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材

更新时间:2023-03-15 23:46:47 阅读: 评论:0

横幅标语-写马的诗句

一年级数学教材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后座的妈妈)

人教版小学数学精品资料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

第一方面:教材的主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共十个单元。一、数一数(是将义务教材

准备课中“数数、认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二、

比一比(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

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的内容构成的一个单元),(将

义务教材中“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折分为两个单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四、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在义务

教材“认识图形”一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一些常见的

平面图形的内容),五、分类(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分

类”的基础上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构成的一个

单元),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七、11~20各数的认

识,八、认识钟表,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十、总复习。

还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

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

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们

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终身发展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须掌握。

第二方面: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学生初步数数、读数,初步学习数数的

方法。让学生初步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让学生初步知道

用数表示自己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一单元数数练习为今

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多位数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比一比

通过操作,初步感知“同样多”和“多”“少”的含义。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操作、观察、初步感知"长

短"、"高矮"的含义。会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会用自已的语言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长短,高矮。会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之间的多少。明确"多少"、

"长短"、"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发展学生辨证思

维的能力。会用不同的标准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和

高矮,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书写规范工整。会用5以内

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掌握5以内的数的顺序和每一个数的组成、分解。认识符号

“>”,“<”,“=”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5以内数的大

小。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5以

内的加减法。能用“>”“<”或“=”和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

的大小,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结合5以内的加减法

的教学,让学生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

算5以内的加减法,初步体验想5以内的加减法得数算法的

多样性。初步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5以内数的组成、

分解和加减法。在学生自主探究数的组成、分解和加减法的

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立体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够

辩认和区别这些图形,知道他们的名称。会用这些图形拼简

单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述几何形体

的特征,能对它们进行分类。

初步发展几何形体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和图形

的各种运算打基础。

第五单元分类

会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功能等进行分类。学

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能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认、读、写这些数,

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位置。掌握6~10

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

比多少

比高矮

组成、分解。进一步认识“>”“<”或“=”的含义,会用这

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正确的口算10以内的加、

减法。正确的读写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正确

的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在运用已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思考,体验算法多样性。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

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

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够正确地认读写11~20

各数。能正确地口算10与几相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能估

算2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小棒的操作和计数器、数位表的

使用,继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

材用3、6、7三个单元学习1—20各数及相应的加减法,为

今后学习数与计算打基础。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机械钟的钟面和电子表。会认

读、写整时、半时和几时半。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拨钟等活

动,发展观察能力,辨析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具体时间以及

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三方面:一年数学上册知识结构

一、数一数

1—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0的认识和0有关的加减法

认识立体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

6和7

8和9

10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11—20各数的写法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20以内的数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用数学

一二、比一比

年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数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学五、分类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识七、11—20各数的认识

结八、认识钟表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十、总复习

第四方面:在教学方面的思考

(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先准备一些

各种形状的物品,如:茶叶罐,饮料罐,墨水瓶,粉笔盒,

乒乓秋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

是怎样的,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

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物体形状的

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

感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发展空间

观念。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动手了,动手操作其实也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

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操作“放进1盒凑成10”

的,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

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

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

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思维活动,学

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理解新的计算方法。

(三)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取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比长短、比

高矮的活动,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如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

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

的标准和分的结果等,都需要合作完成。在教学中,组织学

生进行合作和交流,在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后,鼓励每一

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主动地与同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互

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无形地获得知识、发展能

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9加几”时,由“学校运动会”的具体情境中

提出数学问题后,把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任务”交给小组

来完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的方法。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的思考方法,会产生“点数”“接

着数”“凑10”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小组向全班介绍

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

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

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

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探索意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认真组织练习活动

数学每节课都离不开练习,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本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资源,我

们应不断探索如何组织练习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组织

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

感体验。

例如教学“认识半时”时,教师在学生探索时针、分针

半时指向特点后,让学生参与不同的练习活动。①说一说。

说出书上小朋友在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几项活动

的时间是几点,再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

什么。②互动游戏。听一方指令拨出钟面时刻,先由教师发

指令,学生拨,再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

③自由选择。在钟面上拨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告诉小伙伴,

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最后,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

快乐的星期天。每项活动环环紧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用

实践活动巩固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践

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同时逐步形成实践

意识和应用意识。

(五)、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上注意养成以下良好习惯:

1、倾听习惯,包括:身体到位;眼睛专注;情绪到位。

2、发言习惯,包括:自信,声音洪亮、大方;站姿挺拔。

3、写字习惯,坐姿培养;尽量少用橡皮。

4、动手习惯:让学生会拿出、摆放、收放数学书、铅笔盒。

会翻书,找到学习内容。会拿出学具,用好学具,用后

整理学具,逐步养成使用学具的良好习惯。

5、合作习惯:初步学会与同桌或前后位之间进行合作、交

流。

6、观察习惯:会按一定顺序观察情境图。

(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时,我们要设计学生喜爱的、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充分利

用语言、图片、教具等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

(七)、抓住关键点何以错点教学。

一年级教材内容简单,而实际上越简单的内容教学困难

就越大。学生就越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总

结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并在教学中予以足

够的重视。

1、容易写错的减法算式

比如(花朵的图),原来有3朵花,减去了2朵,还剩1

朵?减法算式是3—2=1,学生总爱写2—1=1。找不到原来

的被减的数,老师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找原来有几个?找到了

原来的数,也就找到了被减数。还有一种是,四个鸡蛋都打

破了(鸡蛋图),学生爱把4—4=0写成4—0=4,把四个鸡蛋

都破了看成是没有了。

2、容易错的是混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比如P22(T9图)学生总是会把左边的4只小鸟都涂上

颜色,分不清4只和第四只。

3、容易混淆立体图形球和平面图形圆

在课堂上,如果没有实物的呈现,老师用简笔画来表现

球的话,学生就会说这是一个圆。需要用直观物体去区分。

让我们用深入解读教材做船,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做桨,

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做帆,我们一定会带着这些可爱又淘气

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3:4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952071429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年级数学教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年级数学教材.pdf

上一篇:饮料瓶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