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效应

更新时间:2023-03-16 07:17:01 阅读: 评论:0

古代人的名字-青春花

宿舍效应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货物运输协议)

大学生从众现象

摘要

本文对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产生的缘由及表现形式做了一个总结,针对生活中的

从众行为做了一些简要分析,主要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进行了总结。大学生做为国家

的新生力量,理当多受到关注,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对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

于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认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

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以多种形式开展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活动,从而增强

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

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

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

为。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

会更加显著。(也称为“同调行为”)

管理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受个体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多方面

因素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

内心却拒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四种情况。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

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

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对某个在群体中的人来说,当这个人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基本一致时,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就感

觉不到群体的压力;当这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意见不—致时就感到孤立,感到压力,这是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感受到的从众心理现象。但是,也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愿随便从众。一般说来,个

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表现从众行为,主要受个体所处的情境、问题的性质和个体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情境因素。根据群体动力学公式,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受到情景即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

是群体的性质:群体的声望越高,成员对它的认同感越强,越能满足个体愿望,个体越易从众。如某

些向南京路上好八连这样有着光荣传统和崇高荣誉的群体中的个人就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二是群体

的组成:如群体内多数成员的地位或能力等高于自己,则个人容易放弃己见,顺从群体。三是群体的

气氛:如群体不能容忍不同意见者或公开威胁打击反对意见者,并对从众者给予奖励,则会强化个体

的从众行为。四是群体的规模:实验表明,在一定的人数限度内,个体从众性的强弱随着一致性人数

的增长而增长。群体一致性的人数较多,产生的从众性也较强。在由10人组成的群体中有6个人表

示愿意做某件事,产生的从众现象同在这一群体中其他9人都表示愿意做某件事产生的从众现象,后

一种情况最容易出现。五是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由此产生的群体一致性越高,群体对

个体的压力也最大,个体越易从众。

第二,问题的性质。某一问题的性质复杂不清,没有明确的标准,个体难以把握己见,则易受多

数人的影响;反之,问题如较简单,有明确的标准,个体易把握,则不易从众。有的心理学家还提出,

对非原则性问题,个体易出现从众倾向,而对原则性问题,个体则会坚持自己的见解。对不涉及个人

利益的问题,个体易表现从众倾向,而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则不易从众。

第三,个体特性。根据群体动力学公式,群体中的个体行为除受到情景即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

个体特征的影响。许多基本的个性因素与从众行为有关,如个人的智力、能力、情绪、自信心、自尊

程度、年龄、性别不同,出现从众行为的机会也不同。那些智力能力较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

依赖性强,以及重视权威、墨守成规的人,较易出现从众行为。

生活中有很多从众行为的例子,比如:小A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

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好东西的机会。好不容易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

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

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人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

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里并没有石油,有的只是受苦的人。

那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有哪些呢?

学习从众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

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

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

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入党从众

按照常理,入党应该是大学生追求思想进步和政治走向成熟的自觉表现。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

通常一个班级中95%的学生会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入党愿望。对于学生入党动机姑且不说,

在如此高的数字背后,有相当多的学生却是一种盲目从众。或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从众于老乡,看

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行动好像不入流似的;看到别人参加党校学习,自己不上党校好像没

面子,而真正把入党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人生追求的只是少数。

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吃的高档、穿戴时髦、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有些大学生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

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大学生纷纷搭上宿舍、

班级、朋友、老乡的班车,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地花。有当局者一语道破天机:无

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喽。导致的原因有三:一是自主消费经验缺乏。二是消费自

控能力不强。三是攀比消费心理滋生。

恋爱从众

众目睽睽之下,情男靓女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

生幽默地对笔者说。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

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

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近几年,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

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

被讥笑为“傻瓜”,“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呢”?一作弊被抓的男生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

择业从众

就业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占居者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不考上研死不休”

的想法,一心考研。当毕业的双选会来临时,看到周围的忙于找工作,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签

了约,原本一心考研的心,乱了分寸,打破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影响了考研;有的同学择业不

从自己的兴趣和本身的特长出发,而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考研与

就业抉择中,盲目从众,对个人发展不负责任。

班级效应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

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

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

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鞭策

力。

宿舍效应

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新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新生涉世不深、情况不熟,易简单模仿和

随从于他人的行为。他们有的把“信得过“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楷模”,有的干脆“跟着

„二老'走,永远不回头”,盲目从众。学习上表现为“老生(乡)怎干就怎干”,在遵守校规校纪方

面表现为“向老生(乡)看齐”,如此,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结局。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同兴趣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

的形式。“趣缘圈”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往往对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

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

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

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

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给与关注。对大学

生从众行为,我们既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只

有从大学生从众行为的一般现象研究开始,充分认识这种从众行为的特点、作用和动因,才能

探索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引导》,许鸣董丁戈张敏

2.《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分析》,曾柏树甘超

3.《浅析当代大学新生从众消费心理及行为调适》,苗君

4.《从众心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5.《大学生从众心理探析》,王宝金赵静华

6.《大学生择业从众行为的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张建军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7:1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22221143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宿舍效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宿舍效应.pdf

上一篇:少儿剪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宿舍效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