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
《创新中国》观后感_创新中国观后感大全
《创新中国》观后感篇一
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
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
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
和“现象级”。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
泛关注和认可。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
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创新中国》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带有教育意义的科教
片,在大家埋头于自己领域的工作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技术不停的更
新换代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我们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和未来即将经历
的科技变迁。这部片子就是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机会,审视中国科技发
展的历程,了解我们所在的国家所过的生活。
在第一集信息中,从一个总结性的词汇中延伸出了关于信息的各个不
同的领域,惊叹于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发展之快,也慢慢意识到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笼罩在互联网之下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
环~感谢这个时代,感恩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家和创新者们。
《创新中国》观后感篇二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
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
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
精品文档
2
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
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
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
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
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
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
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
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
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
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
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
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
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
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
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
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
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
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
精品文档
3
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
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
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
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
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
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
翻政权。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
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
强烈进取的思维。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
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
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
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
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
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路、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创新成功与否要
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
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
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
要创新、想创新、能创新。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终
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
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
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
精品文档
4
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创新中国》观后感篇三
《论语》记载,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的涵义,孔子从绘画角度将这句话解释为“绘事后素”,
即先铺白底,再绘图画。子夏深受启发,继而进一步从修身的维度作
出阐释:“礼后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学礼乐,赢得孔子的赞许。
对比诸子典籍不难发现,《论语》并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发人
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这个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
讨论中畅所欲言,与孔子教学中倡导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他不止一
次鼓励弟子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一旦有新观点涌现便大加赞赏。鼓
励创新、肯定创新的导向,营造开放、平等的创新氛围,激荡许多启
迪人心的思想。教育离不开创新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又何尝不需要创
新文化的滋养?20世纪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就
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
合”。创新可以促进发展,那么创新又靠谁来推动?某管理咨询公司
曾对1000家创新公司做过长期调查,发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创新投
入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真正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是软性因素,
即企业自身是否拥有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关
键在于以创新文化去激励企业与个人的创造活力。“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
深刻地说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于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奇
迹,其本质乃是发展理念的嬗变、社会文化的跃迁。40年思想解放,
精品文档
5
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已经内蕴于国家的发展道路,正在释放着日益强
劲的动能。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个头”也有“阿喀琉
斯之踵”。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面对科技创
新的短板,亟待我们进一步培育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
新文化,更好激发蕴藏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亿万人民之中的创新能
量。展望未来,随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迈
出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的坚实步伐。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
的过程;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创新文化不
是无根之木,它的成长,既需要涵养崇尚创新的“制度水源”,也需
要充盈鼓励创新的“制度空气”,更需要打造支撑创新的环境载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对创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将不
利于创新的绊脚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我们就能推动创
新文化蔚然成风,以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铺展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创新中国》观后感篇四
都说创新引领梦想、塑造超越,也带来自豪与信心。近几周来,在我
们部门学习并观看《创新中国》后,大家对创新颇有感触。六集的纪
录片总体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
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同时还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
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基因编辑技
术、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等。本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
了中国的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普通人了
精品文档
6
解到了我们国家在大众未知领域一直未有的成就与骄傲。
本片借用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了在现今中国发生着充满激
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看到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比如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中石化开发的新型能源--生物航
空燃料;华大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几百位志愿者体
验"天宫一号"6个月等;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的院士到
企业从业人员,在每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领域,无论谁置身于这个时
代,他们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接受新鲜思想
并且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来。
在大家惊叹于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不禁有了忧患意识。作为社会
中存在的人们,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这算是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我想如此。创新让我们有了方向,在经
济全球化高速发展时代,事物都是在不断更替变化,只有把握住时代
的发展和脉搏,找准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还要
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顺应发展。与此同时,
创新让我们有了更大地底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国
家或个人更应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维固化,感觉良好就不去前进,
那么只有挨打的份。
古往今来,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只有敢于创新才有话语权,
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新的时代赋予一个国家和人民更多的责任和使
命,在我们为之自豪的同时,应当继续前进,在薄弱的环节奋起直追。
人说,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
精品文档
7
高。
《创新中国》观后感篇五
观看了《创新中国》后,深深的被我国的科技发展所震惊。此片将我
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同时还涉及到大
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
基因编辑技术、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等。本纪录片不仅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让我
们普通人了解到了我们国家在大众未知领域一直未有的成就与骄傲。
在欣赏感叹之余,却不禁深感危机,这几天一直有一个问题盘在脑海
里: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社会,我准备好了吗?仔细想想,我给出的
答案是,时刻准备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印证:
首先,思想上已做好迎接新事物的准备。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技
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数字和互联网科技,可以说
是日新月异。在新科技、新事物快速推陈出新的时代,要有开放、发
展的理念来迎接新技术、新事物。拥有开放、发展的理念,才能从容
的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新技术、新事物,从而到接受,再运用。死守
旧观念,故步自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将很快被淘汰,特别是
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没拥有发展、开放的理念,将很快被这个社会甩
在身后,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加强学习,随时准备跟随科技创新脚步前行。拥抱创新、追随科技,
学习一直都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学习新理念、学习新知识、
精品文档
8
学习新技术,不断充电,提高,为迎接新科技做好准备。只有不断的
学习、提升,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在纪录片中看到的新科技,好多
都是前所未见的高端科技,这些虽然离我们生活稍微远了点,但发展
却是无处不在。新科技的发展必定会带来新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的
通过学习来接受、来吸纳、来体验。也只有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
为迎接新科技、新事物做好充分准备。
善于创新、勇于尝试,为新科技应用做准备。科技、技术的创新最终
的落脚点都是在应用,无论高端技术的创新还是社会管理的创新,都
离不开实际的应用。作为基层公务人员,要善于工作方式的创新,并
勇于尝试,将创新实实在在的融入到实践中。同时要关注新科技的发
展应用,勇于将新科技、新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
不断的尝试、应用,才能快速转化为新成果,助推社会快速发展。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在,我已时刻准备着,你呢?
《创新中国》观后感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1:2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901031122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