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
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
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
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
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
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
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
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
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
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
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
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
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
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
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
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
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
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
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
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
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
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
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
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
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
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
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
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
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
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
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
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
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
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
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
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03年中国
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
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
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
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
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
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
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
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
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
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
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
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
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
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
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
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
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
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
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
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
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
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
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
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
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
到3.2∶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
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1,
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
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
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
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
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
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
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
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
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
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
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
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
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
(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
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
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
万人,年度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
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
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
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
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
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
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
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
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
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
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
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
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
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
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
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
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
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
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
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
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
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
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
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
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
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
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
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
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
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
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
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
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
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年度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
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
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
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
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
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
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
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
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
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
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2:2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04875143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现状与对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现状与对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