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经菜根谭读后感
菜根谭读后感(一):
读《菜根谭》颇有感触:“__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
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__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
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但是是将自我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
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达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
没有什么个性的地方,只但是是将自我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__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__,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__之无穷。”
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
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
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
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
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
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
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
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
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
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扮演着不一样的主角,自然
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主角之分,同时也会存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别。一个
人能够扮演多种主角,但却无法具备多个灵魂,否则“灵”与“肉”的搏斗时刻
在进行,人活得岂不是太累了,如此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就无法统一,心灵的安宁
更成为无稽之谈。
时下朋友见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这种累并非单纯的工作强度之大,
而是作为社会人务必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体心理的疲惫,是不堪心灵的
重负,对此身在职场的人们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调
节。倘若我们能够做到“__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卸下过多的心理重
负,拥有宽爱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
文,那么我们将会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抛弃功名之累,饱览春花秋月,细品夏
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地终其一生。
如同《菜根谭》的得名: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破。但愿我们能“超越口耳
之嗜欲,得见人生之真趣”,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会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菜根谭读后感(二):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他的名作是《菜根谭》,和王永
彬的《围炉夜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人评为处事三大奇书。但是,就文
学的艺术而论,其余两部书赶不上《菜根谭》:《围炉夜话》过于拘谨,语言缺
乏灵动性,好像一滩浓泥流不开;《小窗幽记》部分语句大胆的因袭了《菜根谭》,
那没有添砖加瓦加以掩饰的行为好像是为了表示自我的勇敢。所以这两部书如同
同胎兄弟,部分观点是一以贯通的。
据洪应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可明白,他早年热衷于仕途,但是和大多
数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样,到了晚年都隐归了山林。他和袁黄、冯梦桢等人是好
朋友,难免有些相互的影响。但是多数人不明白《仙佛奇踪》是洪应明的书,只
明白一本《菜根谭》,这就应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为自我某一部作品的过分出
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干脆滞销,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让我们以为这
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独秀,无法促使百花齐放。
《菜根谭》原书共有三人作序,都是当时名士,足见此书炙热一时。其实这
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册子,说到底是一本《使用说明》,与袁了凡《了凡
四训》情致相当,都是说教口气。全书综合了儒、释、道三者思想,所以领悟起
来显得缓慢,有时不知所云。好在书中语言峭拔,意境阔大,颇能引起读者兴趣。
书中节目分为“修身”、“应酬”、“评议”和“闲适”四大部分,阅毕后生出
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账一样一一记下,给读过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给未读或
在读的人一点铺垫。
第一是“无为”。这本是老庄的产物,洪应明取其神进行说明,将其变成体
系化,让自我的观点不仅仅有据可依,又显得正统。他说“躯壳的我要看得破,
则万物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据”,又说“____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
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清心寡欲得让人险些丧失
味觉。他不像老子直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不像庄子愤愤劝道“不夭斤
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说“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总归在“无能”二字上。所以洪应明话说得很漂亮,
让自我成为《菜根谭》处事规则的生动标榜。
第二是“无欲”。洪应明抄袭了释氏的玄妙,却发展了他们的空灵,传播了
佛家的禅宗。例如“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
而水亦不留痕”、“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胸中涤去数斗尘,语
言方觉有味”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第三是“清闲”。这是最绝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闲适”章节里,表现出了
古代隐士的雅致。比如“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清映
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船尘情世态;寂幼儿呕吐 寞衡茅观燕
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比较有名的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
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
这本书里的另一个可观之处在语言上,洪应明用了细碎精致的笔法去表现一
种雄健放浪的情怀,但是落在条条细则上方,却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温
柔可爱,比如“鸢飞鱼跃”、“波恬浪静”、“沤生大海”、“影灭长空”、“碗
茗炉烟”等等。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在其他类似书籍里它要算较出色的一家,对我们人生
以及人生以外的认识会给出一些适宜的指引,不至于过早的迷了路。
菜根谭读后感(三):
《菜根谭》一书,朋友对此书极为推崇,将其誉为修身之书、智慧之书,我
也曾想在闲暇之余仔细阅读一番,无奈世俗繁忙,一向抽不出时光阅读品鉴。
近日,女儿的学校给孩子们发了这本书,并让每个学生都要熟记里面的资料。
八岁的女儿根本无法理解每一段语录背后的含义,向我求救,让我给她读和讲,
于是借此机会我第一次翻开了这本《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
出世的语录世集。之所以以“菜根为名”,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这
则源于宋代学者的一句古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作者借此书表
现了甘于清贫的淡然态度和平凡超脱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在生活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奔波忙碌的同时,根本无暇停下来省
视内心。就像我,每日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失败、挫折,遇到
各种困惑和心结,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阴影和伤痕。在教女儿学习阅读的同时,《菜
根谭》中的每一段语录都让我感触颇深,仿佛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每日读上几
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阅读中,我打开心门,让这些警世、
醒世的语录包围浸润着我的内心,改变着我的心态,改变着我的生活,改变着我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贫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贫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
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这段语录
对当今社会追逐富贵,互相攀比的思想有着十分强的教育好处。过去,我也一向
迷失在物质的欲望中,不断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结果自我的心永不满足,
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总是奢望一些潜力外的东西,日子过得浮躁而虚华。此刻,
我明白了,物质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虽然我没有奢华的物质条件,然而我有幸
福美满的家庭,我有稳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虽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就应是
快乐的,是富足的。知足常乐,这是人追求快乐的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处世的哲
学。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
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人生总是不断上演着失意和得意。这段语录告
诉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对于刚从销售转到综合办的我来说,此
语可作为职场格言。应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挑战,只有加倍努力,将工作做得
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努力,坚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
前持续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教会了我怎样应对生活,应对工惠州外贸学校
作,应对人生。
一本《菜根谭》,一部警世书,期望你也能偷得一点闲暇,找到它,翻开它,
品读它,让心随着文字飞翔,让人生随着阅读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谭读后感(四):
《菜根谭》是本哲学著作,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最后一部严格好处上的本
土哲学著作。‘菜根’书名的形而上在‘cign’两音,春秋笔法直至明万历还
能被保留,如果本书确实为明朝万历人洪应明所著作,看来明朝还是有才俊的。
自明朝万历,即公元1620年后至当代,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哲学著作中,再也没
有发现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当代人究‘菜根’之意说,“菜根坚硬多筋,只有经过反复咀嚼,才能体会
其“真味”。而且‘菜根’一词本身,就有贫困生活之意。本书强调:耐得贫苦
生活,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其言谬矣。如果耐得住清贫,如果这样,我看
就用‘草根’作书名更适宜。
明朝万历人洪应明作《菜根谈》,受了宋朝汪信民莫大的教益。宋朝人的文
治武功虽然不怎样的,但宋朝人能够说是最有灵性的中国人了。春秋笔法的娴熟
运用,几乎呈现出蔓延之势,造就了中华礼貌璀璨的明珠——宋词;另有朱熹的
理学,被明清两朝当做镇国之宝。可惜朱熹的水平,差就差在把春秋笔法做实了,
做的无法变化了,我认为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来评价朱程理学颇为恰当。
我看朱元璋的小聪明很多,一个出生叫化子的人,在制定开科取士的八股文法时,
谈得头头是道;可惜的是,朱元璋追求的,却是错误的东西,因为朱元璋想用严
刑峻法灭了人的‘愿望、怨气’,大兴文字狱。春秋笔法渡过了元朝异族统治的
寒冬,本能够引来春天,最后还是葬送在朱元璋的文字狱手中。
宋朝汪信民,名革,字信名,只活了四十岁。宋朝周彦约说:“汪先生,名
革,字信民,临川人(先生本越国公之后,自歙迁临川),性孝友,家贫而好学。
三举于乡,绍圣四年试礼部第一甲科。常以为科举坏平生志气。分教长沙,帅张
公芸叟待以异礼,从而受学。丁外艰,同寮醵金为赙,辞不受。令家人毋持官下
一物,行见其妻所置锡水壶,愀然日:以是污我。投之江中。……蔡氏当国,欲
得知名士附己,以周王宫教召不就,曰:吾异时不欲附名奸臣传。复为楚州教官。
卒年四十。……其学欲明善恶,别是非。”再次,他思想多禅宗境地,正是此书
最大的特色,如《宋元学案》作萦阳学案表中云:“(汪革)先生笃实刚直,惜不
免坠于禅学,则侍讲之所夹杂也。故其诗云:‘富贵空中花,__木上(?);要知
真实地,惟有华严境。’不得入圣人之室矣。”我认为,《宋元学案》对汪革的
评价一语中的:“笃实刚直,惜不免坠于禅学,不得入圣人之室。”《菜根谭》
为什么不得入圣人之室,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会详细论述。
《菜根谭修身篇》的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
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
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
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
持,非心自息。”再往后,才谈到“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轻
富贵”只是__一个涉及的极不重要的一个分枝,全文几乎再没有提起,我不明白
当代人为什么谈学问总要与富贵挂钩?人活着真的只是吃饭吗?
《菜根谭评议篇》的结尾部分说: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处牖其衷;
祸淫不在幽渺,即在动静语默间夺其魄。可见人之精爽常通于天,于之威命即寓
于人,天人岂相远哉!”结尾以“天人岂相远哉”结尾,全篇再次以韵母‘ai’
音结尾,虚词‘哉’训诂为‘载、裁、采’三字后,归集到这三个字器。
‘采’这个字,文人最向往,那个文人不期望自我有文采?孔子评价其学生
‘斐然成章,不知所裁’,孔门十哲,子夏的文学是很不错的了,在孔子看来,
子夏却少了文采。这就关系到我们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的重新认识了。没有子夏
读《诗经》的读后感《毛诗序》,后人几乎无法由跨越秦帝国而探春秋笔法奥妙,
子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经关雎》说: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荇菜’中的‘荇菜’,能够做为《菜根谭》中‘菜’字的根本________。
‘荇菜’是什么‘菜’?孔子用‘荇菜’镶嵌《关雎》,除孔子外,还有谁懂得
什么是‘荇菜’的哲学好处?子贡不懂,所以有‘子罕言性与命’的感叹,子路
不懂,所以子路得到了孔子‘由也登堂,然不入室’的评价?谁懂‘荇菜’,战
国时期孟子懂、子思懂、子夏懂、荀子懂。当今世界,还有谁懂?《尚书皋陶
谟》云:“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这段文字的
重点,就在‘采采’,‘采采’两字的重要性,就在‘十五有志于学’,‘十五’
在哲学好处上,决不仅仅指十五岁年龄,尚书在这段话下方做了解释,有‘十五’
个形而上之道,孔子敏而求之,作诗《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
怀人,寘彼周行。”在本诗歌中,我们再次看到了‘采采、周行’中的两个字器
‘采、行’反映出来的两个‘xngci’。《卷耳》是《诗经周南》里面至关
重要的一首诗歌,《关雎》谈‘乐道’,《葛覃》谈‘亲本’,《卷耳》谈‘礼
仁’。我们‘菜、采’之‘ci’道,就来到儒家最神圣的学问‘乐道’、‘亲
本’、‘礼仁’上方,这就是《菜根谈》中‘菜根’两字的根本,故《菜根谈修
身篇》总领之文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
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
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
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
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再往后,才谈到“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
心”。
我们仔细究察《菜根谭》全篇,谈到最后,由儒家的用心入世转入了道家的
消极避世,作者本意要柔和儒、道、佛三家来自成《菜根谈》一家之言,可惜才
力不逮,成了四不象,搞了个‘不得入圣人之室’,可谓‘不儒、不道、不佛、
不才。’世人本此学问,反反复复犹如小人。我是不主张把《菜根谈》当成中华
圣典来读的,因为它不配称之为圣典。但是,透过本书可探源春秋笔法,从这点
上说,为我们带给了作文、思考问题的一个崭新的方法。
我读《菜根谭》,最大的收获在:不能启发智慧的__,不能指导实践的__、
不能带给哲学思辨的__,没有文采,没有任何好处,仅仅叫习作。看当代作家的
__,基本上都只能称之为习作,无病呻吟罢了。故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为
‘垃圾文学’,此言恰当得很。时光和实践会证明,近六百年,中国没有任何文
学新成就。子曰:“巨商蓄鹦鹉 后生可畏”,孔子怕的是后生不知耻、不后勇,关起门来成
‘癔统’。(癔,一种精神病,患者平时喜怒无常,感觉过敏。此病多由心理上
剧烈的矛盾和巨大的压力引起。亦称“歇斯底里”。)
菜根谭读后感(五):
初识《菜根谭》,是在手机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电子书。这本书就
是对《菜根谭》的解读,当时读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其中有关修身、处世、待人
等方方面面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放寒假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
的图书室里发现了这本《菜根谭大全集》,我如获至宝。假期里,每个晚上,夜
深人静的时候,在柔和的台灯下,轻轻捧起这份沉淀的古老智慧,静静地读着《菜
根谭》,让自我的心灵理解着洗涤,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
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身、人生、处世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后世读者享
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处坐,低处行”,将“德”
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开篇便提到“洁身自好,栖守道德——栖守道德者,
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
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
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思考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
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这是何
等的洁身自好啊!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人因为难以抵御物欲的诱惑,从
而是自我踏上人生的不归路,留下终生遗憾。一只只被揪出的“大老虎”还是“小
苍蝇”,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洁身自好,栖守道德”,你才会活的坦坦荡
荡!
而在“天机最神,智巧无益”一则中,则警示人们如何追逐自我的成功与梦
想。“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
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个坚守志节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求
取福分,但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我的心愿;阴险的人虽然刻意去
躲避灾祸的惩罚,但是上天却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丧失元气。由
此可见,上天运用魔力的手段十分神奇莫测,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么用呢?
当一个人把自我的修养、道德以及潜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
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
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正如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
急功近利,不可为了到达那个目标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当你对于名誉、
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潜力多几分“着意”,踏踏实实做
好自我该做的牛腩柿子 事时,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
菜根谭读后感(六):
最近一向在看《菜根潭》,一向就从图书馆借来相关系列的书来看!它是明
朝末年隐士洪应明所著。菜根潭三个字说明了“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讲述了
作者对人生的的领悟,是一种以人生经验的沉淀和累积,有超脱、有感慨、有体
会,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义理的一本书。
它包含很多的哲理,让你读过后会豁然开朗。无论你身陷人际困局还是职场
是非中,它都会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开启烦恼之门。不仅仅如此,它还能让你开阔
思想、修养身心、让你成为一个懂事理、懂大义的人,我说的决不夸张哦。那就
听我细细道来。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隐珠藏,不可使人
易知。
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象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
“明人不做暗事”。对于才能来说呢,就不急于展示自我的才华,以免遭人嫉妒。
在坦露自我的同时,我们是要带面具的,带不一样的面具去应对形形色色的人,
当然我们带面具的目的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展现才华的时候不要不推荐函模板 分时
光,不分场合。这样不仅仅仅不能让你瞩目,还可能遭到嫉恨的眼光。因而要低
调些,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
做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
便臻圣境。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
流,做学问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能够到达至高无上的境界
了。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便专心致力与一项事业,只要能摆脱俗情物欲。
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如果追求华服美食,这些贪图物质享受的做法还在继
续,那我们就是真的活着没什么好处了。真的没有必要去屈膝奉承,一切随遇而
安。
晴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身履薄处出。
想晴天白日般的光明磊落的节操,是从贫困艰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而扭
转大局的雄才伟略是从谨慎的行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我明白了“不经一番寒彻
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并且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来行事。
当然了,我还有很多的心得,就不一一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了,我推荐大家都
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菜根谭读后感(七):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冲刷、洗礼中
留下一颗颗瑰丽无比的明珠。《菜根谭》就是其中瘦金体书法作品 一颗璀璨的明珠!《菜根谭》
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能够用鼻来品味,
果香能够用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
我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书。喜欢读《菜根谭》,他认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
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
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
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
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
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
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我在不知不觉中
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岗位
“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
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
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
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我充电、加油!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
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只是生活的调剂,却不能成为生活
的主旋律。能让我们百吃不厌的是粗茶淡饭,酸甜苦辣只是调味品,能让我们活
得充实、活得踏实的关键要有一种好的心态和健康的道德观念。读了“天地不可
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体会到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皱眉,
它就对你皱眉;你微笑,它就对你微笑。幸福不是一种现实,而是一种感觉。在
工作中、生活中经常持续喜悦的情绪,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读了“心不可不虚,
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能够不谦虚,
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能够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
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一样人的意见,并改变自我,要持续“为
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我的言行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告戒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
让自我的子女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子孙自然也学得
心地善良。如此类推,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具有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精益求精
的精神、崇高的师爱和良好的言行举止,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我们就应常常反思自我:我的教育到底给予了学生多少的快乐、自信、幸福的享
受和成功的体验?
读了“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
有迷,终十分明之灯。”让我懂得做事不要任凭自我意气用事,也不要带着太多
的情感去领悟道理,这样才会少走弯路。想想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作为教师,我
们育人的工作是细水长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
因为感性的热情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的,但片刻就会烧尽;理智却
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
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师,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职责心外,关
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期望自我是那耐人寻味的深
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
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
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
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
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
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
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
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我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
学不能为自我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
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
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
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
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菜根谭读后感(八):
从懵懂幼年到此刻书生意气的这天,关于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听得最多
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每听之,自豪
之情油然而生,且百听不厌!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励自我努力的去接触中华之
伟大的传统文化。有一天,当我从图书馆将《菜根谭》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
第一篇后,我彻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
深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的走出朦胧,有了较为确切的轮廓,然而就算我穷尽眼力,
仍旧不能看到她的边际,在世间的所有事物中难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与之相媲
美。“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护理员是干什么的 ;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
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语言精炼隽永,对于道德的坚守与
否的后果,一语道破。读罢,我便陷入了沉思——对于人生的道理进行阐述的书
籍,名人等数不胜数,但能够像此句话一样将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
此后,便无可救药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
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
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心的咀嚼着“菜根”,细细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本书中后,慢慢的从苦涩的菜根中品出了淡
淡的甘甜,如同从雪山上渗透下来的清泉在口中轻轻的滑过,丝丝的清甜的同时
又带来一种清凉至及的感觉,让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书香…
处世之味
很多人都说:“90后的年轻人总是装成熟。”我是一个90后的学生,对于
这句话的体会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学甚至在父母,老师的面前总有一种要表现的
很有潜力处理事情的样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装成熟”吧。很多次的经历后,
我也就渐渐的明白,其实自我一向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用心的表
现成熟的同时,却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了自我的无知,自我的“涉世浅”的特点。
“与其练达,不若普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着实让我对以前的种种想法,表
现感到无比的羞愧,对于朋友,亲人的宽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见识广,老成
练达在处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确很有用处,但是也常常令人圆于世故,掩没了率真
的天性,会让自我获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别人的信任。这其中所渗透的处世智慧
因该是一种糊涂处世的智慧。“糊涂处世”并非真的糊涂,而是懂得谦虚,圆融,
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我,持续沉默和敢于自我批评。
常言道,人生不顺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还在人群中活动,就不可避免的涉
入人情,不可避免的与各种各样的烦心之事搅和在一齐。毕竟“人情反复,世路
崎岖”,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处,须知让三
分之功”。这是一种谦让圆润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变幻莫测,给人留点余地,
做事留点分寸,也是给自我留一条退路。也就是说,对待别人的过错,不需要过
于较真。由此能够看出,此种处世之法仍旧融纳了“糊涂处世”的智慧。对人糊
涂,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我。
在禅学里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狱门;万法由心生,万事由心灭。”人生
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全由自我来选取,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别,善恶立制。
由于之前曾对于“糊涂处世”方面的有关书籍有过较长时光品读,读罢《菜
根谭》后,对于其中所阐发的处世之学让我对于糊涂处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老子以前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喜?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则与人。有德司契,天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即使能
够化解掉人与人间之间的恩怨,也必有余怨,两人之间也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所
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给别
人怨恨的机会,能放开手则放手,糊糊涂涂,大家皆大欢喜。
修身之味
修身,无疑就是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
行的高洁,待人的真诚,处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审查评判潜力。古人有云“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高尚之士,犹如极地未被踏足的角落,处处都是
毫无瑕疵的亮,洁。但是,时光的转轴早已将一切改变,先祖们能够“遗世独立”,
能够“采菊东篱下”,但是,我们不能!我们务必融入到这个社会才会有生存下
去的潜力。“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垢纳污之量,不可
持好洁独行之操。”交往早已成为社会中人们工作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拥
有高尚纯洁的情操固好,但是,过分的清高会使自我独立,那会是一个可怕的后
果。在现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灵活,智慧的修身。
谈及智慧,“糊涂生活”乃是一种极好的在纷杂社会上修身养性的方法。《菜
根谭》中谈及“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宽平,天下
自无险侧之人情。”“看的圆满”,“放的宽平”则是一种“正心”之道。人们
的物质礼貌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会热心的去追求物质的享受,
而淡忘了古圣贤一向教诲的修身之道。由此导致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对
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态度都有了严重的扭曲的变化。这种社会在一个道德素养
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个缺陷的,混沌的世界。但要活得自在,则,就要“正心”。
首先要自心看得圆满,自心放的宽平,也即是所谓的“活得糊涂一点”。
在利欲熏心的社会中要想在心中独留一份清新,糊涂中则务必有一颗耐得住
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宁静,甘受一份寂寞,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境
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觉的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中讲:“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然而,
此时正是各种“污物”对你进行考验的.时候。很喜欢《菜根谭》中的一句话,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
用者尤高。”毕竟在社会上真正的找到一块清净之地实属不易。近而不染则为至
高处世之道。因此,务必要持续心底那一份纯洁,宁静如一,安之若素,务必要
持续对待诱惑的一种本心,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耐得住
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对待喧嚣的尘世。耐得住寂寞,糊涂待世,道德修为自然
不俗,人格的魅力也会展现无遗!
在读书中静静的思考过程也即是生活的过程,若要真正的读懂一部书,务必
要持续一颗融有真实,真诚,真情的心,并能够为你所控,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释
放出来,让周围的人们感受的到你的真实,真诚与真情。读书也就是品味人生真
谛的过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书,让人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菜根谭》中每条的
字数都不多,但却融入了人生的最为真切的感悟。当这些集古贤人智慧于一体的
文字从舌尖划过时,不单单的是一种清新,心头那份无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
情趣。《菜根谭》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从而构成了一套独特
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让人有用心的对待人生之态度,又有超然于名利之外的情怀。
我“涉世浅”,对于书中的智慧,只能“浅尝”,结合自我以前对待人生的想法,
感悟最为深刻的就是“糊涂处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谭》的智慧印证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条排遣寂寞的曲径——
在夜阑人静时,放下手中的作业,沏上一杯清茗,翻开一本名著,静下心来,走
入文字的世界,用心来品味“性定菜根香”。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6:1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5433131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菜根谭全文及讲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菜根谭全文及讲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