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原文+赏析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
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
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
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
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
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
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
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chàn)水也很
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
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
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
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
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
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
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
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
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
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
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
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
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
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
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
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
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
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
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
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
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
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
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
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
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
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
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
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
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
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
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
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
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
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
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
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
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
“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
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
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
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
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
“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
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
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
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
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
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
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写于一九一八年冬
赏析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初中课文中的传统名篇,不论什么版本都必选,
这篇小说历年来常读常新,经久不衰,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这篇小说写于
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
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
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流毒甚
深,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
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
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
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
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
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
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
“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一、精巧含蓄的布局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
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
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
表达。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
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
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
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
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二)精心选择的背景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的中心,活动在这里的人除了孔乙己外,还我
“我”、掌柜的、短衣帮和长衫客等人,他们围绕在孔乙己周围,肆意对孔乙己进
行哂笑怒骂。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看小说的具
体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
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
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
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
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
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
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
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
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三)顺叙中的插叙
小说并不是平铺直叙,也没有一波三折的波澜,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引人入胜。
小说主要采用顺叙手法,截取两个主要的片断,构成小说的主干,但插叙的内容却
不可少,是小说的枝叶。插叙的内容主要有:孔乙己的生活,抄书,偷书,被丁举
人打,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却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细节。
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可悲可怜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可悲,又让人可怜。孔乙己穿长衫而又站着
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与自身精神定位的矛盾。经济地位的低下,让他无法真
正成为咸亨酒店的“长衫主顾”,那有形的“曲尺柜台”所筑起的无形高墙是孔乙
己永远无法逾越的,但实现这种跨越又是他所梦绕魂牵的,他无法脱下的那又脏又
破的长衫,实际就是他内心渴求的物化。精神追求的错位无疑是孔乙己人生最大的
悲剧,他追求了他不该追求或者说他追求了他永远追求不到的东西。他身材高大,
却四体不勤;他识文断字,却难以谋生;他从不拖欠,即便是拖欠也必定还清;他不
理会我冷漠的面孔,认真地教“我”识字;他真诚地与小孩们分享着那一小碟茴香
豆,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透射出孔乙己内心的纯真与良善。及至他最后的一次喝酒
所付出的“四个现钱”,更是孔乙己追求人格操守的最好实证。然而,他却又以好
吃懒做,小偷小摸,自命清高,迂腐穷酸来践踏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人格的分裂
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
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
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在
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
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
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正是鲁迅先
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毁给别人看。
(二)麻木不仁的短衣帮
小说中的`“短衣帮”是穷人,但不是作者可怜的对象,而是帮凶的角色,他
们与掌柜、丁举人一起共同嘲笑孔乙己,他们自己本是受害者,但却浑然不觉,反
而成了害人者,可见其麻木不仁,这是小说要揭露的另一个主题。只有一个孔乙己
麻木迂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千千万万的短衣帮的麻木。
小说写短衣帮的麻木,主要是通过写他们的笑声来反映的。《孔乙己》中传出
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
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
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就是短衣帮们的笑。
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
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
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有些文
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
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
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
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
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
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
“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
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
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
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
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
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
“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
的责任。
三、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传神的描写
小说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活现了孔乙己的形象,下面具体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
析其传神之处。
一是外貌描写。小说写孔乙己的外貌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他刚出场时的外
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
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
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段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
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
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
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
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
格特征。
第二次描写孔乙己的外貌,是在他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他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
绳在肩上挂住。”“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
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
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
的悲惨。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
都揭示的十分深刻。
二是语言神态描写。主要有六句话值得细细品味,第一句是:“他对人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
笑的性格。第二句是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
面子,怕人嘲笑。第三句是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
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第四句是“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
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第五句是“孔乙己立刻显
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
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第六句是“不
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
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
写,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便跃然纸上。
三是动作描写。主要有“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两句,前者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
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
显示了他的心理;后者则说明他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
地。
(二)细节的雕琢
小说有多个细节让人非常深刻,如对他的脸色的多次刻画,他的那件长衫,还
欠十九个钱等。在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对孔乙己脸色的刻画,看小说是如何抓住孔乙
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
小说中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
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
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
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
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
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
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
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
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
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
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
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
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
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
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
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
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
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
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
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
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
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
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脸色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
性格特征。
(三)精准的词句
鲁迅先生的小说用词非常精准、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而且许多词语达到传神
的地步。下面以“偷”“摸”“爬”“窃”四个动词的运用来揭示孔乙己悲剧命运
的前因后果。
孔乙己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那就是好喝懒做,他穷愁潦倒竟至于偶尔偷盗
度日。文中对于孔乙己偷鸡摸狗品性的揭示累计达9次之多,其中根据叙说对象的
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酒店顾客、掌柜对孔乙己的冷嘲热讽,肆无忌惮地
直宣其“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
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穷极无聊的顾客把
孔乙己的酸心隐痛当作酒后茶余的闲谈笑料,寥寥几语,活画出他们的粗俗放肆,
寡廉鲜耻。他们直言不讳地戳穿孔乙己的伤疤,胆大妄为地指控孔乙己的偷盗被
打,众目睽睽之下,竟没有一点怜悯顾虑,真是泼辣得令人发指。再看一店之主的
掌柜,他同样是对孔乙己百般奚落,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他总仍旧是偷,这一
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孔乙己,你又
偷了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掌柜接二连三,连珠炮似地责
问孔乙己的“偷窃”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灾乐祸的内心世界宛然可见。总之,无
论是掌柜,还是酒店顾客,他们对孔乙己的讥哄虽然或多或少揭示了事实的真相,
但是说话的口吻,粗俗的态度无疑又暴露了他们丧尽天良的麻木和冷酷。
二是孔乙己迂腐麻木,以“窃”蒙“偷”,讳莫如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酒店看客大言不惭地宣说孔乙己的“偷盗”丑闻,可是
迫于生计而无可奈何的孔乙己却卖弄文字,故作深奥,企图以半懂不懂的文言词句
“窃书”来搪塞、抵赖。因为在他看来,“窃”字生僻玄奥,非短衣邦之流所能理
解,如此改头换面自然可以掩人耳目。其实,这改“偷”换“窃”的表演正暴露了
他迂腐清高、麻木不仁的悲剧性格。我们不能不震惊:封建文化对他扫摧残毒害简
直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三是作者平静、冷峻的叙说孔乙己的“偷窃”品性,“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
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不直说其
“偷”,出语委婉,暗含同情,表明孔乙己并非天性糟劣,实是被“逼上梁山”才
偶尔做出这“偷盗”之事来的,即便是点出“偷窃”,也不象短衣帮、掌柜之流那
般刻薄露骨。“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盗的事,”直话曲说,冷静客
观,满蓄哀愤怜悯之情,实则体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上述分析表明,言为心声,“偷”字声声,情态种种,正是这些风情各异的
“偷”字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尤值一提的是,正因为孔乙己卑劣人格的
恶性发展,才导致了他后来命运的非人异化。终末的结局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
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
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蜕变成四足
爬行的“动物”,照理说,四肢着地应是“爬”字,可是作者偏偏着一“走”字,
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蓄着作者多么深广的忧愤和不
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
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了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
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孔乙己嗜酒成
癖,至死不改,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
结果,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之所在。可见,“摸”字力透纸背,写尽人生苦
况。
由此可见,“偷”、“摸”、“爬”、“窃”四字既精当微妙地写出了人物特
定条件下的神情心态,又浑然有机地勾连一体,巧妙地提示了孔乙己命运每况愈下
直至悄然离去的因果关系。这篇小说遣词炼字的精湛艺术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孔乙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历数十年而不衰。其精巧的结构
布局,丰富的人物形象,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在
此文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8:3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76654142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乙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乙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