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大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16 20:56:19 阅读: 评论:0

蝗虫-广告制作合同范本

《大学》读后感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蔡先生)

大学读后感8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1)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

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

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

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

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

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团结的事例 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

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

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

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

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而

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

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健康向上

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

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

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

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

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

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

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

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

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大

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

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

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

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

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

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

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

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

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

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

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

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

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

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

“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

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

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

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

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乳酸菌的作用与功效 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

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

蝇头小利者,众矣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3)

中国的古典文学向来是极具魅力的,而《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

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大学,《大学》里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

人,以及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

一句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说《大学》这本

书是后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由此可知《大学》对后人的意义重大。

初读《大学》,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着北,一头雾水,甚至厌烦其长篇

大论,十分乏味,只记得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而等到真正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时,才发现全文虽短短二千来字,但是字字珠玑,

包罗万象,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浅。

《大学》的总体框架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八条”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七证”则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将篇章捋顺后,会发现整篇

结构紧凑而又逻辑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读完《大学》,有两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

至吾终极特工 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

研究万事万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多

数人读书都带着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博得一

张好文凭,到头来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只有少数人愿意潜心做学问,将问

题理个透彻,研究明白其原理。而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

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现在许许多多学校里都贴有“格物致知”的标语,我想这

也是呼吁我们回归到获取知识的最初做法去吧。二便是《大学》中引用的《诗经》

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意思是风度高雅的君子,好

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在我看来不止君子如此,我们平时在很多

方面都应如此。处理问题或事情时,把它当做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反复研磨,

精益求精,以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书籍是精神食粮,是积累智慧的长明之灯。《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

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不论古代现代,我们都能从中感悟出不同

的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4)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

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

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

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

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

神崇拜。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意为你

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

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荡。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

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新年手抄报 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

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

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

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世界上最小的坦克 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禅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

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

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

以至于普天下太平。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

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

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

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

本善才有了禅总本真,于是禅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

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5)

从小学起耳濡目染的儒学“四书”之首,未曾通读全文也能背上几句“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礼记大学》这样的儒家经典

著作,读来确实总能带给人启迪。

“大学”之意,自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古时的“大学”,指

的是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长大成人,上了“大学”的我,倒也却能

从中感悟到成人成才之道。

“大学之道”,见己见小。

《礼记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习何尝不是如

此。认认真真把每个英语单词背牢,才能理解整个句子读懂整篇*;不坚持每天锻

炼,一周一节的体育课都要偷懒又如何通过体检;不注重积累不喜欢阅读难道仅

靠想象就能写出好*?为人何尝不是如此。长大偷金的人小时也只是偷针,爱迪生

成功的一次前还有无数次的失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又何必艳羡别人的好习惯。

《礼记大学》里讲“修己以安百姓”“有诸己然后求诸人”。当寝室垃圾

桶满时主动伸手不必旁观室友,无聊时跟朋友“开黑”打游戏不如主动拉他一起

去图书馆,指责他人前先反思自己,多一份正能量便少两份负能量。

“大学之道”,赤诚不改。

《礼记大学》里强调“诚意慎独”。古有蔺相如用人前人后始终如一的真

诚打动廉颇成就一番美谈,现代交友同样如此。所谓“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

去衡量别人的心,虚心假意的奉承与真心实意的赞赏自然不同。有的人油嘴滑舌

却无真才荆州是几线城市 实学;有的人穿着打扮处处讲究名牌,内心却尽是空虚;有的人在朋友面

前满嘴“兄弟义气”,回到家却只知道对着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发脾气。曾子一

日三省,杨震在所谓“暮夜无知”时断然拒绝十斤黄金的贿赂,又饥又渴的秀才

面对熟透的桃林只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普通的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

走过20年的寂寞邮路,投递准确率保持100%,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与其拼命在人前伪装优秀,独处与否都努力保持并养成优秀的习惯岂不更好。慎

独,是对自己灵魂的真诚。哈尔滨特色小吃

不敢说能完全领会《礼记大学》的奥义,但吾辈青年确应以这样的“大学

之道”为指引,不虚度大学以至青春、人生的光阴,努力成为更好的“大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20:5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713791446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读后感.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