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分析中国人口过剩问题
本文作者:教育论文360期刊网网址:/
摘要:现阶段,我国只存在相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过剩人口,不存在相对
于生活资料和自然环境而言的过剩人口。我国之所以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由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是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
然结果。此外,劳动供给增加、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重要的原
因。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人口问题;我国人口过剩成因;人口过剩问题
我国人口过剩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一国情表明,我国
是一个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资料相对短缺的国家。统计表明,无论人均资源占有
量还是人均资本占有量,我国都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马克思指出:“不
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
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
来”[10]。但是,如果生产资料太少了,就势必有一部分劳动者无法与生产资
料相结合,从而沦为相对过剩人口,或者即使结合了,也不过是“三个人的活五
个人干”罢了,这虽然不会引起劳动者公开失业,但却产生了隐性失业。其结果,
不仅相对过剩人口照样存在,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可见,目前我国之所以存
在相对过剩人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或资本缺乏是密不可分的。
经济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使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也随之加快。经济结
构的调整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变换,由此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
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另一方面,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依然滞
后。据统计,2009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
的比重分别只有42.6%和34.1%,而同一数据美国2000年就分别已经达到78.5%和
78.4%。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就业不得不主要集中在工
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需求不足,相对过剩人口增多。
劳动供给的增加加剧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正好发生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二元经济时期,致使我国的劳动供给在一个较长
的时期内呈现出增长过快、总量过大的状态。其一,持续的人口高自然增长率为
我国提供了巨大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人口由1950年的
5.5亿人增加到目前的13亿人,劳动年龄人口也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亿人增加至目
前的8亿人。另据今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30年,
我国人口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高峰10.1亿人[11]。
其二,工作日比西方发达国家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缩短了法定工作
日,但一方面新的法定工作日仍然比较长,另一方面在民营经济中,非法延长工
作日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三,劳动力参与率高。一是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60%的
农村尚未实行离退休制度;二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且全国尚未普及12年制义务教
育;三是城镇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现象、民营经济非法使用童工现象比较普遍。上
述原因致使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迄今仍然高达73%以上,高出西方国家10个百分
点。如此巨大的劳动供给总量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的劳动需求的相对甚至绝
对减少相结合,势必形成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增
多。
正确看待现阶段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某一个或几个因素而言的过剩人口。从理论上说,
相对过剩人口可以有三种类型:即相对于生活资料的供应能力而言的过剩人口、
相对于生产资料的吸纳能力而言的过剩人口和相对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而言
的过剩人口。在计划经济时期,理论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开
始承认我国存在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但对存在的究竟是哪种类型的相对过剩人
口,认识却很不统一。有学者指出,上述三种类型的相对过剩人口在我国都是存
在的[1]。
正确看待现阶段我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是解决我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
前提。为此,不仅要对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而且要对相
对过剩人口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保持清醒认识。
1.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不会出现日趋扩大之势。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
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指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
正是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灭亡的原
因所在。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我国,相对过剩人口的规模并不存在日趋扩
大之势。首先,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生产资料的
数量和社会资本的总量也在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
情况下,资本的增加“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
的绝对量的增加”[4]。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对劳动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就势必对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劳动供给的相对甚
至绝对减少。据研究,虽然目前我国的劳动供给总量过大,且在今后一个较长时
期内还将继续扩大,但必须看到,我国劳动供给的增长速度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
势,并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出现负增长。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逐渐减少
的趋势。如前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是城镇相对过剩人口的重要源泉。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源泉
却有日益枯竭的趋势。例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尚有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
转移,而目前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1亿人左右。据此,按照每年转移800万的速度
计算,10年后,我国几无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最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过去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根据产业发展演变规律,随着现代化
的逐步实现,第三产业在我国必将得到迅速发展。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
三产业不仅有着宽广的就业门类,而且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发达国家
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可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
持久地扩张我国的劳动需求,从而缓解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压力,抑制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2.清醒认识相对过剩人口的消极作用及社会危害性。相对过剩人口对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及人类福祉的消极作用与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具体表现如下:(1)
过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2)相对过剩人口的积累
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的研究,失业率每高于自然
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3)相对过剩人口导致工人贫困化。相对
过剩人口的存在,一方面使在业工人的工资被迫降到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
下,从而使其陷于贫困的边缘;另一方面使失业和半失业工人陷入需要救济的赤
贫境地。
正如马克思所说,“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4]。(4)相对过剩人口是滋生犯罪、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温床。(5)过多
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容易诱发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引起社会动荡。(6)相对过
剩人口降低了社会的幸福指数。据调查,失业给工人造成的不幸,不仅仅是生活
水平的降低,更重要的是人格的伤害、心理的折磨与精神的痛苦。认识到相对过
剩人口的上述消极作用与危害,要求我们务必把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上升到事关经
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和人民福祉的高度加以解决。3.充分认
识和利用相对过剩人口的积极作用。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如
上所述,相对过剩人口确实有着巨大的消极作用和社会危害,但另一方面,相对
过剩人口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专门论述。
(1)由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产业后备军能够满足生产突然扩张所引致的劳
动需求。“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
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
展而引起的新兴生产部门,如铁路等等。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
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
由过剩人口来提供”[4]。
(2)相对过剩人口为以经济周期性波动为特点的现代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
的生活条件。“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由中等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
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
业后备军或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之
上的”[4]。
(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通过加剧劳动者的就业竞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及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人的纪律状况等,增强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过剩人口
“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
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4]。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3:0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92742142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相对过剩人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相对过剩人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