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5篇
篇一:教育名著读后感
书海作舟,做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城阳五中程巧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也
曾经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的确,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
因爱结果。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是师德的灵
魂。可以说,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就在于成就高尚的
师德,就在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要想成
就教师的师德,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尤其是教育名著,
是每一位老师孜孜以求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师德高远,因爱岗敬业而不懈追求。西塞罗曾经说过:“生
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
疏忽。”师德,一个教师的全部责任便体现在爱岗敬业之中:因
责任的担当而起舞三尺讲台,一支支粉笔写下了教师的青春无悔;
因责任的担当而坚守方寸书桌,一本本教案写下了教师的辉煌人
生……“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教师如同一位辛
勤的园丁,奔波忙碌于充满生机的苗圃,以高度的责任感塑造了
学生,更涅槃了自己。
师德芬芳,因热爱学生而历久弥新。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
--
“一切成功的教育,究其根源,皆出自于爱心。”的确,爱心构
筑真诚,爱心催生理解,爱心孕育希望。我读了李镇西写的《爱心
与教育》这本书。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爱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
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如: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
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
篝火晚会。这些既平凡又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学生感动的同时,
也感动了我。它折射出了为人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
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
的难能可贵!我联想到我对待学生的教育上,与李镇西老师
相比,确实缺乏很多耐心、细心和用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
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
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
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
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
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对学生的热爱不仅
塑造了学生,更成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教师饱蘸深情悉心教
育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倍感无穷欣慰与动力;当教师倾注师爱赢
得家长、学生的肯定,深感育人使命之重。热爱学生,是师德永
恒不竭的动力,让师德历久弥新,飘洒醉人的馨香。
师德悠长,因为人师表而孜孜不倦。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师本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教师
--
--
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言教更
要身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
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
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师德无
言,却深沉凝重,它以爱岗敬业作依托;师德无声,却馨香远播,
它用无私的师爱来浇灌;师德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以为人师
表作支撑。有了教育经典阅读的根基,教育之高峰攀登起来才会
身轻步健,凌绝顶而览众山。
篇二:教育著作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读后感杨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
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
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
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教育著作读后感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本书中谈到
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
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
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
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
--
--
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
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
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
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
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
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
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
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
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
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
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
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
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
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
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
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
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
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
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
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
--
--
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
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
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
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
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
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学业残疾”这一概
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
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
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
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
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
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
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
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
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
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
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
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
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
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
值得一看。《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杨静《给教师的建议》一
--
--
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译
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
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
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
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
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
影响深远,
现选一例作以说明。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
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
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
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
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
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
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
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
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
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
--
--
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
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
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
先考虑清楚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
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杨静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
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
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
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
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
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名著读后感一、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
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
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陶行知先生说:“你的
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
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
“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
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
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二、浇灌爱的雨
露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
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
--
--
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
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
爱心,可以拨心弦。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
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三、收获爱的回报以真诚对待学生,
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
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
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
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
别感激你。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
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
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
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
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爱的教育》读后感杨静《爱的教育》
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
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
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
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
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
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
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
--
--
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
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
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
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
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
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
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
童有直
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然而
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这不能
说不是一种遗憾。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
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
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
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
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
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
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从这一点上
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
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
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
--
--
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说到这里,
我又想起书中关于儿童爱国的那些故事来,那时我常常想起法国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觉得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历史
进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曾联系得如此紧密,这不是
小丸子她们可以说明的一种东西,
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而国家,正处在惊人的变动中。我喜
爱的一本教育教学书籍——《班主任工作》杨静作为班主任的
我,在工作中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些事情,可我毕竟经验太少了,
对很多突发事件还是束手无策,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就像一盏
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实用的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这本书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
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
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一边成长一
边进步,“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这些内容
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魏老师的思想,
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教人从头教起,教学
生怎样做人,教会了做人的的道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魏书生老师“以德治
教”,身教重于言教,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
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教师年长于学生,不论阅历、知识,
--
--
还是涵养都胜于学生。对学生的过失,应该以宽宏之心对待,接
纳他们,再加以耐心分析讲道理。不能在教育中说太多的“不”、
“不能”、“不许”之类的字句来束缚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空间
是广阔的,充满灿烂阳光的。这就需要班主任拥有一颗爱心来接
纳他们的一切,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魏老师在书中也谈
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
想爱还要会爱。”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的教师一样一直热爱自
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候学
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
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
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多多道理,懂得怎样
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时主
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
不好;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最弱;埋怨别人狭隘,
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
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时就有
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心理不平衡的现
象却不懂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我明白了在遇到问题学生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要
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
只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
--
--
个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
我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问题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
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魏书生班
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杨静近段时间有幸拜读了这本《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对于我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里面有许多
实用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他的
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
我们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进来,你都得接受,但只
要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
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的。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
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
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先育人,
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
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很
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前人尽皆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
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书中魏书生老师说“以德
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
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
历。魏老师在书中也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
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
后来也变得不爱了。”作为教师的我也跟所有教育者一样一直热
--
--
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并且很多时
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
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
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残障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
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在工作中遇到不利环境和问题
时主观努力解决是关键。魏老师说得好:“埋怨环境不好,常常
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
天气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
自己方法太少。”确实,回顾自己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
不顺时就有推卸责任,出现埋怨周围的环境和别人的想法或者说
是不平衡心态的现象,却不懂或者不肯从自身出发找原因,不善
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周围的环境。读过魏老师的多改变自己,少埋
怨环境这一短文章后,由此我也深深懂得: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
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
来适应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只
有教师熟悉、适应学生,由此才能去改变学生,使师生成为一个
和谐的整体,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
们才能面对现实,坦然地面对班内残障学生,才能自信地工作,
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读过《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感觉他引领我们进入
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
--
--
界里,教育也是享受。听《韩玲讲座》有感杨静一、要努力塑
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一次在全体学生面前亮相
要打动学生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
象。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尽管这种最初的印象没有经过有意
识的综合分析,但总会被深深地保留下来,朦胧地将你归为“什
么样的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就以班
主任为例吧。第一次在教室里和全体同学正面接触其实这段时间
我们班主任老师体现个人魅力的时间。作为一名班主任,你的肚
子里到底有多少墨水,你有没有能力统帅这班人马?学生心中有
杆称。这帮学生们到底买不买你这个班主任的帐,就看这一段时
间你自己的表现了。表现好了,学生们服了,买你的帐了,那么,
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怎么管怎么有理。要是学生们不服,不买你
这个班主任的帐,那么你这个班主任今后就是把命都拼上,把心
都掏给他,也不管用。因为他不服你,反过来,他就瞧不起你,
他要是瞧不起你,他就会犯上作乱,你要管他,他就跟你顶,跟
你犯浑,会搞得你筋疲力尽。也就是说管理班级工作的前题是学
生服你。“服”指的是佩服、信服,从而学生认可、服从。韩老
师的一个案例:9月开学第一天的早晨,学校广播说剩下时间由各
班班主任支配。我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满怀激情地跟我的学生们
说:同学们:人到中年,我闯京城,来到平谷,我是人生地不熟;
但来到了峪口中学,我遇到了你们,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是我
--
--
的学生,也是我在北京、平谷、峪口的亲人。从今天开始,我和
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
们将朝夕相处,晨昏相伴,我守着你们,应该说我在守着一个未
来的奇迹。我愿意在你们身上“押宝”。因为,你们是我命中注
定的知音,我愿意和你们一起用功,一起拼搏,一起摸爬滚打。
和你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是一
个非常幸福的人!”就这么几句话,别的都不用说。我当时
的感觉就是学生们的眼睛都在放光,学生们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让学生服还表现在第二:第一次上课要牵引学生的魂。作为一名
教师,如果书教的不好,怎么育人?一个班主任教书不行,那么
他就是再会忽悠也不成。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就要拿出我们
自己看家的本事,通过这第一节课要牵引学生的魂。让学生们佩
服、信服,从而认可、服从。哪怕你对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已经特
别熟悉也要精心准备。备课不仅要备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备学生。
学生不一样了,所以讲课的套路都得改,在备课这一环节要做到
“背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样也就促进我们教师必须尽快成为一
名教课能手。这也是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话题。那么怎样
才能把课上好呢?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改进教学方式,
学会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2、要不断拓展自己
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3、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
识水平。4、要讲究语言艺术三、教师必须要具备灵活应变的
--
--
思维能力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分
析和判断,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充分利用当时的一切可利用的条
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案例一:新学期开学,高高
兴兴、胸有成竹地拿着学生的花名册就走进了教室,开始点名。
点着点着,一个学生的名字叫不上来:李亓。这个“亓”当时真
的拿不准怎么念,可当时既没办法问别人,也不可能去查字典。
于是,我灵机一动,把这个名字就隔了过去,等到点到最后,我
说:“还有哪位同学没有点到?”只见一位女同学举起了手,我
问:“你叫什么名字?”他站起来清脆的回答:“老师,我叫李
亓qi”好险啊,如果刚才贸然念出来肯定会出笑话,多亏了当时
的灵机一动。四、发火要怒有所值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门道,
教书也好,当班主任也好,其中有一招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这个
老师很厉害,而这个老师做起事来又不厉害。为什么呢?如果我
们让学生们感觉这个老师很厉害,他们日后犯错误,我们即使是
对他们进行很严厉地不讲方式地批评,他们也能够接受,因为他
们潜意识中会认为:这个老师就这个脾气。(脾气秉性跟学识与能
力两码事。)我们要是再对他们好了,他们就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们会觉得:老师这脾气这么大,唯独对我这么好脾气,那就是
老师喜欢我。但如果我们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是不厉害,老好人,
很好说话,日后,我们对他们的好,他们就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日后,如果他们犯错误,我们批评他们,他们会难以接受,他们
--
--
会觉得:这个老师对谁都是好脾气,唯独对我这样,那就是这个
老师故意找我的碴,老师因为这点小事就批评我,我多没面子!
这样一来,学生在找面子的过程中,不知道要作出什么事来。那
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要让学生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呢?我们就
要学会制造怒气。找一个适当的时机,选一个适当的事件,发一
次火,火气要大;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非常厉害,惹不起。一定
要注意:这个故意找碴制造出来的怒气要面对全体学生,不能针
对某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让我们的“怒”有所值,达到用
“怒”来管理的效果。前提是“怒”的动机、出发点是对学生的
爱。所谓“怒发冲冠”缘由是“怒其不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盛怒之下理解老师,从而达到对其心灵的震撼,
这个过程往往是“快乐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发怒
得有效果,得让学生买我们的帐。发完怒,还得会收。得让学生
们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而这个老师做起事来又不厉害,很亲切。
那么,怎么让学生们觉得这个很厉害的老师,又是那么得可亲可
敬可信任呢?很简单,只要掌握称呼学生的艺术就可以了。我们
称呼学生整体。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教两个以上班
级的老师不管和哪个班的同学千万不要说“你们班”改说“我们
班”或“咱们班”。岁数大一点的老师可以利用年龄的优势称呼
他们“孩子们”。我们称呼某个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连名带姓称呼,除在一些正式点名的场合使用外,一般要少使
--
--
用,太正统了。(2)三个字的名字,叫起来要去掉姓,如果学生是
两个字的双字姓名,去掉姓,就在名的前面加个小字。这样会给
学生一种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3)通称。有些同学的名字不好记,叫错了不好,我们就给他
来个统称“宝贝儿”。我对于叫不上来名字的学生们的统称是:
“闺女”“儿子”。大扫除的时候,我一声令下:“闺女
篇三: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
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
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
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
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
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
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
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
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
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
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
--
--
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
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
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
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
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
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
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
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
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
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
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
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
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
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
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
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
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
--
--
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
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
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
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
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
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
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
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
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
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
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
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
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
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
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4: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1058030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名著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名著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