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摘要:本文从“意”造无法、体物得“神”、“道”“艺”两进、
“论书及人”等四个方面对对苏轼的书论进行了研讨,指出苏轼书
论中所论述的书法境界其实是一种追求自然、不事雕琢即“书初无
意于佳乃佳”艺术境界。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79-01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
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位居宋四家之首。平生嗜好笔
墨,“性喜写字”,自称“行草尤工”,吸收颜真卿、徐浩、李北海
各家书画风格,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圆劲
秀逸的书法风格。
一、“意”造无法
“意”是中国美学关于主体心理与作品本体内容的一个理论范
畴,概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态、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苏轼以其
独立而自由的艺术精神为基础,特别推崇“意”。他在《石仓舒醉
墨堂》中写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在《和子由
论书》中提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
学可。”在这里苏轼所注重的不是传统书法法则而是强调随心所欲,
尊崇自然。苏轼所强调的“意”不是我们常说的“有意”或“刻意”,
而是追求一种“无意”,强调“抒写胸臆”。这全面否定了魏晋南北
朝以后强调“意在笔前”式的理性主义和“执笔有法”的法则主义
书画创作美学观。注重“意”的苏轼,反对盲目遵守法度和苦学,
重视通达书意和随意,甚至认为在无“意”的创作心态下也可以产
生出色的作品,他在《评草书》中论述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
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
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事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
人,是一快也。”可见,苏轼论书不涉及到笔墨工拙问题,不刻意
追求,而在不拘束于传统法则中“无意”创作反而能创作出佳品,
也就是创作上达到一定境界后自然化成之结果。
二、体物得“神”
“神”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及
人格的特点。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中提出形似与神似,杜
甫第一次把传神的问题运用到诗论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南朝齐王僧虔在书法领域首次提出“传神”问题:“书之妙道,神
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苏轼融合前人绘画创
作中的神似理论,用于诗论与书论中,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
枝二首》中指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
花传神。”苏轼将“传神”由人物画推及花鸟画,推及诗文,再推
及书法,他在《论书》中谈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
阙一不为成也。”把书法五元素中的“传神”放在首位。从医学、
生理学上讲,“神”被纯粹人化了,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代
医书《灵柩经?本神》日:“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日:“血脉营气精
神,此五脏之所藏也”,“神”是指主体心灵之神。而在书论中,苏
轼把“神”与另外四个医学、生理学概念“气、骨、肉、血”相提
并论,并放在这四要素之首,作为书法“生命”的主宰,这是把书
法生命化了、人化了。当然苏轼谈“神”的时候并不忘谈“形”,
他在《记子由论画》中肯定“(形)似犹可贵”。由此可见苏轼的“神”
是一种形似与神似合一之“神”。
三、“道”艺两进
“道”由哲学的本原范畴引入,被传统美学家、文论家视为美学
文艺的本原与至高无上的准则。中国古代的道论,大致可分为三大
系统:《老子》的本原之道,儒家的仁德之道,周易的阴阳变化之
道。苏轼所言之道不局限于儒家伦理所寻求探讨的社会之道,而是
跟“艺”结合,在《日喻》一文中他提出:“道之可至而不可求”
的论点,从更深层面上向人们揭示了道与艺的内在统一,自然而然
的实践本身就是道德精神体现,就是行为范围的艺,遵循这种顺应
自然的精神原则,通过行为实践,人们必将获得以“艺”为内涵的
精神享受,并随之获得自然之道。苏轼调整了传统的道与艺的关系,
将“文”、“艺”和“道”的从属附属关系,变而为并列关系。他直
陈“我所谓文,必与道俱”的创作主张,把眼光注视到文学艺术自
身的美学价值和自身的创作规律上来。在绘画创作上把“有道有艺”
作为推崇至极的标准,他在《书李伯时山庄后一首》指出:“有道
而不艺,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在《跋秦少游书》评论到:“少
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
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技道两进也”。这里所写的“技”
就是“艺”。可以苏轼在绘画书法审美认识上提出“艺”“道”的两
进的思想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论书及人
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提出“论书及人”的观点,他在《书唐氏六
家书后》谈到:“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把书品与人品并提。在评论书法作品的价值时,首先应重视书家的
人品,他在《跋钱君倚书遭遗教经》指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
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
人也。”在这里苏轼强调了书法与人品的关系。鉴赏者对书法的欣
赏,包含审美过程中主体形象思维活动的一种感受、联想和认识,
常常有着主观的感情色彩,去认识作品中表达出的书家的神情意
趣。柳公权书法骨力道健,观之自然使人想到他为人之正直;颜真
卿书法刚健力美,观之使人想到他刚正不阿。苏轼认为书法好坏取
决于人品的高下,若从客观的艺术角度看,未免有些偏颇。但就创
作而言,它的积极意义是促使书家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道德
观念,这无疑大有裨益。就鉴赏而言,促使观赏者注意知人论世的
一面,但也常常会望文生义,导致书品与人品的关系简单化。当然,
书家人品的优劣虽然不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但却往往
影响其作品的流传、收藏。故在诗文中有如苏轼在《答黄鲁直书》
所说的那样:“观其文,以求其为人”,“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
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造物者
游。”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9:4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80742142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书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书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