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
今天讲的四上《平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
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
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
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在上课排名函数 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
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
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
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
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
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
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
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
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
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
慢得当。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2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
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
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
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
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
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
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
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
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
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
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
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
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
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
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
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
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
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
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
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
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太阳出来我爬电杆 外,在平均水深110
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
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
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
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
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
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
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3
本周,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和布置下,学校老师同心协力高标准的迎接了
上半年视导听课组的检查。我也在学校安排下,向领导和老师汇报了一节数学公
开课。
通过对这节课的自我反思,我觉得,虽然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高效的课,
也是得到了老师和领导的认可,但是,细细进行分析,还是能找到很多的漏洞和
遗憾。
首先,在进行本节平均数的处理中,我觉得还是没有将问题更大胆的放手给
学生,将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归纳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相互
协作,相互竞争,共同解决。
其次,对本节课的课本知识的挖掘,就像教研员刘朝红老师说的那样,没有
将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加入到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还是只是谨慎的遵循
着课本原有的知识布局,按部就班的上课,谨慎有余,创新不足。
另外,对课堂的预见性不足,没有更好的在已有知识解决的前提下,提升学
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力。
综上来看,学校在鼓励进行课堂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我的确在课堂教学和教
学成绩上也取得了一些收获,但是,对教材的挖掘、创新我差的很远,把握课堂
改革的能力我差的很远。课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希望我的课改能少走点弯路,
别耽误了我的学生。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4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
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
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
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
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
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
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
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
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
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
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
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
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
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
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
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
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
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
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
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
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
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
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
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
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
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
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
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
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
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中国银行全称 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
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运动健身励志句子 方式,有流于
过场的麦秆菊 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
断探究和实践!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
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
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
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
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
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
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
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
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在第二
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
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不足之处:
对于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学生还是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出现把两个平均数除以2的错误。
再教设计:
可以把“总数份数=平均数”改写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就能把
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单独总结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
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成绩。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6
《求复杂的平均数》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因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实现知识迁移上有较多的关注。教学
中本着立足生活数学的角度,上好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课堂为目标,设计并认
真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师生、生生讲的互动交流及互动评价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简便的算法,
优化了算法;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能够引
导学生间、小组间的针对性评价,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各类学生的不同评价。
2、活用并改用了教材。在问题情境不变的前提下,将情景图中的信息,有
小教练的红、蓝运动员的22名队员,均变为12人,但是平均数依然与课本一致
人。这样的改用给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较快了,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充分的比
较和交流。
3、有效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实到位。合作有较
严谨的要求,探究方法、计算(有分工、合作)。本节课中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
作,分别是探究红队队员的平均升高和从学生的体重、身高、年龄等项目中选一
项计算出组内同学该项目的平均数,两次活动都是比较顺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
探究算法、合作计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员参与性强,选择项目、各成员交流、
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重统计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
4、分层大班上学期工作总结 练习的设计题型丰富(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算一算),生活
化较强,学生的练习效果理想。不足之处是:
1、前面探究、尝试及交流时间充分,以至于分层练习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
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中C类学生出错较多,原因理解能力较差,需进
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以后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法
与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
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提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引导学生对
“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人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提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的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
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蝗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
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
(2)尽管在第一、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
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比较粗浅的认识层面,另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
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8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石榴吃法 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
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
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
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长粉刺的原因 +81+82)4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
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
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
中间。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9
在教学平均数的问题时,我结合学生刚刚考完的单元成绩,让学生计算了男
生和女生的总成绩,由于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的总成绩高。我说还是男
生得到的分多,考试考得好。女同学很不服气地说,不公平,男生人多。那怎么
才能公平呢,还能比出胜负呢,这时学生说计算平均分合理,从实践中学生理解
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又以比比哪个小组成绩好的理由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
均分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认真计算着自己小组的平均分,唯恐算错,影
响成绩。平均分高的小组,其他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成绩进行验证,通过计算平
均分,学生无意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在比较平均分,分析平均分与个个
数据的关系,来鼓励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努力学习,不给小组拖后腿。通过这样
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
中要多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0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
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
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
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
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
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
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
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
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
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
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1
《平均数》这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
________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数的基础知识,
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
算。我出示课件学生们收集旧塑料瓶的图画和统计表,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发现的
一些信息项羽简介 (对应图画),孩子们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我来到学生
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
吗?学生们在一片哄笑声中说出不行,那有更好的方法吗?迫使学生打破以形成
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还能用计算的方法。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此
步可采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获得答案,因为对于个别同学而言还是有
一定困难,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总个数,再平均分,这种方法称为先合
后分,最后叮嘱学生列综合算式时必须加上括号并写答语)。在同学们掌握了求
平均数的方法以后,随之我又引导学生平均数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在引导,在一组
数据中发现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以及平均数的意义。最后我引导学生说
出日常生活中的平均数,我出示了铁道部限高的图片以及干旱地区平均每人每天
用水的图片与我们正常用水图片的比较,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也让学生明白平
均数在国家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考虑不
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
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学生在生成知识的
同时,生成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2
在广西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听了十一位广西各地优秀青年
教师的展示课,领略了特级教师潘小明、张齐华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我感触最深
的是专家对教材钻研之深——不愧是专家!真会钻!
张齐华老师上的《平均数》一课,居然查到《辞海》去了,不仅钻研出平均
数的意义、取值范围、求平均数的方法、连平均数的三大特征:敏感性、齐次性、
均差和为0都钻出来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上《平均数》上出这三大特征的。那
么深奥的算理,却被张老师举的生活中的小例子轻描淡写的就让学生心领神会,
真是一节有内涵、有深度、深入浅出的一品好课!
让我来回顾一下张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的
特征的:
1、四(2)班2人投球数分别为5个、3个,用几表示两人的整体水平合适?
生:“4”,师:“这个4怎么来的?”
2、四(3)班投球数为7、5、6。用几表示他们的整体水平?这个6怎么来
的?
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两种方法都是为了使三个人的投球数变得同样多,
这个同样多的数叫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3、进一步挖掘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6代表谁的真实水平?
不代表某个人的真实水平,代表的是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小组中有的高于
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均水平。
4、研究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四(4)班投球数为4、2、6、8、4。不计算猜
猜平均数是几?
有学生猜:1、2,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可能!”师:“为什么?”生:“每
个人投的数都高于1,平均数不可能是1,只有一个人成绩是2,其他人都高于2,
平均数也不可能是2。”师:“那平均数有可能是8吗?为什么?”生:“不可
能!只有一个人投中8个,其他人都少于8。”从而掌握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大
于最小的,小于最大的。
5、让学生求平均数,在统计图上画线表示平均成绩,从而只顾看出一组数
据中,有的高于平均成绩,有的低于平均成绩,高的和低的一样多。这是平均数
的一个特征。
6、另一组套圈成绩分别为5、7、6、2,平均成绩是5,如果第一个数增加
4,平均数还是5吗?会比5怎样?一组数据中只改变其中一个,平均数就会发
生变化,难怪有位数学家说平均数特别敏感,这也是平均数的特征。
7、为什么第一个数增加了4,平均数才增加1?若每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
增加几?若每个数都减1哪?每个数都乘2呢?平均数可能是几?(这是平均数
最深奥的齐次性特征。)
8、通过生活实例设计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代表每
一个的真实水平,只代表一组的整体水平,其中有的高于平均水平,有的低于平
均水平。
张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构知识体系。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师!
可是深挖教材容易,挖到什么程度合适?这个度却不好把握。讲得太深又怕超纲,
加深学生学习难度。最难做到的是如何“浅出”?如何把一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特
征、抽象的概念、规律、性质等联系到学生生活实际中,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来教学。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3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
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
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物流英语 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
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
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
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
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
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
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
“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
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
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
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
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
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
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
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
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
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
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
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
均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4
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课时《加权平均数》这个内容的
教学时,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过算
术平均数的有关知识,并且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并不是很难,所以我借鉴了洋
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
计:
一、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运算公式中分子与分母的含义;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三、用小黑板展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内容;
四、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36~139的内容,并思考小黑板展示的问题,教师
巡堂,不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点拨;
五、学生做练习;
六、公布答案;
七、选择学生做错较多题目进行点评;
八、学生自行小结;
九、课后作业。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成功之处: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主动参与面
广,学习兴趣浓,练习的达成度高,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也得到了一次锻炼的
机会,很多学生从自学中找到了自信,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过度依赖老师
转到了先自学再提问,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
以后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用。不足之处:这一节课由于学生自学所用的时间较多,
练习量较大,运算量大,学生运算速度较慢,所以原来计划安排几个学生板演一
些练习这一环节无法进行。再上设计: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精选练习,减少运算
量。从中得到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运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既解放了教师自己,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
机会,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023平均数教学反思15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必须确立在学生欲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
实际的、风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
首要体现。学生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
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思
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
性和有效性。
现结合本课授课情况,反思优点和不足如下:
1.导入环节,采用速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2.在这节课的呈现方式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运用多媒
体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
动态化,能直观主动展示物体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
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例1时,首
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手、
动口、动脑,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以此提高
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
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
知识的内容。
3.运用多媒体课后巩固,增加练习训练密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些有坡
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性练习,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些大容量带有
娱乐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
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
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本节课我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
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4.板书设计,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并有利于对整堂课内容的梳理和回顾。
整堂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
气氛中积极探索,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
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
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起老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去接受新知
识。
不足之处:
从内容自身特点来看,离开教师讲解,仅凭多媒体提供交互式学习方式以及
声音、动画等新鲜刺激的东西是远不能把学生全身吸引到学习中去的。过多过滥
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
改进方法:
1.不能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教师
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突出重点,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合理运用在日常的
教学活动中,使每一节课都越上越精彩。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9:4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67035144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均数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均数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