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宏道《莲花洞》原文及翻译(含赏析)
袁宏道
原文:
莲花洞①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②,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③形影,如
落镜中。六桥④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⑤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⑥,中空四达,愈
搜愈出⑦,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⑧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
将⑨,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
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一路上被风吹拂,摇曳多姿,倒好像
是杨柳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
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
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
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
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使从
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
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常析:
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作者无论写亭、写湖、
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
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
“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将湖光和须眉都赋予人的动作,生
动新颖,作者欣喜之情与景物相生而出;“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赋予了柳条以活泼
的动态和人化的情意,不落俗套,秀丽动人。文末的几句议论富于感情,寄托着作者对美好
事物着意追求的情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3:2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0827630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南屏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南屏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