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燃料中微生物污染的研究概况
杨浩;熊云;和倩倩;龙泉芝;李晓然
【摘要】喷气燃料微生物污染会造成严重危害,对于飞行安全和油料储存安全都
是巨大威胁。针对喷气燃料中主要微生物(枝孢霉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微生物引起
的危害、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喷气燃料中微生
物的研究进行了展望。%Themicrobialcontaminationofjetfuelcancau
riousproblems,anditisagreatthreattoflightsafetyandstorage
paper,mainmicrobesinjetfuel(hormoconisresinaeand
sulfatereducingbacteria)werediscusd;problemscaudbymicrobial
contaminationwereintroducedaswellasmicrobialdetectionmethods
andmicrobialcontaminationcontrol.
【期刊名称】《当代化工》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5页(P1377-1380,1384)
【关键词】喷气燃料;微生物;危害;检测方法;防治措施
【作者】杨浩;熊云;和倩倩;龙泉芝;李晓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133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133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133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133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31
最早发现喷气燃料微生物污染问题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喷气燃料中
细菌产生的H2S会加速飞机燃料系统的腐蚀[1]。接着BushnellandHaas等发现
燃料储存罐底部水相中有微生物的存在,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将喷气燃料中烃
类作为碳源[2]。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航空煤油中的微生物问题被广泛报
道[3]。Neioef等发现枝胞霉菌可以代谢燃料中的烃,并可以在含水量很低的燃料
中存活几个月[1]。Ferrari等在1990-1996期间收集的几百个航空涡轮燃料JP-4
样品,分析微生物污染的出来,主要微生物污染为:油相中的枝孢霉
(Hormoconisresinae)及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和水相中的假单胞菌属
(Pu-d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而
且80%的水相样品中都分离出了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4]。
另外Passman等在1992-1996年之间调查的四百个炼油厂、零售商的汽油储存
罐中发现60%的样品存在明显的微生物污染[5]。我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对
北京、天津、上海虹桥和广州等4个机场油料公司,进行微生物污染的监控,监
控结果发现,微生物污染问题确实存在[6]。
喷气燃料中微生物种类很多,可分为三类,1.真菌:树脂枝孢霉(Hormoconis
resinae)、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烟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等。
2.细菌:假单胞杆菌(Pu-domonas)、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硫
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等。3.酵母菌:红酵母(Rhodotorula)、
假丝酵母(Candida)、球拟酵母(Tomlopsis)等[7]。综合国内外研究发现,对喷气
燃料质量以及储存影响最严重的主要是枝胞霉菌(Hormoconisresinae)和硫酸盐
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8-14]。
1.1枝孢霉菌
枝孢霉菌是最早从油品污染物中分离出来的真菌之一,同时也是最常见的真菌。它
主要以油品中碳链长度为8~20的烃为碳源[15]。枝孢霉菌可以在油品中产生孢
子,并且这些孢子可以在无水的环境下存活几年。有研究表明,枝孢霉菌在25°C
条件下只需游离水的浓度为80×10-6,便可在燃料中生存。枝孢霉菌生长最适宜
温度为25~30°C,最适宜pH为3.5~6[16]。在琼脂培养基上,枝孢霉菌菌落的
颜色从浅棕色到灰棕色再到橄榄绿色[17]。袁祥波等在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的喷气
燃料中,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真菌主要为枝孢霉菌,并对喷气燃料悬浮物和真菌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枝孢霉菌是引起喷气燃料悬浮物的重要原因之一[18]。
1.2硫酸盐还原菌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Bacteria)种类繁多,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
是一类可以将硫氧化物以及元素硫还原成硫化氢的这类细菌的总称。硫酸盐还原菌
主要存在于水相以及底部淤泥中,基本上为厌氧型细菌[19]。HectorF.等利用
16rRNA技术对硫酸盐盐还原菌种系进行研究,将硫酸盐还原菌分为四类:革兰氏
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嗜热细菌和嗜热古细菌[19]。硫酸盐还原菌适宜pH为
5~9,适宜温度范围也很大,一般认为30°C为最适宜温度[20]。研究发现,硫
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生的硫化氢会增加油品酸性,这不仅会降低喷气燃料品质,还会
腐蚀输油管道以及油罐金属壁,对储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1]。另外研究发现硫酸
盐还原菌代谢产生的硫化物还可以腐蚀飞机含银的零部件,这对飞行安全造成不可
预知的风险[22]。美国199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每年由硫酸盐还原菌造成的
腐蚀损失高达到60亿美元[23]。
通常情况下油相和罐底水相中微生物的接触时间很少,所以不会造成燃料化学性质
的变化。储油罐中油相远远大于底部的水相,而且油相中缺少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
无机养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活动范围只限于底部水相和油水界面。但随
着储油时间的增长,特别是在那些维修保养不好的油罐中储存的燃料,油品的品质
以及储油安全都将受到影响。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微生物生长引起的危害;(2)微生
物代谢引起的危害[9,24]。
2.1微生物生长引起的危害
丝状真菌和可产生胞外聚合物的细菌会生成紧密菌膜以及淤泥,这些会堵塞过滤器、
输油管和一些小孔径零件,造成机器失灵[25]。这些菌膜和淤泥还会堵塞油罐的排
水系统,使得底部水分不能有效排除。另外,菌膜可以减少或者阻止杀菌剂进入油
罐底部的水相中,并且底部的淤泥可以吸收部分杀菌剂,使其失去活性,这些都会
降低杀菌剂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9]。飞机油箱油量探
针附近微生物产生的淤泥会造成飞机油料表的失灵,另外悬浮物会在燃油控制喷嘴
处发生团聚,导致管口堵塞,发热,进而有可能损害涡轮发动机,造成严重的后果[26]。
2.2微生物代谢引起的危害
2.2.1微生物的腐蚀作用
微生物代谢产生一些腐蚀性产物:有机酸、硫化氢、氨以及硫酸等。这些腐蚀性产
物不仅会腐蚀金属壁和零件,也可以降解一些复合有机材料,比如橡胶管和以及油
罐密封圈,并会加速沉积物的生成[10,27]。这些腐蚀性产物还会破坏油罐保护涂
层,这样裸露部分和覆盖部分就形成了阳极和阴极,形成电化学腐蚀[28]。部分好
氧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消耗氧气,造成局部缺氧,电子从氧含量低的部位流向含氧
量的部位,造成局部腐蚀[29,30]。贴在这里正文内容覆盖粘贴在这里正文内容覆
盖粘贴在这里正文内容覆盖粘贴在这里。
2.2.2降低油品品质
有些微生物会利用燃料中部分添加剂作为生长的营养组分,随着添加剂的消耗,燃
料性质发生了改变,进而降低了燃料品质。微生物的部分代谢产物如硫化物、有机
酸等会增加油品酸值[27]。一些特定的厌氧菌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造成油水界面的
乳化。这些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料的表面张力进而影响燃料燃烧或点火性能,并可
能引起聚合器失灵[31]。丝状微生物和其代谢产物缠绕会增加喷气燃料悬浮物的含
量,降低喷气燃料品质[9,32]。
(1)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推荐了四种检测方法:英国ECHA微生物学有限公司开发
的MicrobMonitor2®法;芬兰奥林诊断公司开发EasicultCombi法;英国生物
学分生孢子有限公司开发的FUELSTATTMresinae法;德国默克集团开发的HY-
LiTEJetA1燃料检验法[33]。前两种为传统菌落形成单位检测方法,根据菌落计
数来进行定量分析,进而评定污染等级。FUELSTATTMresinae为免疫检测,可
以快速检测酵母菌、霉菌和需氧细菌。HY-LiTEJetA1燃料检验测量燃料、水或
二者混合物样品中的ATP总量,来确定微生物污染程度[33]。
(2)荧光免疫检验法:这是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用来鉴定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且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Gaylarde等用荧光
检测法来鉴定航空煤油中的枝胞霉菌[34]。这种方法很少和其其它真菌有交叉反应。
枝胞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可以在菌膜中检测到[34-35]。
(3)基因分析检测技术:利用微生物特征序列如16S和18SRNA等,来特异性检
测微生物污染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特异性强,而且检测线一般较低,
灵敏性高[36,37,38]。HectorF.等利用16srRNA基因分析技术对SRB进行了种
系分析,将不同种类的SRB进行分类[19]。袁祥波等利用18srDNA基因分析技术
特征性检测喷气燃料中枝胞霉菌的存在[18]。刘金彪等利用16srDNA基因分析技
术分离2珠石油降解菌[39]。
(4)代谢产物检测技术:利用化学方法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来判定相应微生物的
存在与否,以及污染程度。例如曹公泽等根据检测到的乙酸浓度来确定微生物含量
[40],JIASONGFANG等检测油料中酯类、脂肪酸、硫酸根和硝酸根来推断燃料
中微生物的存在,并借以对其代谢作用进行研究[41]。包木太等通过酸、生物表面
活性剂等检测,来研究微生物的活动[42]。cher等根据酸值和游离脂肪
酸含量的检测来推断微生物生长状况和污染水平[43]。
(5)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
为模板,体外复制出与母链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等利用
qPCR技术检测喷气燃料中微生物的存在,并将微生物进行分类[44]。Gitika
Panicker等利用PCR技术分离出28种可以降解烃的细菌[45]。LaMontagne,
M.G等利用PCR技术对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研究[46]。SharkeyF.H.等利用荧光
定量PCR技术来对细菌进行定量检测[47]。
4.1日常维护
防治微生物污染最好而且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做好日常维护。越早发现微生物污染问
题,处理起来就越简单,代价就越小。合理规划的清洁和日常维护(包括水分和有
机残片的的清理,微生物检测以及清除微生物产生的沉淀)可以有效防止油品发生
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对于微生物重度污染的喷气燃料,需要对油罐进行彻底清洗,
驱除菌膜和淤泥,并重新涂刷防护涂层[16,27,48]。
4.2喷气燃料中水分控制
水是是微生物生长的必需组分。杜绝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是防止水分进入,尽量排除
油罐中的水份。《中国民用航空油料条例》规定加入飞机油料水分不超过30×10-
6[49]。南国枝等发现喷气燃料中水分控制在比重在21.6×10-6时,可有效控制悬
浮物的生成[50]。当喷气燃料从旧油罐转移到新油罐的之前,都要先经过滤系统
(5μm滤径)过滤掉微粒或者悬浮物,然后再通过聚凝器去掉所有游离水[9,16]。
另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油罐呼吸来降低喷气燃料含水量,例如:苏鹏等利用富氮装
置来降低罐顶空气湿度和含氧量[51],龙泉芝等在罐顶呼吸阀安装干燥装置来降低
空气中的湿度[52]。定期过滤喷气燃料可以排除喷气燃料中游离水和外来杂质,但
是需要注意的是过滤装置要定期清洗和更换。
4.3使用杀菌剂
大量事实证明,杀菌剂用来预防和治理喷气燃料微生物污染,既经济又方便,从而
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Melton等发现长期储存的燃料,运用机械过滤和杀菌剂
组合的方法能够更好地防治微生物污染[53]。如果储油罐中含有大量菌膜和淤泥,
那么在使用杀菌剂之前需要提前将这些污染物清除,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目前
杀菌剂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氧化型杀菌剂、非氧化性杀菌剂、复合型杀菌剂、水不
溶性杀菌剂以及多功能杀菌剂[9]。目前通过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商许可的杀菌剂是:
BioborJF,即95%的二氧硼杂与4.5%的石脑油的混合物;KathonFP1.5,组成
是1.5%的氯代和甲基-异噻唑啉酮、88.0%~90.0%的二丙二醇、1.7%~1.8%的
硝酸镁、0.9%~1.0%的氯化镁和5.0%~6.0%的水的混合物[33]。
喷气燃料微生物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针对微生物种类和危害进
行了广泛研究。为了有效监控微生物污染,需要建立更加迅捷、方便、成本更低的
的快速检测方法。另外,还需要建立整套喷气燃料防治微生物污染方法,做到能够
更好地贴近实际,尤其方便基层工作者进行实施。再者,尽管各大航空协会和部分
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但现在依然缺少广泛接受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评价标准。虽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是引起喷气燃料悬浮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
国家对喷气燃料微生物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对于微生物污染机理
研究不深入造成的。所以,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两方面:
(1)微生物污染机理研究,包括:腐蚀机理、产生悬浮物的机理、改变喷气燃料
性质的机理。
(2)建立微生物污染程度评价标准。这就要求建立切实可行、准确的喷气燃料微
生物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方法。在系统微生物污染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喷气燃料微生
物定量或半定量分析,这样建立的微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才会更加准确且具有可信度。
[1]ItahAY,BrooksAA,OgarBO,radationofinternational
jetA-1aviationfuelbymicroorganismsisolatedfromaircrafttankand
jointhydrantstoragesystems[J].Bulletinofenvironmentalcontamination
andtoxicology,2009,83(3):318-327.
[2]JianZhang,ZhinanZhu,oxificationoftoxins
generatedfromlignocellulopretreatmentusinganewlyisolatedfungus,
AmorphothecaresinaeZN1,andtheconquentethanol
fermentation[J].BiotechnologyforBiofuels,2010,3:26.
[3]Genner,l,:,(ed.),Economic
Microbiology[M].MicrobialBiodeterioration,London,Academic
Press,1981(6):260-306.
[4]Ferrari,M.D.,Neviotti,ornoz,tionofheterotrophic
:LABS3
BiodegradationandBiodeteriorationinLatinAmerican[J].The
BiodeteriorationSocietyMicrobiologia,1998(13):32-35.
[5]PassmanFJ,McFarlandBL,atedgasoline
biodeteriorationanditscontrolinlaboratorymicrocosms[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2001,47(2):95-106.
[6]崔艳雨,陈世一,杜金杰.微生物对航空煤油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
学报,2010,28(6):22-25.
[7]夏祖西,等,谈航油中的微生物污染[J].中国民用航空,2009(04):15-17.
[8]黄毅,王善雨,赵升红,等.喷气燃料中微生物的研究[J].军用航油,1996,
(1):3-5.
[9]ROBBINS,JA,."Areviewofthemicrobiologicaldegradation
offuel."[R].2001.
[10]GaylardeCC,BentoFM,ialcontaminationofstored
hydrocarbonfuelsanditscontrol[J].RevistadeMicrobiologia,1999,30(1):
01-10.
[11]MortonLHG,msinbiodeterioration—areview[J].
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1994,34(3):203-221.
[12]GuiametPS,tyofanisothiazolonebiocide
againstHormoconisresinaeinpureandmixedbiofilms[J].WorldJournal
of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1996,12(4):395-397.
[13]SowardsJW,WilliamsonCHD,WeeksTS,ectof
lfate-reducingbacterialconsortiumfromethanol
fuelenvironmentsonfatiguecrackpropagationinpipelineandstorage
tanksteels[J].CorrosionScience,2014,79:128-138.
[14]朱俊忠,崔艳雨,李佳.喷气燃料中硫酸盐还原菌对金属的腐蚀[J].石油化工
腐蚀与防护,2013,30(3):1-3.
[15]MarínM,PedregosaA,RiosS,radationofdieland
heatingoilbyAcinetobactercalcoaceticusMM5:itspossibleapplications
onbioremediation[J].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biodegradation,
1995,35(1):269-285.
[16]HillEC,ialcontaminationandassociatedcorrosion
infuels,duringstorage,distributionandu[J].AdvancedMaterials
Rearch,2008,38:257-268.
[17]郭玲玲,陈国需,杨致邦,等.喷气燃料中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J].后勤工程学
院学报,2008,24(2):67-70
[18]袁祥波,胡启文,熊云,等.储存喷气燃料中特征真菌的鉴定与生长特性[J].后
勤工程学院学报,2014,30(1):59-63.
[19]CastroHF,WilliamsNH,enyofsulfate-reducing
bacteria[J].FEMSMicrobiologyEcology,2000,31(1):1-9.
[20]MuyzerG,logyandbiotechnologyofsulphate-
reducingbacteria[J].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2008,6(6):441-454.
[21]郭启营.航空煤油中微生物污染及防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1(3):
270-273.
[22]王德岩.喷气燃料中腐蚀性物质及其腐蚀性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2006,18(5):361-363.
[23]BadawiAM,HegazyMA,El-SawyAA,uaternary
ammoniumhydroxidecationicsurfactantsascorrosioninhibitorsfor
carbonsteelandasbiocidesforsulfatereducingbacteria(SRB)[J].
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2010,124(1):458-465.
[24]OllivierB,eummicrobiology[M].ASMPress,2005.
[25]杨松艳,张俊,曾程.微生物对航空安全的影响[J].農技服務,2010,27(11):
1535-1536.
[26]吴旻,侯民利,胡成江.飞机燃油系统中微生物的污染[J].失效分析与预防,
2007,2(2):58-61.
[27]司新生,安浩,高荣升.原油及油品体系微生物损害的研究[J].应用化工,
2007,36(9):916-917.
[28]SalvarezzaRC,iologicalCorrosioninFuelStorage
Tanks.I.--AnodicBehavior[J]..,1984,35(3):244-247.
[29]HillEC,ialcontaminationandassociatedcorrosion
infuels,duringstorage,distributionandu[J].AdvancedMaterials
Rearch,2008,38:257-268.
[30]刘刚,张赞牢,朱海军,等.金属油罐的腐蚀与防护[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5,
4:013.
[31]HerbertBN,HillEC,OatesPD,dfortestinglight
distillatefuels[C]//ell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87:215-219.
[32]MurielJM,BruqueJM,OlíasJM,tionofbiosurfactants
byCladosporiumresinae[J].Biotechnologyletters,1996,18(3):235-240.
[33]IATA飞机油箱中微生物污染指导材料[R].2011.
[34]VanHammeJD,SinghA,advancesinpetroleum
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2003,67(4):
503-549.
[35]BentoFM,ofadditivesonfuelstability-a
microbiologicalstudy[C]//LABS3-ThirdLatinAmericanBiodegradationand
BiodeteriorationSymposium.1998.
[36]HeadIM,SaundersJR,ialevolution,diversity,
andecology:adecadeofribosomalRNAanalysisofuncultivated
microorganisms[J].Microbialecology,1998,35(1):1-21.
[37]YakimovMM,GiulianoL,TimmisKN,am-independent
ribosomalRNAamplificationanalysis(URA):anewapproachto
characterizingthediversityofnaturalmicrobialcommunities[J].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1,3(10):662-666.
[38]KohrokiJ,TsuchiyaM,FujitaS,strategyforidentifying
differentialgeneexpression:animprovedmethodofdifferentialdisplay
analysis[J].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archcommunications,1999,
262(2):365-367.
[39]吕勃熠,刘金彪,孙田甜,等.2株石油污染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J].天津理工
大学学报,2014,30(1):60-64.
[40]曹功泽,徐登霆,张绍东,等.胜利油田沾3断块内源微生物现场激活试验及
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4(7):136-140.
[41]FangJ,chemicalevidenceformicrobial
communitychangeinajetfuelhydrocarbons-contaminatedaquifer[J].
OrganicGeochemistry,1998,29(4):899-907.
[42]包木太,牟伯中.采油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J].油田化学,2002,19(2):188-
192.
[43]SchleicherT,WerkmeisterR,RussW,iologicalstability
ofbiodiel-diel-mixture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9,100(2):724-
730.
[44]DenaroTR,ChelgrenSK,LangJN,lationofMicrobial
ContaminantsinAviationTurbineFuelviaTraditionalPolymeraChain
Reaction(PCR)inaryResults[R].AIRFORCE
RESEARCHLABWRIGHT-PATTERSONAFBOHTURBINEENGINEDIV,2005.
[45]PanickerG,MojibN,AislabieJ,ion,expressionand
quantitationofthebiodegradativegenesinAntarcticmicroorganisms
usingPCR[J].AntonieVanLeeuwenhoek,2010,97(3):275-287.
[46]LaMontagneMG,MichelFC,HoldenPA,tionof
extractionandpurificationmethodsforobtainingPCR-amplifiableDNA
fromcompostformicrobialcommunityanalysis[J].Journalof
MicrobiologicalMethods,2002,49(3):255-264.
[47]SharkeyFH,BanatIM,ionandquantificationof
geneexpressioninenvironmentalbacteriology[J].Appliedand
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4,70(7):3795-3806.
[48]佟丽萍,费逸伟,梁国宏,等.喷气燃料中的微生物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
资讯,2007(20):239-239.
[49]吴晓金.喷气燃料的微生物危害及对策[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1(4):
20-22.
[50]南国枝,范维玉,李水平,等.微量水分对喷气燃料中悬浮物形成的影响[J].中
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139-142.
[51]苏鹏,熊云,刘晓,等.富氮气体对柴油氧化安定性影响[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14,30(2):40-45.
[52]龙泉芝,熊云,刘晓,等.环境因素对枝孢霉菌生长特性的影响[J].后勤工程学
院学报,2015,1:014.
[53]MeltonPM,McGaugheyLS,ofmanaging
long-termdielfuelintegrity[J].DistillateFuel:Contamination,Storage,
neauandMMDorris,anSocietyfor
TestingandMaterials,Philadelphia,PA,1988:119-138.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2:1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03822143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喷气燃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喷气燃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