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仲尼原文及翻译
《仲尼》,一曰《极智》。孔子本为儒家先贤,修身治国也是历代儒者所
关心的话题。然而面对“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的严酷现实,
儒家的诗书礼乐往往失去原先济世浩乱的作用,而变为弃之可惜、革之无方的
摆设。此刻,须由“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的道家思想出场,来给予迷惘
的贤臣士子一份圆融静定的安宁心态。本篇作者便有意借用孔子的形象和言论
来阐释这种“有易于自者无难于外”的修身理论。如下是列子仲尼原文及翻译,
供大家参考。
列子仲尼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
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
“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
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
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①,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
曩吾修《
》、《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
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
其如天下与来世矣②?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
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③。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
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④。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
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
为?”颜回北面拜手曰⑤:“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
淫思七日⑥,104不寝不食,以至骨立⑦。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
书,终身不辍。
【注释】
①亡——《集释》:“‘亡’本作‘止’,今从《藏》本、世德堂本、秦
本正。”
②矣——杨伯峻:“于省吾《易经新证》以为‘矣’即《诗·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之‘以’,何也。”
③此乐天知命者之所优——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此乐天知命者
之所忧’下有‘也’字。”
④所谓——《集释》:“‘所谓’二字,各本皆倒作‘谓所’,今从吉府
本正。”
⑤拜——王念孙:“拜乃之伪。”,今“拱”字。杨伯峻:“拜形相近
而误也。”
⑥淫——深。
⑦骨立——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着,子贡进来侍候,见他面带愁容。子贡不敢询问,出来
告诉颜回。颜回便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听到了琴声,果然把颜回叫了进去,
问道:“你为什么独自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
“先说说你的想法。”颜回说:”我过去听老师说:‘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
运规律,所以就没有优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的脸色变得凄然,
然后说:“有这话吗?你把意思领会错了。这是我过去的话,请以今天的话为
准。你只知道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于顺应
自然、懂得命运有很多忧愁的另一面。现在告诉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看法:
修养自身,听任命运的穷困与富贵,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虑不会被
外界改变和扰乱,这就是你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
过去我整理《诗经》、《尚书》,订正礼制与乐律,准备以此治理天下,流传
后世,并不是只修养自身、治理鲁国就满足了。
而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丧失秩序,仁义道德一天天衰败,人情善
性一天天刻薄。这个学说在一个国家的今天还行不通,又能对整个天下与后世
怎样呢?我这才知道《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对于治理乱世没有什么作
用,但却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这就是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的人所忧愁的
事情。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明白了一些。我们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
并不是古人所说的乐于顺应自然、懂得命运。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正的乐,
真正的知,所以没有不快乐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没有不忧愁的事,没有不
能做的事。《诗经》、《尚书》、礼制乐律,又丧失了什么呢?又为什么要改
革它呢?”颜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说:“我也明白了。”他出来告诉了子贡。子
贡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颜回又去开导他,
然后才回到孔子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一生也没停止过。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3:3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9432930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于省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于省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