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更新时间:2023-03-16 03:52:24 阅读: 评论:0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秋天的果园

成果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李济仁)

1

成果简介

一、成果主要内容

项目组成员在调研、实践基础上分析了逻辑在中国的社会化水平、逻辑在地

方高校的现状,探讨了社会化偏低的原因和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详细分析地方高

校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上,确立了嵌入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教学改革方向,制

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师团队建设方案。项目组部分逻辑学教师已经在法学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实施新的教学方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以

上内容均已形成论文并在《扬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唐山学院学报》2014

年第2期、《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第期)《鸭绿江》()《课程教育研究》()等

期刊公开发表,其中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四篇省级期刊。

二、主要观点

1.逻辑在中国的社会化程度偏低

一门学科的社会化程度高低体现于社会对其认可程度、学科及其专业人员的

社会参与程度。它既取决于学科的性质,同时也受社会价值取向及学科研究状况

的影响。逻辑是一门专门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学科,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就承担了

思维工具的重任。在西方所有类型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中,逻辑教学都受到特别

的重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由世界500多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

的教育指标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排在第2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在中国的高校,尤其在地方高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2.社会化低并非意味着中国不需要逻辑

如果逻辑课受冷落是因为逻辑在中国没有用,比如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足够

强没有必要再提高,或者中国的发展不需要理性,再或者逻辑本身没有提升人们

理性思维能力的功用,那么逻辑课确实应该让它自生自灭,但事实并非如此,国

人生活中的非理性和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弱足以说明高等教育中逻辑

不能缺位。

3.地方高校的逻辑教学需要改革

地方高校讲授的逻辑课多是吸收了现代逻辑部分内容的传统逻辑,相对现

实生活而言显得过于刻板,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决策还是一般地考虑问

题几乎没有形式逻辑中那样完善的前提。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他

2

们几乎用不到精确的逻辑方法分析问题,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选择能力、一

般的推理论证能力却需要提高。这一点无论从未来的工作生活需要还是毕业前夕

面临的诸如公务员、选调生、村官等考试都得以充分地证实。教学中我们还发现

学生在接受逻辑思维训练时虽然能用逻辑知识分析推理和论证中存在的问题,但

在后续的其他课的课堂上发现学生依然明显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第

一,主动质疑能力弱,第二,以情感替代理性,对于事件的分析往往被舆论诱导;

第三,对论据不加审视,满足于有理由就行,网络上贴吧论坛里这些现象非常普

遍。有时学生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有界定清楚就急于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有时

急于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地带入了自己的偏见,从而不能给对

方以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感觉逻辑学作为一门课在地方院

校亟待改革。自2009年以来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改革途径就是在逻辑中嵌

入批判性思维。

4.批判性思维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

没有人否定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以几何基数快速增长。当今的世界,

虚假比真实还繁荣,一边倒的舆论浪潮在媒体和网络上层层蔓延。面对大量信息

两种不同的反应:一是被动的无选择的接受,将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另

一种反应是,对遇到的信息的价值“寻幽探微”,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批判性思

维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面临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时的做出合理的深思熟虑

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教学使学生成为能独立思考、具有理性批判

精神的公民。

三、教改对策

教改目的是使逻辑更接地气,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1.在传统逻辑中“嵌入批判性思维”

改革之前的逻辑导论课内容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吸收论”改造的“嵌

入”了现代逻辑的形式逻辑,分为四个模块:概念、命题、推理(包括谓词逻辑)、

论证。讲授时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性,且只注重形式研究,弊端是学生难以在现

实生活中运用。“嵌入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教学改革”之“嵌入”应该分为两个层

次:一是“注入”,二是“浸入”。所谓“注入”,即把批判性思维内容注入逻辑

学之中,而且这种注入还不能是机械的,内容设置为两大板块:推理、论证。命

3

题本来就是推理的构成要素,可以不单独讲授,原来的概念部分融入论证评估之

中。嵌入批判性思维主要体现于论证中,不仅关心论证的逻辑形式,更要关心理

由的真是性,面对一个命题要问几个问题:有理由吗?是好的理由(理由与论题

有实质联系)吗?还有其他说法吗?与“注入”相比更重要的是“浸入”,即用

符合批判性思维精神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2.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推理和论证两大版块。推理部分讲授逻辑学基本推理知识,不

再独立讲授命题。论证部分注入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的内容,具体设置以下专

题:

1)批判性思维——理性的声音

2)批判性阅读的方法和实践

3)理由和原因分析

4)论证分析(一)——论证的基本结构

5)论证分析(二)——含糊、虚假和关联性谬误

6)论证分析(三)——转移论题和弱归纳的谬误

7)批判性写作的方法和实践

其中,传统逻辑学概念部分放入论证分析(二)含糊、虚假的谬误讲授,推

理基础知识将在论证分析中应用,实现推理与论证,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联

系与互动。讲授与练习素材要与专业结合,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批判性阅读和论证

分析新闻报道,法学专业理由和原因部分与证据筛查、质证提问相联系,论证分

析分析部分训练法庭辩论技巧与练习司法文书、法学专业论文论证写作方法,实

现逻辑学与专业教育的互动。

3.改变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只是讲授者,教师是苏格拉底、教练、探知活动主持人的

三位一体。循循善诱激发和引导思考深入、全面和严密,细心安排思、学、练、

用结合,营造自主和合作的环境和活动来创造多样思想。教学生能判断证据相关、

好坏,充足与否;了解好论证的主要构成和标准;能从观察中提出解释性假说,

并提出检验的条件;能进行假想推理;能写出包括正反正的论文。使学生总是要

看理由之后才相信一个说法,并为自己的说法提供理由;总是要看有没有别的说

4

法和可能;爱好清晰、准确、简洁的概念和文字;爱问为什么,希望了解事情的

原因和作用机制;喜欢挖深层假设,包括自己观点的深层假设、和可能偏见;自

觉联系具体和整体的背景来看问题、做判断;谦虚,愿意自我批评,愿意为自己

的行为负责;尊重多样性,追求公正。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笔试和实训。笔试部分考查逻辑学基础知识和论证分

析能力,同时减小笔试考核所占比例,降为总评成绩的50%-60%。实训部分占

40%-50%。实训以分组形式进行,4-5人为一组,进行“正——反——正”写作

训练、批判性阅读分析训练和实务材料分析训练。实务材料分析训练部分各专业

结合专业需要设计具体内容,如法学专业进行模拟法庭辩论和司法文书分析写

作,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时事新闻报道分析写作等。成绩评定采取三方评定形式,

教师评分占40%,组间互评占30%,同组成员互评占30%,最终综合确定学生

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使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根据课程进度适时安排考核,实现

以考促教的目的,切实实现考核的教学导向性作用。

四、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同仁的认同,“社会化”概念的引入及走出低社会化途

径的探索,为逻辑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角。在地方高校逻辑教学低迷的大环境

下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并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在省内是第一家。教学“范式”

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逻辑教学改革起到引导作用。

实践价值。传统的形式化逻辑与日常思维存在着较大差距,形式化逻辑在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和论证问题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而嵌入了批判性思维的逻

辑不同,它是真正的解决日常推理和论证的逻辑,促进了逻辑的普及与应用,强

化了逻辑学的社会功能。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求真、公正和反思的精神气质在现代

信息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其研究成果对培养学生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

可靠性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3:5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0994410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果.pdf

上一篇:生活垃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成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