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1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
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
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
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
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
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
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
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
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
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
话又说回来,
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
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
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
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
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
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
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
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
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
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
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
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
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
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
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尔王》读后感2
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纯净。它如三月阳光普照大地的和煦;似清晨
第一颗露珠的清澈;像傍晚微风拂国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阅到《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文版。这本书是莎士比亚一生
所撰写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
叶》;有脍炙人口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有充满理性思考的《李尔王》。
英文版《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与王位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依
据三个女儿赞美他的程度分配了封地与财产,两个大女儿因甜言蜜语得到了她们
想要的东西,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朴素真实遭到了驱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国国
王的青睐,入宫做了王后,李尔王退位后,两个大女儿野心膨胀,把他赶处了王
宫,悲愤交加的李尔王与自己的随从逃走到荒野中,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处家门
的埃德加。
随后,李尔王碰到了假扮圣徒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他对女儿诉尽苦衷,考狄
利娅听后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向英国秘密进攻,期望能为父王夺回政权,最终,
双方开战,法国军队大败,考狄利娅惨死,埃德加杀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
而李尔王在遭受一系列的事情后,在巨大的悲伤中崩溃而亡。
李尔王读后感英文版:本剧中的最大悲剧不在于李尔王的经历,而在于小女
儿考狄利娅被驱逐后仍然敬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李
尔王因残暴蛮横,目光短浅而落得如此下场。而他的两个大女儿恶人有恶报,她
们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可谓是自食其果,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用这句话讽刺那些爱
慕虚荣的人,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华文萃,一种是西方经典。如果说国文是
晚饭的香糯,回味无穷;那么外国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清脆利口。国文可以丰
富我的知识蕴含量,外国名著可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
如果没有阅读的滋养就会像铁笼里的狮子盲目徘徊。所以,树起阅读的船帆,
在书的世界里远航!
《李尔王》读后感3
在暴风雨中李尔命令风、瀑布、电火(象征着风、水、火三大元素)来摧毁
这个世界,进行末日审判。这场暴风雨不仅是外在的、现实的,更是李尔内心狂
暴的暴风雨的体现。李尔的命令、行为看似是要毁灭这外在的世界,其实是要毁
灭自己内心中固有的自我世界。而李尔之所以不命令地元素,是因为象征着地元
素的土地早已经丧失,他构成自我世界的四大元素早已缺乏了其一。
从李尔的语言中可见其转变,他开始承认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
罗马神话中国王是有掌控气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隶,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
因为自然在滥用它的威力;他开始关心正义与邪恶,祈祷神灵发现逍遥法外的罪
人、杀人的凶手、伪誓欺人的骗子、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他开始反思自我,虽
然其自我评价(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却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认识到了
自己困穷无告,开始珍惜身边微贱的东西。这些都是国王李尔所绝不可能思考的,
这些都表明那个将李尔封闭起来的自我世界已经近于完全坍塌,李尔已经能感到
真正的自然以及存在于社会中的运行规律以及人性中的高贵与丑恶。
最后来分析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审判。我们看到李尔在疯狂中又恢复了盛
怒,坚决要审判二女。李尔所陷入的深刻的自我矛盾与斗争是因为二女而起。虽
然这种痛苦使得李尔走出了自我世界,开始感受并看清真实的世界,但正是因为
李尔感受到了真实的世界,他就愈发感到并了解了二女的残忍,因为她们剥夺他
的并不仅仅是王权、国王的尊严、王性,而且意图剥夺的是他作为人的尊严。她
们虽然打着教育李尔的旗号,但实质做的却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直接违背了
自然的原则。将父亲放逐在狂暴的暴风雨中,这无论如何都是逆天违性的,她们
的狠毒,人性中的丑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用教育来掩盖的,理应受到审判。
在审判过程中,李尔在疯狂中反而透着一股清醒和理智,他要走请爱德伽做
审判官,傻子做执法的同僚。这二者是《李尔王》全剧中在疯狂中看清自然、社
会、人性的人物,并用他们看似疯狂的语言提点李尔。李尔指控高纳里尔的罪名
是踢他的父王,而不是违背国王的命令。李尔的控诉更多地是偏向自然的关系、
父女伦常的违背,而不是政治的,有关王权的。而他要剖开里根的身体也是为了
要看看“究竟是什么天然的原因,她们的心才会变得这样硬”。李尔已经摆脱了
以王权为核心的价值评判体系(由此又可证明他的自我世界已完全坍塌),转而
去寻找自然的原则,去探寻人性的根本。
《李尔王》读后感4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剧本中的地位就像《神曲》在诗歌中的地位一
般,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四大悲剧中的《李尔王》。
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赢
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
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但李尔王将国土分给女儿后,大女儿和
二女儿居然撤去他的骑士还不给其栖身之地,失望又悲愤的老国王只好到荒郊野
外,彼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忠臣和一个弄人……最后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整部戏的主角是李尔,最大的悲剧也是李尔——他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狂妄
害死了最爱她的小女儿和自己。他虚荣,因为他直听得进甜言蜜语,耳朵里用不
得良药;他狂妄自大,因为当小女儿说出“其他人那样一条献媚求恩的眼睛,一
条我所认为可耻的善于奉迎的舌头”时,他竟说出还不如当初没有这个女儿,在
李尔心里,他可以主宰一切,无论何时何地!就是这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害
了他,害得他连善与恶,真心与虚情,正确和错误都看不清。内心的世界观中他
站在自我主义的顶峰上,他是瞎的,一个不明人事的瞎子。
被名为傲慢的手蒙住了眼睛,成了瞎子,自说自话、手舞足蹈地指挥本就不
用听他话的人,在他人看来可是一个真真的笑话。
自负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缺乏,即使他们不处于社会顶端,也处于自己心里
的顶端。1948年,一向目中无人,自诩“看破世界”的迷宫制造者约翰·鲁伯
特向保罗·霍尔墨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发起了挑战,这回约翰也是惨败。霍
尔墨虽未见到求救信号,但他料定约翰已经走不出迷宫,于是自己到迷宫中去接
他。而约翰其时已于迷宫想到深处饮弹自尽了。狂妄的人终会因为自己的自负而
葬身于无尽的悔恨和现世的灾难中。
相较李尔,弄人说不定是这部戏中看得最透的人,人间冷暖,神面兽心,都
曾被他唱到歌谣当中去。愚人不愚。莎翁的戏剧中这样具有讽刺性的丑角倒也不
少,他替他们写的歌儿也总是那么一针见血,让人欲辩不能。
弄人看见李尔后曾对他说了一句话“这里有一个国王,和一个弄人,一个聪
明人和傻瓜。”让我们来猜猜“国王”、“弄人”、“聪明人”和“傻瓜”都是
谁?
《李尔王》读后感5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
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
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
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
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
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
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
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
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
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
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
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
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
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
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
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
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
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李尔王》读后感6
《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
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
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
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__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
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
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
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
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
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
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
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
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
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
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
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
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
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
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
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
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
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
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
—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
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
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李尔王》读后感7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
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梦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
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明白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
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
情景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
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最终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
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
暴风雨,李尔最终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
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最终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
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忙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
我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明白,他只明白自我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我;而不愿回头向后看:
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
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齐去了,恶人死
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
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
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能够互相弥补人生最终那份缺失
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
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李尔王》读后感8
我以往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
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
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最终国王意识到自我的错,顺着钻石铺
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
是轻小的水滴。仅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
亲情和真理的象征。《李尔王》以杯具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十分诱人的东西。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
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尽管大家都明白私
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机敏狡猾的
爱德蒙所以才向英格兰开始了自我争夺地位的战斗。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
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比较控制变量而已。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
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
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
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虽然戈
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
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我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李尔的性格乖
戾。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
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
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
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一样侧面吗弄人的比喻
“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能够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
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
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
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杯具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
树立好榜样是不应当的。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李尔王》的
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9:0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78127142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尔王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尔王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