而不是祥瑞的天降!”张敞认为今天天子把周代大臣之器视为祥瑞

是没有道理的,不宜荐於宗庙。他的理由确凿有力,揭穿了以得鼎为祥瑞的谬说,使汉宣帝只好作罢。

张敞是史书记载中最早释读金文的学者,他的释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张敞,传见《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卷七十六);汉宣帝得宝鼎事,见《汉书〃郊祀志

第五下》(卷二十五下)。京兆尹张敞上疏谏门:‚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

太平庶几可兴也。‛后尚方待诏皆罢。‚是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

时故事。张敞好古文字,桉鼎铭勒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于斄ti,公刘发迹于豳,大王建

-2-

国于支阝(岐)梁,文、武兴于丰、镐。由此言之,则支阝、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

坛场祭祀之臧。今鼎出于支阝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鸾、黼黻、雕戈。’尸臣

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

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昔宝鼎之出于汾脽shu也,河东太守以闻,诏曰:‘朕巡祭后土,祈为

百姓蒙丰年,今谷嗛xin未报,鼎焉为出哉?’博问耆老,意旧藏与,诚欲考得事实也。有司验脽上非旧臧

处,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异于众鼎。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制曰:‚京兆

尹议是。‛

汉代以后,自三国至隋唐,据史书所载,各地也时有铜器出土。到了宋代,由於朝廷提倡,金石之

学大盛,对金文的著录、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句中正等人曾考定乾州(今陕西乾县)所献的“史信父甗”,这是宋人研究

古铜器铭文之始。此后,搜集、著录、研究古铜器及其铭文的风气日盛。宋代学者在研究金文方面作出

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北宋的杨元明(南仲)、欧阳修(1007—1072)、吕大临(1246—1092)、赵明诚(1081—

1129)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从当时的条件看,水平相当高,有些见解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宋人编著了不

少铜器铭文的著录书,据翟耆年《籀史》记载,仅至南宋初年即有三十四种之多,但保存到现在的尚不

到三分之一。王国维曾根据保存下来的十一种宋人著作编成《宋代金文著录表》,从表内可以看出当时所

著录的种类、名称和件数。流传到今天的金文著录书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

(1)兼录器形与铭文。这类书主要有吕大临编著的《考古图》,该书图象与铭文并重。既摹写铭文,

又有器形图形、尺寸、重量、出土地、收藏者,并附考释。其编写体例完善,为后人取法。此外,宋徽

宗敕编的《博古图录》、赵九成的《续考古图》等也兼录有器形与铭文。

(2)单录铭文。这类书主要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王复斋的

《钟鼎款识》等。

元、明两代是金文研究的衰落时期。清代建国以后,金石学和小学复兴,金文的著录、研究又得到

发展。尤其是到乾嘉以后,水平迅速提高,到清代末期已达到鼎盛时期。

乾隆时,朝廷先后命梁诗正、王杰等人仿《博古图录》体例编成了《西清古鉴》、浅蓝色图片 《宁寿鉴古》、《西

清续鉴甲编》和《乙编》四书。清代古文字研究的重点仍然是金文。乾嘉之际,由於朴学的兴起以及《西

清古鉴》等书的编纂,士大夫中对金文感兴趣的人逐渐增多。嘉庆元年,钱坫编成《十六长乐堂古器款

识考》,专收自己的收藏之器,器形、铭文并录。嘉庆九年,阮元(1764—1849)编成《积古斋钟鼎彝器款

识》,收各家拓本,加以考释,志在接续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此后出现了很多与钱书、阮书

同类的著作,影响较大的有吴荣光(1773—1843)的《筠清馆金文》和吴式芬(1796—1856)的《捃古录金

文》。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年间,金文研究出现高潮。学者众多,著述如林。其中,成就最大者有所谓“清

末金文四大家”:吴大澂(1835—1902),号愙斋,著有《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等;孙诒让(1848

—1908),著有《古籀拾遗》、《古籀馀论》;方濬益(?—1899)著有《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刘心源(1848

—1915)著有《奇觚室吉金文述》、《古文审》。四家的考释均有突出的贡献,其中孙诒让的水平最高。

民国时代,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逐渐形成,古文字学也

逐渐加强了科学性。民国前期古文字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罗振玉和王国维。1937年,罗振玉编成《三代吉

金文存》20卷,著录铜器4835件,皆以原拓影印,是一部资料丰富、印刷精良的商周金文著录之巨著,

对铜器铭文的收集、传播和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王国维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是在古器物的考订

和铭文的训释等方面,其重要著作是《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

以及收在《观堂集林》中的系列论文,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年代末,郭沫若(1892—1978)为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在开始研究甲骨文的同时对金文也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30年代前期,他借鉴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方法,根据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字体、

内容等,对西周王朝的铜器进行了区分所属王世的研究,又对周代诸侯国的铜器(大部分属於东周时代)

进行了分国的研究,撰成《两周金文辞大系》这部名著,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

-3-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後,考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不但数量多,内容重

要,而且绝大多数有科学的发掘记录。

在商周铜器铭文的研究方面,除郭沫若外,作出比较重要贡献的还有唐兰、吴閏生、于省吾、杨树

达(1885—1956)、陈梦家、张政烺、李学勤、裘锡圭和日本的白川静等人。在编纂金文字汇的工具书方

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容庚、周法高等人。

二、西周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金文是弥足珍贵的古文字资料。但是,要是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来使用的话,首先必须确定它的年

代。否则,成千上万件的青铜器依然只是一堆古董,缺少应有的科学价值。可见对铜器铭文进行分期形容伤心的成语 和

断代,其意义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说断代是利用金文的前提。

确定青铜器的时代,大体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青铜器出土的层位及同出遗物。第二种是根

据青铜器的铭文内容。第三种是根据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字体、组合以及制造工艺等。下面我们

重点介绍一下西周铜器的分期与断代。

所谓“西周”时代是指周武王灭商以后至周幽王被杀之年,共257年。这个时期,周都於丰、镐,

其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境内。

首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作断代研究的人是郭沫若。他在1931年所写的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

释》一书中,建立了铜器铭文研究的新体系。这是断代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山之作。

郭氏首先创立的断代法是著名的“标准器断代法”。他在《大系》中指出:“器物年代每有於铭文透

露者,如上举之献候鼎、宗周钟、遹簋、趞曹鼎、匡卣等皆是。此外如大丰簋云‘王衣祀于王丕显考文

王’,自为武王时器;小盂鼎云‘用牲啻(禘)周王囗王成王’,当为康王时器,均不待辨而自明。而由新

旧史料之合证,足以确实考订者,为数亦不鲜。据此等器物为中心以推证他器,其人名事迹每有一贯之

脉胳可寻。得此,再就文字之体例、文词之格调,及器物之花纹形式以参验之,一时代之器大抵可以踪

迹,即其近似者,於先后之相去要必不甚远。至其有历朔之记载者,亦於年月日辰间之相互关系求其合

与不合,然此仅作为消极之副证而已。”郭氏的方法是把铭文中自书其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然后联系

铭文中的有关史实、文体、书体以及铜器的花纹、形制、出土地点等诸种因素,从而论定与其关连的其

它器物的时代。

陈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中,对郭氏的作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种作法,方为铜器的断

代研究奠定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郭氏虽解决了西周铜器的断代问题而尚未解决其分期问题,在《大

系》中西周铜器是依王世先后排定的。50年代陈梦家在《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1955年9期至

1956年4期连续登载)中认为,对於某些西周铜器,是可以断为某一王朝的,但大多数的铜器很难按照王

朝来断代。於是他首次明确地把西周按历史年代划分成初、中、晚三期(各占约八、九十年),来代表西

周铜器发展的三个阶段。

陈氏在《断代》一文中对西周12个王和共和的绝对年代按三个分期作了一个暂时的拟定。这一拟定

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陈梦家西周钢器断代分期表

西周初期80年

1武王公元前1027—10253年

2成王公元前1024—100520年

3康王公元前1004—96738年

4昭王公元前966—94819年

西周中期90年

5穆王公元前947—92820年

6恭王公元前927—90820年

7懿王公元前907—89810年

8孝王公元前897—88810年

西周晚期87年

9夷王公元前887—85830年

10历王公元前857—84216年

共和公元前841—82814年

-4-

11宣王公元前827—78246年

12幽王公元前781—77111年

郭沫若“标准器断代法”的创立奠定了铜器断代的科学基础,标志着金文研究走上了科学的大道。

此后,经过陈梦家等诸多学者的继续努力,使铜器铭文的断代研究更加深化,其中作出比较重要的贡献

的学者还有唐兰、李学勤等。唐兰撰写了《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1

期)、《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

1986年版)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唐氏既肯定了郭氏的“标准器断代法”,同时又对其不完善之处进行了

驳难。例如“宗周钟”,郭沫若因其中有“廼遣间来逆邵王”一语,故定为昭王器。唐兰认为“邵”字当

释“见”而并非“昭”。又因铭文有“其万年”一语,“”即名“胡”的周历王;故唐氏定为历王器。

由于对铭文的理解不同,唐氏与郭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歧,尤其是唐氏对“康宫”问题的提出,使一

大批铜器年代的确定出现了差异。但就根本方法而论,他们是大同小异的。李学勤撰写了《西周中期青

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

期)等论文。他在西周铜器断代问题上与郭沫若也有较大的分歧。有分歧是很正常的,因为有分歧,才会

有辩难,有辩难才会发现真理。所以说以上学者在促进铜器断代研究的深入上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二节商周金文选读

小臣邑斝①

癸巳,王易小臣邑貝十朋②,用乍(作)母癸尊彜③。隹(唯)王六祀肜(rng)

日④,在四月。亞(疑)⑤。

【注释】

①本器是殷代铜器,为传世之品,现藏美国圣路易市美术博物馆。器铭26

字,著录於《商周金文集成》,第9249器。

②小臣:官名。邑:小臣之名。朋:贝币的单位。甲骨文作,象一线

穿贝若干。一朋有多少贝,说法不一。《诗小雅菁菁者莪》:“锡我百朋。”

郑玄笺谓五贝朋。王国维以为古制五枚一系,合二系为一朋。一朋是十枚(参看

《观堂集林》卷三《说珏朋》)。

③母癸:小臣邑之先母。尊彝:青铜礼器的通名。

④隹:语气词,经籍通作“唯”。祀:年。《尔雅释天》:“商曰祀,周曰

年。”郝懿行疏:“《书》正义引孙炎曰:‘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肜日:

肜祭之日,殷祭名,指祭祀的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肜,相寻不绝之意。

⑤亚:族氏名。

铭文大意:癸巳这天,商王赏赐小臣邑贝十朋,小臣邑感到很荣耀,因此作了一个祭祀

先母母癸的青铜礼器。时在商王(帝辛)第六年四月的肜祭之日。族徽是“亚

疑”。

利簋①

(武王)征商②,隹(唯)甲子潮(朝)③,歲鼎④,克聞⑤,夙又(有)商⑥。辛

未⑦,王才(在)⑧,易(賜)又(右)史利金⑨,用乍(作)(檀)公寶(尊)彜

⑩。

-5-

【注释】

①此器属周武王时代。这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早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

的珍贵史料。1976年3月出土於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腹内底铸有铭文4行32字。此器

现藏临潼县博物馆,铭文著录於《商周金文集成》第4131号。簋,音gu,器名。

②:张政烺:“,‘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二音。甲

骨文对於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较晚铭文如《盂鼎》、

《矢簋》皆於‘’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走上一字一音了。”“征”:

征伐。此处加“彳”,甲骨文未见。

③子:铭文写法和《说文子部》“子”字的籀文写法相同。:从“水”,“朝”省声,

可隶作“(潮)”,此处借用为“朝”,音zho,清早。《尚书周书牧誓》:“时甲子昧爽,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逸周书世俘》:“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此

铭所记时日与古书同,可证古书的记载是可信的。

④岁:岁星,今称木星。鼎:当,正当。《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

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岁鼎”指岁星当头,亦即当其位。按:岁星十二年运

行一周天,古人以岁星纪年。岁星运行过程中是否在其次,常被看作是吉凶的征兆。《国语周

语下》记伶州鸠之语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韦

昭注:“岁,岁星也;鹑火,次名。周分野也。„„岁星所在,利以伐之也。”

⑤克:能够。:即“闻”字。殷墟甲骨文作,象人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形。本铭耳

朵和人形已分离。后来改作从耳门声的形声字。“闻”在此当“报告”讲。“岁鼎克闻”,是

讲天象的。史官最主要的职责是观察天象。“利”是右史,其受赏是因为观测到“岁鼎”并

向周武王报告了这一天象。

⑥:即“夙”字,早晨。又:通“有”,占有。

⑦辛未:甲子日之后的第八天。

⑧才:通“在”。:地名。

⑨易:通“赐”,赏赐。又吏:读作“右史”,史官名。利:右史之名。金:指青

铜。

⑩用:因而。(檀)公:利的先人。尊彝:祭祀用礼器的通称。

铭文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史官利观测并及时

报告了这一天象。从而能在次日早晨占有商都。辛未日,武王在赐给右史利青铜。利因

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簋①

隹(唯)六月初吉乙酉②,才(在)③,戎伐④。(率)

有(司)、師氏(奔)追(襲)戎於(棫)林⑤,博(搏)戎(胡)

⑥。朕文母競敏(聖)行⑦,休宕(拓)(厥)心⑧,永襲厥身⑨,

卑(俾)克厥啻(敵)⑩。隻(獲)馘百,執(訊)二夫。孚(俘)

戎兵:(盾)、矛、戈、弓、備(箙)、矢、裨、胄,凡百又

卅又五;(遂)(掠)戎孚(俘)人百又十又四人。衣(卒)博

(搏),無(尤)於身。乃子(拜)(稽)首,對(揚)

文母福刺(烈),用乍(作)文母日庚寶(尊)(簋)。卑(俾)乃

子萬年用(夙)夜(尊)(享)孝于厥文母,其子二孫二永寶。

-6-

【注释】

①此器属周穆王时代。1975年陕西省扶风县白家村出土。通高21厘米,重5公斤。盖、

器同铭,各134字。现藏扶风县博物馆。铭文著录於《商周金文集成》第4322号。

②初吉:周代月相名。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月相,有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种。

它们所代表的日期,有“四分说”和“定点说”两种不同说法,但迄今无定论。今暂取“四

分说”略作介绍。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一文中认为,“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

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

谓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於晦也。”(【初吉】

朔日,即阴历初一日。《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載離寒暑。”毛传:“初吉,朔日也。”

一说自朔日至上弦(初八日)为“初吉”。见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③:上从京省,下从声,可隶作,音chng,地名。黄盛璋读为“堂”,见於《春

秋》有堂谿,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这里是伐淮戎的驻屯之地。

④戎:在所作的另一铜器《鼎》中称作“淮戎”。淮戎是古代居住在淮河流域的少

数民族。李学勤指出《鼎》“淮戎”的“淮”字作,从“唯”,与《曾伯簠》淮夷之淮

同。《尚书费誓》:“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徐可称戎,淮夷也可称淮戎(参见《新出青铜

器研究》第271页)。:上从“尹”,左下从“又”,右下作,可隶作,地名。

⑤:本铜器的主人,是这次伐淮夷的主帅。:《说文》:“先道(导芝麻酱的制作方法 )也。”即率领之

率。有司、师氏:均为军事长官。字,又见於《簋》:“南淮夷行迁殳(?)内伐„„

王令御追于上洛谷。”郭沫若以为是“御”字,非是。裘锡圭据新出铜器《晋侯封盨》

铭中有“原隰”的“隰”,隰或从“辵”从“卩”从“絲”,“隰”与“袭”《广韵》皆音“似

入切”,上古都是邪母缉部字,故疑“追”之“”当读为“袭击”之“袭”(参看《传统

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2期41页)。林:地名。裘锡圭认为即《左传襄公十六年》“夏

六月,次于棫林”之“棫林”,地在今河南叶县(参看《古文字论集》368—392页)。

⑥:隶作“博”,读为“搏斗”的“搏”。(胡):地名。搏戎胡,等於说“搏戎于

胡”。

⑦文:美称。“文母”一词也见於《诗周颂雝(雍)》:“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文母意即有文德的先母。競:字形象两个人争着讲话。《尔雅释言》:“競,强也。”敏:

敏捷、聪敏。:隶作。裘锡圭认为,此字从铭文看其下部的左边是“耳”,右边是“人”。

甲骨文字有、,第一形在人形上加耳以造字方法相类的“见”字类推,正应是“听”的

初文。这个字所从的人形后来变为“”,跟“”字同例(“聽”字左半就是“”。《篇海》

以“”为古文“聽”字,可能是有所据的)。从语言学角度看,“圣”应是“听”派生出来

的一个词,本义应该近於“聰”。所以,隶作,姑且读作“圣”。“圣行”,义为好的品

行。

⑧休:古文字字形表示人在树荫下休息。由休的本义“树荫”引申出了“荫庇、庇护”

之义。“休宕(拓)厥心”,唐兰译作:“庇护并开拓了我心。”裘锡圭认为“休”在这里作“庇

护”讲似不通。“休”古代可训作aids是什么病的简称 “宽容”。如《尚书秦誓》:“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

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又《释文》(《礼记大学》)引郑玄注“休休,宽容貌”。宕:读作“拓”。休拓:动词,

使动用法。“休拓厥心”意为使我心胸开阔。

⑨:与《说文衣部》“襲”字籀文写法相同,可证《说文》籀文的写法是有证据的。

《广雅释诂一》:“襲,及也。”《楚辞九歌少司命》:“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王逸注:“襲,及也。”永袭厥身,是说先母的美德永远沿及(保佑)我身。

⑩卑:在此读为“俾”,使。克:战胜。《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尔

雅释诂》:“克,胜也。”啻:读作“敌人”之“敌”。“朕文母竞敏圣行,休拓厥心,

永袭厥身,俾克厥敌”,这一段是插叙。

-7-

:象一只手抓住一只鸟,隶作“隻”,是“获”的古字。馘:从,或声。林澐

认为,象撕下的头皮,或象徵“头”。这里指砍下的首级,用来作为计算战功的凭据。

执:象用一种叫做“梏”的手铐把俘虏或犯人的手铐起来,义为“捉住”。:当为

“讯”之初文。字从口从,象用绳索反绑人双手,从口则表示审问。后改作从言声的形

声字“讯”。“执讯”,指抓获的俘虏。金文里“馘”与“讯”,一“死”一“生”,是对文。

陈介祺把金文与古书加以对照,认为古书里也是这样用的。比如:《诗大雅皇矣》:“执

讯连连,攸馘安安。”

孚:“俘”的初文,当“俘获”讲。兵:《说文》:“兵,械也。”戎兵:兵器总称。

《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

:从豚声,即盾字。,古字,象盾形,音贯。这里作意符。“豚”与“盾”古

音相近”。:象右边有系缨圆环的矛头之形,即矛字。:甲骨文作,“箙”的初文,

象盛矢器,後来讹变为“”。古代多借“服”为“”。《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

“箙”应是在假借字“服”上加注“竹”旁而成的分化字。:原作“裨”,唐兰认为当

指甲。《说文》:“萆,雨衣;一曰衰衣。”古代的甲,是用皮革制成鳞甲形的小片连缀起来的,

与蓑衣之形相近,所以铠甲可以称裨。胄:《说文》:“兜鍪也。”,下面“目”代表人头,

上面象头盔。

凡:总括之词,总计。

:也见於甲骨文,罗振玉谓“许书有(音赘)字,注楚人卜问吉凶曰。”从又持祟,

祟非可持之物,出殆木之讹。:即许书之。”(《增考》中18)裘锡圭认为在这里读作

“遂”,副词,应与下句连读,当“就、接着”讲。:与“孚”字写法不同,当隶作“”,

《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是“捋”字古文。“捋”“掳”,“掠”是一声之转,字义相近,本是一

个来源。“捋”,在这里是“获取、夺回”的意思。戎孚人:指被戎人俘去的周人。

衣:唐兰读作“卒”,当“完毕”讲。“卒搏”即搏战完毕。

:即舞字,假借为“有无”的“无”。:从“目”“尤”声,读作“尤”,当“伤

害”讲。

“乃子”,即“你的儿子”。这是儿子对母亲讲话的口吻。

对扬:答谢称扬。:同“扬”。刺:通烈,指功德。《淮南子修务》:“烈藏庙

堂。”注:“烈,功。”福烈:给后人带来福荫的功业。

卑:通俾。:动词,用手捧献。享孝:祭享先人以尽孝心。

铭文大意:六月上旬乙酉,在。淮戎侵伐,率领武将们去追赶、袭击淮戎于

棫林。和淮戎在胡地搏战。我的先母刚强、敏捷,其美德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先母的神灵

永远庇护着我的身体,使我战胜了敌人。斩获100个首级,活捉二人。俘获兵器盾、矛、戈、

弓、箙、箭、裨、甲、胄等,总计135件。还夺回被淮戎所俘获去的114个周人。战斗结束,

的身体没有受一点伤。你的儿子跪拜叩头,要报答颂扬母亲福佑後人的功德。因此给先

母日庚铸造了这件宝贵的祭簋,使你的儿子能够永远在早晚祭祀德高的母亲。子子孙孙要

永远珍爱它。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0:2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83991144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金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金文.pdf

上一篇:发言稿1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金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