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
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
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
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
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
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
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
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
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
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
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
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
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
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
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
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
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
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
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
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
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
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
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
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
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
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
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
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
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
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
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
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
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
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
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
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
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
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
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作者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
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
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从而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一步用
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阅读本书后,书中有许多观点让我受益。
1、平时为什么会出现时间恐慌?因为我们既勤奋、又懒惰。
2、无论你面临多少纠缠不清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
件。
3、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
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听某些人的话,
或者,反过来,依赖于某些人听他的话。
上面三句话最让我受益的是关于倾听,就如《最初与最终的
自由》引言里一段话:倾听是有艺术的。要真能倾听,必须舍弃
或放下所有的偏见、预设和日常活动。当你的心处于接纳的状态,
就能轻松了解事物;当你真心关注事物时,你就是在倾听。但不
幸的是,大多数人听东西时都心怀抗拒。我们被偏见遮蔽了,不
管是宗教、灵性上的偏见,还是心理学、科学上的偏见;我们也
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欲望和恐惧所遮蔽。我们听东西时,就
带着这些屏障。因此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己的噪声、自己的声
音,而不是别人所讲的。
细细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你总会找到许多自己
意想不到的惊喜。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
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
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
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
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122页)书中很
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习,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
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
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
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
‘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
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
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
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
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
“。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
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
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
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
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
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
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
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
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
的选择。
在学习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
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
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
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
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习本领,在中小学
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
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
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
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
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
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
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__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
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
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
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
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
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
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
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__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
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
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
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
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
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
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习
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
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
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
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
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
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
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
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
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
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
—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
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
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
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
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
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
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
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
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
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
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
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
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
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
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
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
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
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
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近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
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
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
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
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
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
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
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
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
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
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
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
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
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
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
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
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
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
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
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
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
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
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
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
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
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
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
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
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
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
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
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
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
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
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
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
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
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
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
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
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
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
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
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
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
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
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
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
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
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
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
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
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
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
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
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7
近日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很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在
脑海中碰撞: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绝无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
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
要想在一方面获得成就,你就得积累相对应的知识,而这些知识
需要你去砸时间或者砸钱去换。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己砸时间
就能摸索出来的,有些知识只能通过砸钱,找好的领路人带领进
门才可行。但不管是砸钱还是砸时间,其本质都是在交换。比方
说学习开车,我们要想习得开车这项技能,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练
车。如果自己练习了很久还没有练好,我们有时候甚至需要请个
私教或者报个VIP,花钱让老师单独教你。正如刘润老师所讲:
“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所以
要想得到必须先要有付出。”
学习的精髓在于理解基本概念: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拒绝学
习。他们中很多不是不想学,而是自认为学不好,然后就放弃。
他们从不去找学不好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学习方面的还是生活技
能方面的,而是多年以后把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期待
下一代成才。然后,事实是,他们不傻,也不是学不会,他们只
是“太懒”,懒到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愿意去深究一下。
笑来老师说,从小他母亲就教会他:“读教科书,要先把所
有概念都记下来,暂时不懂的就死记硬背。把概念牢记于心,就
可以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理解。”记
得当年的初高中同桌6年的学霸,简直是个神人,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各种竞赛统统都能拿奖,还是一等奖。全校都说他是牛人,
他说,没有神不神,无非是把每一个概念都搞懂并熟练运用罢了,
最后他去了清华。
除了学习,生活中技能的习得也是如此。熬了多次才考过的
科目二,复盘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发现自己每次挂无外乎“概
念不清晰”。不清楚调后视镜对于场内考试五个项目的重要性,
导致各种该看的点看不清,直接开挂。不清楚压住离合对于控制
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一快,倒库各种压线,直接挂。其实还有很
多,像投资,健身等等,清楚了概念,然后分析原因,方法自然
就可以得出了。
所以凡事必问终极三问:
先问是何?这个东西是什么(What);
再问为何?为什么会这样(Why);
最后如何自得。那怎么做呢就自然而然知道了(How)。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目标(无
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
我是个超级爱做计划的人,每天计划列的满满的,但是执行起来
呢?大底是“几乎用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部分,
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我是典型的“既勤奋又懒惰”的,因为我从未思考过
哪个task于我而言目前是最重要的,是今天非做不可的。我想
要的似乎是全部,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变成压力特别大,有时候
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记得小时候听过一句话
“人不可能同时坐上两把椅子”,我们都很贪心,读后感想要的
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我们都是必死的凡人,我们的精力也很有限。
所以全部都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选择最重要的,然后去不折
不扣地执行效果会更好。切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
略上的懒惰。"
最后,想跟自己说: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
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学会抓大放小,学会用理性科学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Enjoylearning,enjoylife。(享受学习,享受生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8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
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
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
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
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
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
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
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
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
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
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
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
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
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
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
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
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
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
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
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
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
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
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
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
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
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
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
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
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
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
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
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
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
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
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9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__年因为一股比特
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
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
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
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
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
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
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
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
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
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
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
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
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
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
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
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
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
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
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
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
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
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
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
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
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
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
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
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
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
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
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
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
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
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
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
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
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
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
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
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
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
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
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
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
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
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
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
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
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
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
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
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
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
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
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
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
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
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
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
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
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
“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
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
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
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
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
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
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
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
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
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
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
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
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
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
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
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
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
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
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
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
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
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
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
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
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
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
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
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
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
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
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
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
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
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
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
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
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
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
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
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1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
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
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
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
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
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
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
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
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
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
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
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
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用正确的
方法做正确的事。
成功从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
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事实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
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标。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
长都是虚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
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
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
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
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
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和观念,因为一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被灌输的观念,越
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
直到最后,它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
力。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
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
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
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
思考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
道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别人知
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
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自己不知
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
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
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分清主仆很重要。
维克多·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
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
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
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
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7:1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218031435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和时间做朋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和时间做朋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