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海因里希

更新时间:2023-03-16 05:22:10 阅读: 评论:0

闫连科-徐宝璜

海因里希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写有趣的事的作文)

海因里希法则启

2

————————————————————————————————作者:

————————————————————————————————日期:

3

“海因里希法则”的启示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

的法则。海因里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二十九件“轻度”的灾害,还有三百件

有惊无险的体验。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二十九件“轻度”

的事故,还有三百件潜在的安全隐患。

前几天,公司对在中远船务集团安监部组织的安全大检查中发现的“白云山”浮船坞上5

吨门座起重机严重安全隐患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理,说明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已经被公

司安委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了公司从重从快治理安全隐患,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的决心和信心。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

萌芽状态。例如,东日本铁道公司为使员工认识事故的严重性,建立起“失败博览馆”;丰

田公司专门建立了一处模拟汽车事故的场所,让人们体验汽车失控时的危险。

中国“零缺陷之父”杨钢博士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美国的一家航

运公司,内部每年都评选一次最优秀的船队,这个船队首先要满足一个条件:出海的过程中

出现事故最少。有一个船队每一年都会被评上,因为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这个船队几乎没有

出现过什么事故。

当有人问及这个船队为何如此优秀时,那个船队的海员说:“我们只是定期进行细心的船舶

检修,尤其是航行前。因为我们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仅此而已。”

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记得海尔集团有句名言:什么是不容易?能够把别人认为容易的

事成千上万遍都做到位,就是不容易。说到底,企业的安全事故预防就是要求员工每天都

把“容易的事”做到位,比如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不进行违章操作、适时预见可能发生

的危险、定期进行设备检修等等,将安全隐患消灭于无形之中,很多事故就根本不会发生

了。诚然,事故的发生虽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

人们的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如果所有企业和员工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学习那些在日常工

作中做好预防,在事前就把危机化解的“预防式英雄”,建立起一套健全严密的事故防范

系统,稳打稳扎,措施得力,很多企业的“流血事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可以挽回,很多家庭可以继续享受幸福团圆。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

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

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

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

4

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

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

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

芽状态。

海因里希法则的提出

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当时,海因里希统

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

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

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

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

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

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

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的皮带轮上,因

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

带轮绞入碾死。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查阅四

年病志(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

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

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

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海因里西法则的另一个名字是“1:29:300法则”;也可以是“300:29:1法则”。

连锁过程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

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

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

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②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五个因素

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

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的缺点发展。

(2)人的缺点: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5

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

识和技能等后天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

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

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

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

体、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

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

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

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中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

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

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

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

的发生。

意义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

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

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则物

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

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工人。从这种认识出发,海因里希进一

步追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人的缺点来源于遗传因素和人员成长的社会环境。

几乎每个安全管理者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都要提到海因里希(Heinrich)法则。

海因里希是个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曾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

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

通过这些数据,海因里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

事故的比例为1∶29∶300,这一法则就是海因里希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

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

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

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6

在美国,有一个机械师几年来一直用手把6寸宽的皮带挂到29寸正旋转的皮带轮上,在最

后一次的操作中,因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没有使用拨皮带的

杆,终于被皮带轮绞入而碾死。

这位机械师的操作有四个问题:一是站在摇晃的甲板上,二是穿宽大长袖的工作服,三是没

有使用拨皮带的杆,四是皮带轮正旋转。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错误的上皮带的方法每天都使用,达数年之久。查阅他四年的病

志,也就是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曾有33次手臂擦伤的治疗处理。

这个比例估计为1200:33:1。这1234次的事件,都是错误操作。但开始几次错误操作并

没有让他出现大的伤亡事故,所以他就以为这种错误操作并不会使他出现大的伤害事故。

虽然他的每一次错误操作都有可能发生重伤事故,但是由于海因里希法则的存在,这位机械

师的错误操作导致重伤事故,这是必然的。错误操作的次数越多,发生事故的几率就越接近

1,直至最后发生重伤事故。最终这位机械师的死亡说明了这一点。

要不发生被轮子绞入而碾死的事件,就只有不冒险,遵守规定,让飞转的轮子停下来,再进

行挂皮带的操作。

对照海因里希法则,我们企业的一些长期习惯性操作,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以前没有发生

重大事故,不代表以后也不发生重大事故,从上例机械师死亡事故,可以吸取很好的教训。

天脊安全教育引入“海因里希”法则

2005年11月30日04:27山西日报

本报讯“海因里希”安全法则给企业长周期稳定运行所带来的显著成绩,天脊集团的职工深

有感触。职工安全教育引入“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不仅从工艺过程、设备结构等深层次找

到了最佳安全结合点,更重要的是从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等深处入手,让职工养成良好习惯,

使之变成自觉的行动。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

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

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天脊集团通过“海因

7

里希”法则告诉全体职工: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达到零事故,就必须首先消灭300,从

源头上扼制事故的发生,当消灭了300,29和1自然就灰飞烟灭。在实践工作中,天脊集团

广大职工和安全管理人员找到了消灭300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引深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用

检查来发现和消除隐患,用教育来规范行为、控制违章。

海因里希法则

2007/07/1220:29

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29件轻度灾害,还有300件有惊无险的体验。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

提出的法则。海因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29件轻度灾害,还有300件有惊无

险的体验。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

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同样的道理,在一次成功的背后,往往也有无数的失败的积累,这是被无数成功者的经

历所证明过的。

一种名叫砷矾纳明的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它的发明者是欧立希。欧立希在试制

过程中遭受过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

在606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为了纪念自己的成功经历,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

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可能就在于完全做对一件事情和几乎做对一件事情。失败的次数愈

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

失败有时会像一个欺软怕硬的强盗,他把那些努力通过他门前的人拦截住,抢夺他们所

有的财富,然后分门别类地堆积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战胜他的人,他会把所有战利品拱手相

让。

而成功,则是在受降仪式上最后一分钟来观礼的客人。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

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

在逆境中的表现是成熟与否和气质优劣的最好的试金石。

战国时,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大家族,准备反叛晋定公。

这时有人出来劝阻他们说,晋定公曾经饱经失败,自己曾经多次被打败,还曾经流居异

国,就象一个三次摔断了胳膊的人,已经尝透了折臂的滋味。被治好以后,他已经从几次三

番的折臂中,了解到其中原因和治疗的方法。他在多次失败中已经成为一个老奸巨滑的政争

高手,如果起兵和他斗,可以说一点把握都没有。

8

这就是有名的“三折其肱”的故事,是一个多次失败所创造的传说。如果晋定公不是从

失败中得到“接种”而获得免疫力,怎么能够对强大的权臣有这样的威慑力呢?

但是,失败并不能自然带来成功,还需要反思与探索,最可怕的是对失败毫无省思,或

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实际上,有时对一些问题的思索,还会带来意想不

到的收获。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

灭在萌芽状态。例如,东日本铁道公司为使员工认识事故的严重性,建立起“失败博览馆”,

丰田公司专门建立了一处模拟汽车事故的场所,让人们体验汽车失控时的危险。

海因里希法则与躲猫猫

在以前关于三聚氰胺的文章中也曾经谈过“海因里希法则”,实际上这个法规适用于所有

以数据为分析模型,预测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当然它也适用于“躲猫猫”。先再回顾

一次“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通过分析工

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

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

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监狱的人员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死

亡”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伤害”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打一巴掌”或“揣一脚”。可怕

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死亡这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虽然许多人没有听过或对“海因里希法则”了解甚少,但大多数成年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

会积累类似的常识或结论。但这次云南警方所谓的“偶然撞到门框”的说法,只能说他们明目

张胆在嘲笑大众的智商,就如同前年的“华南虎”事件一样。结果证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上周为客户做培训,问学员什么是“纠正”,什么是“纠正措施”,大部分答案来自于ISO

9000:2000,“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而“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

不合格或其他不良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就事论事,后者是就

事找原因,以后尽可能避免类似的事件产生。我常用的例子就是“补裤子和起钉子”,裤子被

椅子上的钉子挂破了,补裤子就是纠正,起钉子就是纠正措施,因为其他人的裤子也不会被

钉子挂破了。

看过美国电影《肖申克救赎》和《越狱》的人都会了解,监狱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等

级森严的地方,是邪恶的聚集地,“躲猫猫”在全世界各地监狱里都可能上演,只要不死人或

者死了人只有小范围的圈子里有人知道,那就死的人就如同被捏死的臭虫不值一提,“躲猫

猫”仍然会继续下去。

据说监狱内的秩序不是由警察维持的,而是由狱头或狱霸,毕竟警察少,犯人多,而

且至少大部分时间警察与犯人是没有接触的。而且在监狱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欺负,只要

9

不怕死,或者非常有钱,都可以找到自己立足之地。这次被打死的李荞明可能两头都不靠,

人老实又没钱,那在这险恶之地只有等死了。

按照海因里希法则推断,每年在监狱中,像李荞明这样被打死的肯定不少,但只要将

事件暴露出来,别将老百姓当小孩去骗,李荞明等人生存率会高一些,至少在监狱中不会这

么地孤独与无助。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

的法则。海因里认为在一件重大灾害的背后,有29件轻度灾害,还有300件有惊无险的体

验。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

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可怕的是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是麻木不仁,结果导

致无法挽回的损失。了解“海因里希法则”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

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东日本铁道公司为使员工认识事故的严重性,建立起

“失败博览馆”,丰田公司专门建立了一处模拟汽车事故的场所,让人们体验汽车失控时的

危险。

智猪博弈

占有更多资源者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很长,一头有一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边就会

有相当于10份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以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加起来要消

耗相当于2份的猪食。

问题是按钮和食槽分置笼子的两端,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

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踩踏板的猪付出劳动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早已吃了

不少。如果大猪先到,大猪呼啦啦吃到9份,小猪只能吃到1份;如果同时到达,大猪吃到

7份,小猪吃到3份;如果小猪先到,小猪可以吃到4份,而大猪吃到6份。

“笼中猪”博弈的具体情况如下: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进7

份,得益5份,小猪吃进3份,实得1份;如果大猪踩踏板后跑向食槽,这时小猪抢先,吃

进4份,实得4份,大猪吃进6份,付出2份,得益4份;如果大猪等待,小猪踩踏板,大

猪先吃,吃进9份,得益9份,小猪吃进1份,但是付出了2份,实得-1份;如果双方都

懒得动,所得都是0。

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两头猪的理性选择:小猪踩踏板只能吃到一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

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

地等在食槽边,这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来看大猪。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等待一份

不得;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当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

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只好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

槽之间。

简单的例子如果能够说明方法,能够启迪思维,就有它的价值。

“笼中猪”博弈有许多应用,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占有更多资源者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

这样的例子承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中表现都十分突出。

在许多国家,一个大政党和一个或多个小政党必须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大政党一般愿意

扮演负责合作的一方,委曲求全,确保联盟不会瓦解,而小政党则坚持它们自己的特殊要求,

而选择通常可能偏向极端的道路。又如在北约内部,美国承担了防务开支很大比例的份额,

10

大大便宜了西欧和日本。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将这一现象非常简洁地称为“小国对

大国的剥削”。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智猪博弈却是一则激励失效的典型案例。看完这个故事,几乎所有

的管理者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激励小猪和大猪去抢着踩踏板呢?

最佳方案是:将食物改为原来的一半,但同时将食槽挪到踏板的旁边,这样的结果就是

多劳者多得。

破窗户理论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

的无限扩展。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有一次应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他被轻

佻庸俗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

“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

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好吗?”

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好的了?”

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实际上,赫尔岑对于不好的东西同样能够流行的论断,不仅不是难得一见的特例,而且

是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行为、信息或者是现象,都会对

其他的产生一种传染的力量,从而出现流行的可能。

对这种现象,有一个社会学上的“破窗户理论”专门加以解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

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

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

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

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

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

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11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理论”用在什么领域,角

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同时,对于任何一个规定的行为,哪怕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也都是对管理

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

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

春笋般地滋生出来。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

无序状态。

它还启示我们,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推而广之,我们周围生活中所

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可以看到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优雅的

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吐痰来;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打

闹、互骂甚至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

又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

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

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

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样,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

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

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不仅仅是一个空洞

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杜绝“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对于影响

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及时

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举措

几乎每个安全管理者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都要提到海因里希法则,提到多,把法则具体应

用到安全管理过程中,利用好法则,避免事故的出现,似乎真正做得好的很不容易。大多数

管理者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真正利用好这一规律。

谈到海因里希法则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的海因里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事故

发生频率与事故严重度这间的关系,他通过大量采集事故信息,最后得出了1:29:300这

一关系。该法则说明了在每发生一起恶性事故的背后都存在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无伤害

事故。

很多人都知道这一规律,也致力于防范29和300事件的发生,确保恶性事故的发生。但是

对于发生的恶性事故,很少有人去反思为什么29和300事件没有被重视,换句话说,对于

出现的事故,安全管理者一般会根据事故的“四不放过”原则去管理事故,却没能好好反

思29和300事件被忽略的教训,从中发现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2

有句俗话说的好,事后诸葛亮,没什么意义。其实对于安全管理来说,开展事前管理至关

重要,从事后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好好去反思事故教训,从

教训中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对于每一个安全管理工作者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吃一堑长

一智,不去反思,从29和300事件中去反思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只能吃一堑,却长

不了一智。

在这方面最值得让人反思的是重复性事故的发生,无论在某一个企业,还是在某一个行业,

这种重复性事故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对29和300事件未能重视,也未能好好挖掘

这些事件到底如何被忽略的,该如何去管理好安全工作,避免这些事件的出现。俗话说的

好,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动动嘴皮谈论这些问题,似乎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一

旦落实到具体管理环节,说得和做的似乎不是那回事了。我想这种想法很多人可能深有同

感,学会兵法不一定会用兵,

如何能够把理论应用到时实践呢?我想症结的关键还在于作为一个安全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和工作责任感。首先作为安全管理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要处处留心,不能得过

且过,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其次,要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

有的管理者不太好深入生产一线,脱离实践,又怎能对29和300事件及时发现和找到避免

办法呢!

只有深入扎实做好对29和300事件的管理,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才不会出现安全生产事

故,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的安全管理者多做一些在29和300事件上的管理工作,

不放过一切蛛丝马迹,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

“海因里希”法则效果好

一提起“海因里希”安全法则给企业长周期稳定运行所带来的显著成绩,天脊集团的职工深有

感触。大家认为,职工安全教育引入“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不仅从工艺过程、设备结构等深

层次找到了最佳安全结合点,更重要的是从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等深处入手,让职工养成良

好习惯,使之变成自觉的行动,及时发现并迅速消除诸如合成塔底部裂纹、供电系统短路

等隐患和故障,保证了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这个法则

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

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天脊集团主管安全生产的副

总经理畅学华,通过“海因里希”法则告诉全体职工: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达到零事故,

就必须首先消灭300,从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当消灭了300,29和1自然就灰飞烟灭。

在实践工作中,天脊集团广大职工和安全管理人员找到了消灭300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引

伸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用检查来发现和消除隐患,用教育来规范行为和控制违章。(王爱

军)

13

点评:认识到事故发生的根源,在工作中就可以更好的解决它,从而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

状态。天脊集团引进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就是将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从而保证了职

工的人身安全。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5:2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153301433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海因里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海因里希.pdf

上一篇:积重难返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海因里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