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
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
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
概括。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
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
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
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
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
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一说以以下标准划分三种手法,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
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
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
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
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
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
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m开头英文名 ,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
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
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
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
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
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凉薯的做法 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
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
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
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
焉。”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
《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
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
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
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
《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
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
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
我以”、“不我与入党时间流程 ”、“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
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
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
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
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
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
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
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诗经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
中国诗歌的优良传高效记忆 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
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
对时政世风、战争徭负责英文 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
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
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
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
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洋葱网络 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在
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
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还以
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
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
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
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
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
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
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
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在《诗经》之前,诗歌
虽说已诞生,但尚无自己固定的体式,且还流于口头形式,一般以二
言为主;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
经》时代。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
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
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
七最喜爱的英文 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
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
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
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
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
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带立字的成语 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
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
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
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
科全书。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2:5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42665144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经六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经六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