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

更新时间:2023-03-15 18:24:49 阅读: 评论:0

学生为本-小脚丫走天下

贴春联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床叫声)

除夕习俗之贴春联

俗称“门对”、“春贴”、“”、“对子”,雅称“楹联”。喜

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下面,小编

为你介绍一下关于贴春联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贴春联习俗介绍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

联”。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

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

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

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

九),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

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

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

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

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

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

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

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贴法

网上有很多人片面认为,春联一定是上仄下平收尾。其实,这种

说法就好比说女人一定长头发一样,以偏概全。春联的创作和其它文

体的创作一样。同样要讲逻辑,语境,布局,顺序。平仄就好比领带,

对春联只有装饰作用。[1]

春联,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

一,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

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二,上下同平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

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

三,上平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

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四,上仄下平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

下平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平仄。

贴春联要找准春联和横额(横批)的关系。

贴春联习俗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

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

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

“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

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

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

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

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

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

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

学艺术形式。

贴春联习俗历史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

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

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

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

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

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

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

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

副,帝微行时出现。

贴春联习俗之春联典故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

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

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

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

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

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

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

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

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

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

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

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

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

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

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

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

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

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

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

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

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

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

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

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

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

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

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8:2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875889297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贴春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贴春联.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贴春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