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识教育
我们通常称之的人文通识教育,它与我们古代的书院教育有相似之
处,都是培育人们的精神人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立人,是塑造人的心灵。
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也不直接以职业准
备为依归,但是它有助于打好人生底色,完善人格,滋养成为合格公民的素
养,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和通透感,有助于发展智能素质。
我国古代的教育书院大多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而其中对这个精神的
塑造同样是当代通识教育的主旨,但是外国的教育模式与中国存在着巨大
的区别,在美国许多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的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
育“核心课程”,读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西方经典,其
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人格和内在的价值尺度,而本科后面两年和研究生阶
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他们把育人放在比传授专业知识更加优先、更加重
要的位置。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知
识的教育,是把有关人类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作为教育要素的
教育,它致力于破除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贯通中西,融会古今,综合全面
地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机关联,实现整体把握,
培养学生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之间经络的素养,避免知识的碎片
化。
通识教育说到底就是人本教育,至少包含“育人为本”和“以人为
本”两层含义。看看近代大学的发展进程,虽然他们越来越成为承
担着诸如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诸多功能,但是,培养人始终是
大学的基本功能。所以大学存在的终极理由和根本使命是培养人,就是要在
受教育者年轻而又最具可塑性的时候教育他们,塑造他
们。
通识教育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时代和社会在变,
高等教育在变,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应地而变,不变的是它
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乃是培
养健全的人,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
任何事只要好好地经营,认真地做,照胡锦涛的说法是「不折腾」,
要使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变得富裕并不太难,但是现在的社会又太沉浸忙碌
于现实,驰鹜于外界精神,要建立一个精神上健全的社会,就困难得多,再
进一步说,建立一所有品味、有精神的大学,这比甚么都难。如果这所大学
没有品味的话,就不能担当起它的任务一一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传承中
华的优秀文化,并以此培育优秀人材。所以一切都得先谈到人文精神。作
为华夏子孙的我们,相信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不难看出中国
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文精神。中国的人文历来都和教育连在一起,希望通过
人文教化来达至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在现代的技术化社会里,人文精神跟教
育的关联也应该愈来愈紧密。
大学是学术勃发的场所,也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场所,为什么在大学里
也要推行通识教育?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
们具备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大学要培育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带成见或偏见的探索精神。如果完成不了这
塑造精神的任务,大学就降低到只会灌输知识的水平。教育是要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教师去帮他思考,而是教他独立思考的
方法。所以老师得告诉学生,老师也会犯错!但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仍然
认为,年纪比你大,总会比你对;官比你大,就是比你正确。这种潜移默化
的思维实际上影响了年轻人的思想,这是极
其糟糕的事。所以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极其重要。
我们常以为通识教育会跟专业教育构成矛盾。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
很好,他说以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人只可以成为一种
有用的机器。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教养有文化的、成为社会上负责任的、自
觉而实行的一份子,这比甚么都重要。通识教育应同时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
神,通识教育也必须要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只有当两者相融合,才能培养
出完美的、具有完整人格的学生。通识教育也更应该展示不同的文化,不仅
仅是各民族的文化,还包含不同学科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也同时充分展示
了学术的魅力。
当代我国的人文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第一就是不注意中学与大学的
衔接,也就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第二就是没有明确“本科教
育”的培养目的和目标。第三就是未彻底考虑清楚文理的关系。第四就是
大学人文教育进入课程设置,将突显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矛盾。第五就
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应该着重中国的人文教育传统,还是西方的人文教育传
统.....................................这些许许多多的问题,可以看
出人文通识教育的完善和推行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我觉得在中国恢复书院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从历史上看,除了科举制
度以外,实际上另外一种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书院。科举制度并不完全是
坏的,只有到后来明清时期才出现问题。原来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文官制度。至于书院制度,则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书院才是我们现在一直
强调的小班教育,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讨论问题、启发式教学等
等。我们也应该担负起通识教育一直以来所隐藏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个在全
球视野下宏大的、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战略。通识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
的事,也不只是知识界的事,它是
全社会的事。开展有效的通识教育,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其中最
为有效的整合资源、传播资源的途径,应该首推出版。由于各学校的教育
资源一一尤其是教师资源无法满足开展人文通识教育的需要,所以我觉得加
强教育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以目前的普遍情况看,并不能让人乐观的。我
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主要还是专业教育、技能教
育,培养目的很明确,就是就业。在我们的整个教育环节中,并不缺乏传授
谋生技能的教育,并不缺乏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育,但最缺乏的,恰恰
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我觉得学校更应该将通识教育课程加入大学生课程学
习中,并不应该仅仅作为选修的一门课程。
通识教育应该从小接受,想想现在的我们有几个能背出《三字经》、
《论语》等这些具有古人智慧的著作,四书五经又有几个人了解
过,可以看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通识教育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
伐,还正在慢慢被我们所遗忘,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作为
时代的宠儿,应该自觉秉承中华名族所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将人文通识教
育推行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4:3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12234143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文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文教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