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指什么

更新时间:2023-03-16 13:22:12 阅读: 评论:0

兴隆台之窗-合肥公积金查询

五经指什么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防溺水作文)

四书五经经典100句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

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

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四书五经》

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大学》

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

自然也安舒了。

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

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

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

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

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

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故君子社会保障体系 必慎其独也。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

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

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

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

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

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

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9、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

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

所不用其极。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

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

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

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

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

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

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

做到真诚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

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

能中途中止。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

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

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

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

喜欢独断专行。

《论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了。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

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

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4、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

物的正确态度。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

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

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

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

规矩准则的。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1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

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

刷的。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

感到耻辱。

14、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

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

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

改变。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0、情商低怎么办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

畏惧。

21、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

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准备

好。

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

到疲倦。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

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

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

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

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

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

样。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

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

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

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

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

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

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

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

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

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

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

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

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

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

攻打它。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

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

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

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

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

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

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

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

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尚书》

1、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2、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译文: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译文:副厅级待遇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

轻用。

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5、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7、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礼记》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

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

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

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

可以称之为君子。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

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

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

使唤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

道理。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善于教学的人,

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见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载

3、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

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

兰花那样幽香。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

以长久。

6、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

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8、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译文:处在尊春天风景画 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地下的位置上也不要忧

虑。

10、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译文: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看准时

机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1、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

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译文:对于“非常人”来说,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

符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在天意之前行事,天意不逆反他;

在天意之后行事,就顺应天理。

《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

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其中以《左传》最为流行。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

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

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

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

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

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

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

是除得干净彻底。

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

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

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

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

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

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

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

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

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

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

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

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

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

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

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

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

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

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

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

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

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

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

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

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

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

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

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

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同样错。)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

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

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韩国釜山 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

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

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

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

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

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

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

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

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

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

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

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

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

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

懂得事理。)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

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

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

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多愁善感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住校申请书 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

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

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

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

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

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

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

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

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

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

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

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

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

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

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

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

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

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

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

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

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

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

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

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

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

久;往小去螨虫的方法 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

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超级月亮 ,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

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

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3:2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44132144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经指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经指什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五经指什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