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

更新时间:2023-03-17 00:26:08 阅读: 评论:0

第三年-亲情

象征主义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摘樱桃)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

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

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

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

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

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

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

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

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

(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实验体会 沈睿编选

《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

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

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

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

早期象征派诗人,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

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

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

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

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

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

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

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

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

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

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

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第一类对前期象征主义诗人、诗歌及特点的研究。

这一角度的期刊论文主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之后也有涉及,主要有张英伦1981年发表的文章《法国象征主义诗歌

概观》,以诗人为线索,按时间发展,严谨丰富地介绍了多位诗人,

总结了朦胧性、交感的运用、音乐性的特征,并在文末明确指出了译

介传播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周颐1990年的文章《象征主义诗歌简论》,在结合

具体诗作的同时更侧重与文艺理论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文章多以向我

国读者介绍诗歌、理解诗作的出发点来论述。项晓敏《象征主义析论》

(1997)从对传统小草的图片 审美的叛逆、自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美学价值三个

方面展开,可谓结构清晰、概括准确。近十年来对有关总体研究象征

主义诗歌概况的文章并不少见,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朱喜奎2007年发

表的《西方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将视点定在了对前期象征主义

观察上。阎保平、刘茜的《法国象征主义三诗人的心灵思维模型》

(2012):通过经典作品的文本解析探索前期象征主义采用复杂立体

的模型思维呈现人的内部世界的艺术方式。波德莱尔的思维模型展现

了另一世界充分真实的东西;马拉美通过多种思维模型创造诗的“心

灵之境”;兰波借助心灵“幻化模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诗歌意境。

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丰富的例证与哲学、诗学结合,并与后期象征主义

诗人做一区别。另有学者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

题,如柳东林《法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的生命意识》(2009),文章指

出法国象征派诗歌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中心论的全新的生命意识,

对后世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甚至是生态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研究者对象征主义诗

歌的整体介绍,颇有传记色彩,无法摆脱马列文论的影响,时见政治

话语,但对作家作品正面的介绍为改革开放后的象征主义文学研究无

疑奠定了基础,为日后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译

本支持。

第二类对象征主义诗人的理论主张的研究。

诗学领域的研究著作主要包括柳杨编译《花非花——象征主义诗

学》(1991),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1989);韦

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

相关的期刊论文早期有王以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示》

(1991),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学者主要是通过对象征主义诗歌的介

绍来促进国内新诗的创作。因此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哲学溯源并与中

国传统诗学对比,说明了象征主义诗人所提出的应和、通感、瞬间之

美等诗歌主张。郑克鲁《象征派诗歌的发展过程和理论主张》(1996)

在这一基础上总结了通感、纯诗、梦幻与潜意识的理论特点,视野涵

盖了前后期的象征主义诗歌。同年荣光启发表的《诗歌空间的自律—

—围绕法国象征派诗的一次叙说》(1996)跳出了对理论主张本体的

论述,从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出发,回顾诗歌史的发展探讨诗歌规律。

杨黎兰《从雨果波德莱尔到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及其传统》

(2003)延续了这一思路。该文从波德莱尔对雨果的继承和发展入手,

把它放到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进行更深入的考查,而不只是孤立研究

前期象征主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对象征主义诗学都给予了

广泛的关注,如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贺昌盛的《象征“符号与隐喻”

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2001)一文关注到了“象征理论”“象征诗

学”“象征思潮”等不同概念在研究中的误读现象。因此,以探源的

方式回归到“象征”一词在西语语境中的发展演变,包括该词的语义,

在哲学、符号学中的应用,以及汉语中与“兴”的共通性问题,最后

将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学的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探讨。该文章发表以

来被引用了13次足以见其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何林军撰写的由朱立元

指导的博士论文《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2004)以更

大的篇幅和视野展开了对理论史的梳理工作,勾勒了散落在哲学、美学、

诗学、宗教学、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学)、符号学、解释学诸领域中

的象征理论,来说明“象征”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的缘起、发展

和演变的情形,并把握其基本的美学性质。

户思社《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2007)本文从“象征”

一词的起源论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产生以及形成过程,从诗歌与音

乐的关系论述了瓦格纳对象征主义诗人以及诗歌理论的影响。论文从

诗歌创作、诗歌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几位重要诗人在象征主义诗歌形

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美学观进行了梳

理,从史学和诗学的角度思考和辨析象征主义诗歌与其他文学流派的接

受与影响关系。李珺平《作为理论“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

—波德莱尔与象征主义问题》(2007)文章着重强调了作为理论的

“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马永波的《法国

象征主义诗学思想》(2008)文章从本体论出发,主要探讨象征主义

的“契合”、“暗示”、“纯诗”三个核心诗学概念。可以说是近年

来对这一问题的清晰概括。

李薇《法国象征派推崇“音乐”的原因探析》(2014)选取了马

拉美、魏尔伦、瓦莱里对音乐性的要求这一视角,对其原因做了跨学

科的分析。

总体来说,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期学者本着译介和启发本国诗歌

创作的目的做了大量丰富全面的工作,文章多以诗人为线索,例举具

体诗作说明诗人的理论主张,或按历史发展梳理这一思潮的理论内容,

对除去波德莱尔、诗歌三杰之外的理论观点均有涉及。近年来学者继

续纵深研究,并有从象征这一概念出发的研究趋势,着重考察该思潮

在历史背景中的地位及原因,使得研究结论更有理有据。

第三类比较研究。

这一类别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陈弘编译的英国理论家克利夫斯各

特的《论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义(1991),在本文中论述了19

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和发展于欧洲文坛的象征主义、颓废派和印象主

义,文章立论精当,引证充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项晓敏的《前后期象征

主义的差异》(1996)通过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对比概括了三个方面,

可以看做是他的另一篇论文《象征主义析论》中部分观点的展开。刘

骋《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之间的联系》(2000)作为19

世纪中后期欧洲“世纪末"文学大潮中涌现的三支文学流派,相互影响,

相互发展。文章对这三种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及美学追求进行简要介

绍,勾勒出各自的面貌。

更有绘画领域、音乐领域的学者看到象征主义文学对各自学科的

影响,如孙晓昕《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对象征主义绘画的影响》(2009)

冯淼《论象征主义文学在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体现》(2009)通过跨学

科的比较,看到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绘画、音乐领域的交融。

柳杨的中西象征主义诗学的比较《“花中花”与“花非花”——

中西象征诗学比较》(1992)崔艺花的硕士论文《东西方象征诗论比

较研究》(2005)

另有关于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关系研究,著作有陈太胜的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2013)。影响研究如王泽龙的《法国

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2003)陈旭光《从象征

主义到英美现代主义——论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英美现代主

义转向》(2007)。译介研究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较有代表

性的是耿纪永《从三种期刊看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欧美现代主义诗歌译介研究》系列研究。

二、关于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研究

波德莱尔的西方文学史上处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承接点上的重

要诗人,无论是其作品还是理论都是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中当之无愧的

先驱。目前对波德莱尔的参考文献主要有:钱春绮翻译的《恶之花》,

郭宏安翻译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

八十年代以来的期刊论文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是对波德莱尔的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的概述。

1979年刘自强发表《波德莱尔的相应说》、1980年远在巴黎的

程抱一先生经徐迟推介,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论波德莱尔》,

真正从正面肯定了其艺术魅力。1995年郑克鲁发表《波德莱尔的创新

艺术》,作者围绕创新对《恶之花》以及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爱情诗

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1997年解静发表《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美学发

见》。这一阶段的文章在今天看来无法摆脱唯心唯物的二元对立看待

象征主义诗人,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正是学者们在辩证指出哲学思想

分歧的同时,才能正面介绍其相关作品及诗学主张,为我国的波德莱

尔研究打开视野。

第二类则侧重对波德莱尔文艺观进行解析。

如周颂喜于1991年发表《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

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学者刘波发表了一系

列文章:《<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

础》、《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文体场”与文学作品的阅读

——兼论波德莱尔“深渊”的文体场意义》,对“应和”观点来源、

“深渊”一词的文体场等问题做了系统探究。

李珺平的论文《波德莱尔应和论与傅立叶宇宙论》(2009),对

于“应和”说的理论来源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傅立叶宇宙论是波德

莱尔“应和”论的哲学、美学来源之一。准确地说,波德莱尔的“应和”

所对应的就是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和“普遍类比原则”2009年潘道

正发表《恶之花绽放的理由——试论波德莱尔的审丑思想》。2011年

户思社开了蜂窝数据还是没网 发表文章《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现代启示》,以《恶之花》为

切入口,探究诗人在生态美学、潜意识和诗歌赋格等方面的美学思想。

总之,不同阶段的学者都尝试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波德莱尔的作品

及理论主张做出新的解读。

第三类主要是对波德莱尔与中外作家或流派的关系进行影响研究

或平行研究,如何木英《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

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初金一等《俄国象征主义视野中的

波德莱尔》。

三、关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人的研究

1.魏尔伦

将魏尔伦视为单一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兰波、马拉美而言较少,大

部分研究都在法国象征派研究中有所提及,从目前掌握到的资料来看

集中在两点:第一、中国现代诗人如冯乃超、卞之琳、戴望舒、李金

发等人对魏尔伦诗歌的接受,如:彭建华2014《论戴望舒对魏尔伦的

翻译与批评》等。第二,早期郑克鲁、张英进、飞白等人都做了大量

的介绍工作,如:

1991年郑克鲁发表《魏尔伦的爱情诗》、《心灵咏叹调——魏尔

伦的抒情诗》、1995年发表《心灵咏叹与音乐性的结合——魏尔伦的

诗歌创作》,飞白《用文字谱写“无词曲”的魔术——魏尔伦诗歌艺

术探微》。

第三、对于诗歌翻译实践的探讨,如:

1986年张英进发表《译诗的形式琐谈——魏尔伦一首抒情诗的翻

译赏析》,袁莉1994年《补憾——魏尔伦一首小诗的汉译评析》。

第四、关于魏尔伦诗歌特性、美学思想的研究

杨在明2005年发表《个性与表现——论魏尔伦诗歌特性》,唐

英2009年发表《魏尔伦诗歌特点及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户思社

2012年发表《试论魏尔伦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路逾的《浅

析魏尔伦的诗歌创作变化》。

2.兰波

目前关于兰波的研究专著主要有东方出版社出版,阿尔蒂尔兰波

著,王以培译的《兰波作品全集》,法国让—吕克斯坦梅斯著,袁俊

生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兰波传》,王道乾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八十年

代,一批精通法语的学者如刘自强、程抱一、飞白等人撰写了相关文

章介绍兰波如下:

1981年程抱一发表《介绍兰波》,刘自强1983年发表《诗人韩

波》,江伙生1985年发表《法国诗人让阿尔蒂尔兰波》。

户思社先生以兰波为坐标点,研究兰波诗歌及理论的影响与接受,

如,成果颇丰。1997年发表《文字的炼金术——谈兰波对波德莱尔应

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学生朱婧2010年发表《从地狱到天堂的孩子

在跳舞——兰波对波德莱尔诗歌观的发展》从具体诗歌出发对这一论

点做了具体的阐释。以及2008年发表《从<元音>看兰波诗歌创作的

接受与影响》,2010年《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

2005年学者王以培在兰波诞辰150周年之际发表《通灵者,今安

在》一文分析其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及对当今鼓励自己的名言 诗坛的启示。

近年来,对四大才女是哪四个 兰波的研究呈现了多角度的丰富活跃的局面,尤其是

2014年,当代文坛杂志推出“兰波研究专辑”,从事翻译研究、现当

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兰波的研究均有涉及,如现代文学时期对兰波的

研究梳理、对其象征主义身份的反思、诗作中的东方图景、新时期的

译介等等。分别是彭建华《现代中国的兰波评述》、李长生《反象征

主义的创生——在何种意义上不是一个象征主义者》、韩斌育;李渝

《兰波叛逆意识中的东方思维与幻想》,傅华的《谱系形象与病的隐

喻当代诗歌对兰波的接受与过滤》,罗文军《作为“症候”新时

期初的兰波译介》。但对兰波散文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学者进

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3.马拉美

马拉美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诗歌独特的风格及鲜明的

美学观得到了学界对其持续关注。具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译介阶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葛雷等译《马

拉美诗全集》。郑克鲁1995年发表文章《象征的多层意义和晦涩—

—马拉美的诗歌创作》同年,秦海鹰发表《文学如何存在——马拉美

诗论与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1998年刘翔发表《马拉美:在法兰西

创立“难懂作家”概念的诗人》。

第二类:对诗歌理论的研究。如李超2007年发表《寻找纯粹:一

种精神的生成与象征——马拉美诗学理论探微》,户思社2008年发

表《马拉美——追求极致的诗人》、《试论马拉美诗歌美学的现代

性》,马碧红2011年发表《谈马拉美诗论及其它》。学者通过对非灵

感化、暗示性、音乐性、召唤结构等特征的探讨和梳理,揭示出其独

特的诗学观念与诗歌生成模式,并揭示出在这些诗学观念的背后隐藏

着的马拉美复杂的精神体验以及对于时代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其中2014马俊杰的硕士论文独辟蹊径,题为《郎西埃视域下的马

拉美诗学研究》,作者运用其语言优势探究了朗西埃在哲学意义上对

马拉美的政治意义重构。可见,对马拉美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文艺学甚

至当代哲学、政治领域。

第三类:音乐与文学间的跨学科研究。如《论同名诗歌及音乐作

品——<牧神午后>之共性》

四、关于美国前期象征主义诗人爱伦坡的研究

我国目前已翻译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对爱伦坡的研究自八十年

代以来也在持续繁荣。

从时间分期来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研究共分为四类。第

一,总体介绍类。主要有1984年发表的盛宁的《爱伦坡与五四运动

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列举了现代文学阶段对其作品的译介情况及影

响。1992年盛宁先生发表《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灯的作文 》

从这三个侧面再谈爱伦坡。类似的论文还有郭栖庆《埃德加爱伦

坡》、王齐建《试论爱伦坡》等等。

第二类,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如王齐建的《首要目标是独创—

—爱伦坡故事风格管窥》(1980),鞠玉梅的《埃德加爱伦坡及其诗

歌艺术》(1995),裴阳的《余音绕梁久不散——爱伦坡诗艺探幽》

(1991)。

第三类,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如曹曼的《追求效果的艺术家——

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坍塌》,程前的《鸦声的诠释》。

第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研究。如刘庆璋的《论康德和爱伦坡的

文艺美学观》,曾庆强的《鬼神情节与戏剧意识——爱伦坡与罗伯

特布朗宁比较》,邹颖萍《文坛怪杰之绘心艺术——蒲松龄和爱伦坡

小说之比较》。

新世纪以来,关于爱伦坡的研究角度更趋于多样,更为活跃,在

前辈学者的基础之上尝试用新理论、新视角对其作品做深层次的探讨,

现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爱伦坡的总体研究,朱振武老师多年来

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涉及研究的新趋势、美学观、对美国文学的接受

源流等等。朱振武、杨婷《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爱伦坡的

效果美学论略》《爱伦坡幽默小说探源》,张鑫的《爱伦坡与法国前

期象征主义》等等。

第二类,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

《厄舍府的倒塌》和诗歌《乌鸦》方面,学者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等

理论对作品从不同层面作了解读。如刘俐俐的《厄歇尔府的坍塌的现

代阐释》徐丹的《罗德里克厄舍的悲剧:从灵魂到肉体的毁灭——从

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2007年,郑晓春、

何木英的《调动多种艺术挥洒诗人热情——评埃德加艾伦坡乌鸦的创

作艺术》(2001)

第三类,对作品主题的研究。如曹曼的《从“效果说”看爱伦坡

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外国文学研究》2005),李慧明的

《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学术论坛》2006)等等。

第四类,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研究。如何木英的《离经叛道独树一

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王

吉鹏、臧文静的《鲁迅与爱伦坡》,陆万胜《蒲松龄与爱伦坡小

说之比较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对爱伦坡的研究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规模,无论是硕

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的发表情况上看,都成果丰富,并有年轻的学者

加入,对其作品的翻译比较全面,分别有曹明伦与刘向愚翻译了《爱

伦坡精品集》,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波德莱尔《波德莱

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研究著作有任翔所著的《文化危机时代

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探究》一书,但对爱伦坡的其他小说

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学者进一步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0:2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839681449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象征主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象征主义.pdf

上一篇:2年级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象征主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