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相残

更新时间:2023-03-16 20:06:39 阅读: 评论:0

三年级作文训练-宝驾

骨肉相残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美丽的生命)

-1-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浅谈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凤庆县第二中学甘凤仙

2014年7月20日

-2-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浅谈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凤庆县第二中学甘凤仙

内容摘要:在建安作家中曹植历来最受人们的推崇,在中国文学

史上有很高的成就,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其为“建

安之杰”。他的一生虽郁郁不得志,他的才气却很受人称赞。曹植的

诗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颇有功名事业心,作品主要抒写自己

的志趣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奋发进取的激情,唱出了激昂慷慨之

音;后期备受排挤和迫害,其创作多表现自己的悲愤情绪和对现实的

不满与反抗。曹植诗歌最讲究艺术表现,无论是表现手法、语言运用,

还是描写手段、抒情写志都极具其独到的特色,钟嵘评曰:“其源出

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

不群。”可说是对其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

关键词:曹植诗歌艺术风格骨气

曹植处于战乱频繁的时代,他一方面从汉乐府中汲取浓厚的乳

汁;一方面开辟了建安诗风,使其诗歌追求整饬工丽又流转浑厚,使

他成为建安时代的杰出工表。他的诗思想深沉,充满了拯世济物的理

想和诗才傲物的性格,既有激昂慷慨之气,又有悲凉苦闷之情;且有

很高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他诗歌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

术风格。“骨气奇高”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曹植诗歌最突出的艺术风格和最重要的精神实质。

一、“建安风骨”与曹植

汉末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期,文坛

-3-

上涌现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三曹”、“七子”各领风骚,才

女蔡琰与相颉顽。他们思想活跃,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四百年

诗歌沉寂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

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有创新。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诗文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生活,抒发了诗人们祈

求国家统一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普遍采用五

言形式,以内容丰富深刻、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遒劲著称,形

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刘勰《文心雕龙风骨》

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

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

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俊爽的意气,形成格调

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学的黄金

时代。他们在反对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和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时,往

往提出建安作品来作为效法的典范。唐代陈子昂提倡“汉魏风明”就

是很好的例子。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物,也是“建安风骨”集大成者。

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语言质朴,绝少华美的辞藻。曹

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他的诗歌反映的生活面较狭窄,艺术风格也不

免流于纤弱。而被《诗品》称之为“建发之杰”的曹植,则是建发时

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诗思想深沉,文宋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

喻;意象生动、音节浏亮。钟嵘说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就是

指他的诗歌具胡雄健的笔力,能够在使用华丽辞藻的同时,保持着浑

-4-

厚的气象。

曹植的创作,在建发诗人中数量最多,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

多,其有诗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多篇。曹植

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巨大,两晋南北朝对他极为推崇,南朝宋代著名山

水诗人谢灵运是个出了名的将才傲物之人,他却说:“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八下共分一斗。”(《说郛》这可以说是

对曹植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当时诗人们学习曹植的情形,正如钟

嵘所形容的“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诗品》)。

二、曹植诗歌思想内容与“骨气奇高”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

会的交融。作者往往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感、理想通过文学作品

表现出来。胸怀壮志而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这种对社会现

实不满和愤慨之情就会争于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司马迁曾这样评屈

原韩非及他自己:“此人皆感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而思

来者”(《报任安书》)。

曹植就是这种创作精神的实战者。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

期因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作品

多数是吐露自己的志趣与抱负之作;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深受猜

忌,对他横加压制与迫害。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刻

的影响,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了

一步,在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1、建功立业的思想蕴育了激昂慷慨之气

-5-

“诗言志”。曹植前期少年豪气,激昂慷慨,他的才华深受曹操

的赏识,欲立为太子,可谓志满意得,他的内心充满对建功立业的狂

热激情,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具有奋发进取的激

情,唱出了激昂慷慨之声。在《与杨祖德书》中,他表达了自己一生

的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在《薤

露篇》中,他写到:“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

独不群。”这是何等的豪情与壮志,这也是年少英豪的气慨。在《鰕

鲤篇》里,他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

流”的鰕鲤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

的性格。《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

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英雄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

的精神。“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起笔非凡,一个英资飒爽的游

侠形象跃然笔端;“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历马登

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国难当头,好男儿当奋身报国,

游侠儿奋马策鞭,投身疆场,何等豪迈;“弃身锋刃端,性合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投身于

刀锋枪夹之中,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首先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再就是要舍得割舍父母妻子之爱,然后才能做到捐躯为国,蹈死不群,

视死如归。这些享受千金的豪言壮语,句句真切,感人至深。《白马

篇》中的游侠形象其实就是曹植的化身,曹植能创造出这种传神百代

的爱国英雄形象,是倾注了他自己的满腔报国之志的。这首诗艺术构

思完整,描写细致生动,笔力矫健,真正体出了曹植诗歌“骨气奇高,

-6-

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2、人生遭遇的不幸流露悲愤苦闷之情

曹植后期备受排挤和迫害,他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

自己的迫害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抑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

作诗歌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其内容上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脱尽了

建安时期诗赋中的公子纨绔气,斗鸡走马,宴饮游乐的题材一扫而空,

二是开始大量写作反映受迫害,抒发忧愤的诗文,而悲愤激昂也成了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的重要艺术特色。

《野田黄雀行》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形象。“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起笔不凡,借环境之险恶渲染了一种浓烈的

悲剧气氛;“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以几语抒悲愤之情——欲以

侠义救人,奈苦于无剑(权力),只有一抒悲情,以解心中郁结;“拔

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想象友人得救的情形,反衬其身处险恶环

境,无力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全诗纯用比喻,表达曲折婉转,含而

不露,使诗意含蓄隽永,挺拔永逸,表现了诗人格刚才劲,长于饥讽

的诗风。《赠马白王彪》揭露了高层统治者的争权夺利,骨肉相残,

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丑恶行径。“鸱鴞鸣横扼,豺狼当路衢,苍蝇

间黑白,馋巧令亲疏”,是感情激动的大声疾呼,现实的黑暗与丑恶

尽在其中。诗人个人格言 的悲愤郁闷情绪在整首诗中也时有透露。“伊洛广且

深,欲济川无梁”,抒前途12点的英文 无路之悲。“人生处一世,云若朝露晞”,

由任城王曹彰的暴死,引发对人生短促,生死无常的感慨。若辛何虑

思?天命信可疑,人生不如意,只有向苍天发出悲愤的质疑。此诗写

-7-

得十分沉痛,宋代刘克庄说:“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

(《后村先生大全集》)。由于此诗感情八带鱼 真挚强烈,艺术手法高超,它

就成为曹植五言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有人评论它说:“气体高峻雄

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遂

开杜公之宗”(方东树《昭昧詹言》)。

曹植后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杂诗》则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壮志难

酶的愤激不不之情。“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

潇湘沚。时结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杂

诗》其四)。全诗以佳人的不为时俗所重,自伤自己有才能而得不到

赏识,抱负不能施展,因而感到时光易逝的苦闷。“愿欲一轻济,惜

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等诗句,还是那样的激昂慷慨,使人感到

他早年在《白马篇》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丝毫不曾减退,只是情

绪益发悲壮了,那种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壮志,但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在诗中表露无遗。

另外,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

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

诗极相近。在这里就不作赘述。

总之,曹植的诗full反义词 歌是曹植思想的集大成者腌糖蒜的方法 ,无论是前期的激昂慷

慨、意气扬扬,还是后期的抑郁苦闷、悲愤不平,始终都贯穿其建功

立业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学而优则仕”,自古儒生,谁不

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谁又不想一展才华,扬名立万呢?当然,曹

-8-

植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由于其人生遭遇的不幸,他在建功立业积极

用世的思想中也融进了一些消极与颓废,洒脱与超然的道家思想。唐

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赞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

欢谑”。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儒道兼容的思想成就

了曹植的艺术人生,养成了慷慨不群的独立人格,也形成了“奇高”

之骨气,“华茂”之辞采。

三、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与“骨气奇高”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八斗之才”不仅仅是因为他诗作众多,

风格悲壮之故意,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成就也是备受世人推崇和赞赏

的。

1、曹植诗歌的时空综合艺术

诗歌是时空综合的艺术。“诗通过空间归纳自然本能,现实感受,

历史意识与文化结构,使之融为一体……从空间的方式把握诗,从结

构空间的能力上把握诗的丰富与深刻的程度,正是我们创作和批评的

出发点。”诗作为时空艺术,它对诗人的要求就不仅在于是情绪的强

弱、描摹的细粗或节律的齐散,而是看他能否通过自己的作品开展一

个空间,看大红袍茶 他在发扬生活内涵以后构造有机空间的能力,看他对现实、

历史、文化的感应以及形而上学的思考,并使这一个诗人的空间成为

属于他自己的辉煌殿堂。诗歌不仅是一门空间艺术,同时也有时间性

的元素。两者有机统一,才使诗歌成为一门时空综合的艺术。曹植作

为一个在尺颇高的诗人,对时空综合艺术的把握可谓纵横捭阖、任意

驰骋。

-9-

曹植诗歌对时空的把握最能体现其“骨气奇高”的艺术风格。细

读曹植的诗,我们会发现,曹植诗歌在抒发自己的志趣、抱负之前,

总会描绘一下壮阔的时空,《薤露篇》先描绘了“天地无穷极,阴阳

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的时空概念,然后才抒发“愿得

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佑才,慷慨独不群”的理想;《杂诗飞

观百余尺》也是先描写了登高远眺的空间:“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

原”,接下来才抒发“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

思丧元”的激昂壮志。像这样,诗人以空间之高“势”来酿造空间,

抒发情感的诗很多。在《鰕鲤篇》中“驾言登王岳,然后水陵丘”,

以宏伟的高空之势形象地包含了胸怀壮志,建功立业的情怀;《杂诗》

其六以“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的空间来抒发“弦急悲风发,聆

我慷慨言”的激情;《送应民》以“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的空

间形象地抒发了“中野仰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居,气结不能

言”的悲愤情绪,表现诗人急于解救人民的愿望。

胸怀壮志的人,特别是怀壮志而难酬的人,往往会感慨时间飞逝,

而壮志始终难酬。曹植也不例外,“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

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急切地希望

自己能马上建功立业。“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名都篇》),“惊

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世不可再,百年忍我遒”(《箜篌引》),“天

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送应民》)等等这些都是感叹时光飞逝,

人生短暂,应该尽快干一番事业,进而感叹岁月已流而功名难就,壮

志难酬的悲痛之情。对于时间的感叹,正好体现了曹植建功立业的核

-10-

心思想,也正好体现了“骨气奇高”这一艺术风格。

2、华美精炼的诗歌语言表现刚健遒劲之骨

诗歌到曹植手里,已逐步趋向华美,注意辞藻,对仗和警句的安

排。曹植诗歌对仗,练字和声色相结合,匠心独具,富有音乐性。例

如他的《美女篇》是学习汉乐府《陌上桑》的,然而在刻画工致和群

藻华丽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陌上桑》明显不同。再如《泰山梁

甫行》中的“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业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几句,音韵铿

锵,语言精练,风格健劲;短短几句,就把民生凋敝的情形,勾勒了

出来。又如《白马篇》中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二句,对仗

工整,一“仰”一“俯”,一“接”一“散”,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形

象地描绘了游侠儿精湛高超的武艺。

工于警句,这也是曹植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如“高台多悲风,

朝日照北林”(《杂诗》)其一),“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

斡》)等著名警句都被安排在篇首,起着笼罩全诗,把全诗的气氛、

情绪突出地概括起来的作用。这样的诗,欧洲写真艺术 第一句就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无怪沈德潜要说“陈思最工起调”了。曹植诗歌的警句也有放在篇中

或篇末的,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这些警

句都能使全诗生色,而又显得通篇完整。这也正是曹植诗歌“骨气奇

高,辞采华茂”的直接表现。

3、比喻象征和寄托手法抒激越悲愤之情

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还表现在他对比喻象征和寄托手法的运

-11-

用上。曹植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捕捉意象,托物言志,抒愤写情。

《鰕鲤篇》中的“鰕鲤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

游”几句,把那些会计学论文 热衷个人功名利禄的庸俗小人,比之为鰕鲤和燕雀,

他自比鸿鹄,有着远大的抱负,要为“远怀柔九州”的大业显一番身

手。《野田黄雀行》通篇纯用比喻,通过黄雀投罗网的比喻,抒写朋

友遇难而自己无力救援的无奈而悲愤之情。诗中的“黄雀”、“罗网”、

“少年”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诗中的情绪虽很凄婉,但并不陷于颓

丧,它还有“飞飞摩苍天”的愿望。《美女篇》中的“佳人慕高义,

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则以美女的盛年不嫁喻

志士的怀才不遇,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吁嗟篇》则以转蓬自喻。

诗中“长志本根逝,宿夜无休闲”、“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若艰”等句,

显然是针对“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事实而发。这些比喻、象征和寄

托手法的运用一即使曹植诗歌读来形象生动、富有内涵,又很好地体

现了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术风格。

4、细腻深刻的描写,真切动人的抒情流露慷慨不群之气

曹植诗歌多以饱含感情细腻笔触来描绘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

感。《赠白马王彪》写曹植和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国途中被迫分手的悲

愤情绪,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残酷性,对迫害者谴责也相

当尖锐。全诗共七章,它层次分明,从容而又紧凑地将事、理、情、

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结构完整而又富于变化。它的情与景互相渗

透,真正做到了以景入情、化景于情,情景交融,所以能深深打动读

者,成为名作。《杂诗》六首等作品则抒发了诗人渴望献身于统一国

-12-

家大事上来的心情。“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

赴国忧”,诗人甘心为国立功,而又不能实现的苦闷溢于言表,他的

慷慨不群之气也尽在其中。

以上是笔者对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艺术风格的粗

浅见解。在笔者看来,曹植作为建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写景生动,抒情曲折,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无论在思想的博大、高远方面,还是在艺术风格独到、精

巧方面都具有其“不群”之气,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五言

诗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对后世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说:“子建文章壮”(《别李义》),“文章

曹植波澜壮阔”(《追酶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参考文献:

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版)

③《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

④《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刘波、卢达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

版).

⑤《三国志、陈王传》(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⑥《曹植集校注》(赵幼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20:0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68399144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骨肉相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骨肉相残.pdf

上一篇:特别的人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骨肉相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