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

更新时间:2023-03-14 11:51:01 阅读: 评论:0

澳门景点-日系照片

城镇居民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红烧鲽鱼)

第六章城市人口

第六章城市人口

第一节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人口的概念

1.城市人口:又称城镇人口或城镇居民,在中国还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

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2.有三种含义:①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②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

口;③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2000年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城镇人

口采用建成区人口的概念。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

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

市户口的人口。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

二、城市人口的结构

1.城市人口结构:又称城市人口构成,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

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2.分类

按人口各种属性表现出的差别构成的比例分类:

①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例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

②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例如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文化结构、

宗教结构、语言结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等

3.城市人口要素:城市人口的数量、年龄、性比、密度、分布、和行业特

征等等;这些要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人口的结构。

三、城市人口的数量

1.城市人口数量(人口大小):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

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

2.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因素:

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人口

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即:Nt+1=Nt+B-D+I-E。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Nt+1是1个时期后人口数量;B、D、I、E分别是

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迁入(immigrate)、迁出

(emigrate)的个体数。

衰退型:幼龄级个体数很少而老龄级个体数却相对较大,同时大多数已过

生育龄。少数城市的人群中,老年人逐渐增加,如:上海、北京等城市。

4.研究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意义

年轻人口比例过大,则面临着人口教育,未来就业等社会问题;老龄人口

比例过大,则有托养、保健和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问题;所以城市人口年龄构成

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影响很大,通过城市人口年龄构成的分析研

究,对预测城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利用程度及其潜力、

教育设施计划、老年保健、医疗卫生等有重要意义。

一个城市(或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0%,该城市(或

国家)人口结构属于超老年型人口结构。若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7%,60岁以上的人口达10%,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

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

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

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即每5各人奉养一位60岁及以上老人;在

未来20年将变成2对1,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五、城市人口性比

1.城市人口性比(城市人口性别构成):人口总数中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

性对女性的比例。即性比=男人个体数/女人个体数;或以百分数表示。

城市人口性别构成不仅与恋爱、结婚、家庭和人口再生有直接关系,而且

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建设和规划有密切关系。城市中男女比例甚至各

龄段男女比例应大体保持平衡,同时也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应与男女劳动力

的比例大体相同。如果某个城市男女比例失调或某个年龄段比例相差较大,都

将造成恋爱、婚姻、家庭等严重社会问题。如:重工业城市与轻工业城市存在

的男女职工比例失衡;甚至在城市的某些区域,因工业布局形成重工业区与轻

工业区男女职工比例失衡。

世界人口的性别比,从全球来讲,男女两性的比例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据

联合国估计,1995年当世界人口达到56.55亿时,妇女28.12亿,占世界人口

的49.63%,性别比为101.5。在发达地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妇女占人口的

51.39%,性别比为94.5;在发展中地区,男性多于女性,妇女占人口的49.18%,

性别比为103.3。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性别比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

不同。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

的人口中):

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20。

5

虽然目前全世界的性别比例非常接近于1:1,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则差别

很大。目前世界上最缺少女人的国家是卡塔尔,男女比例是1.9:1(男人比女

人多九成);最缺少男人的国家是拉脱维亚,男女比例是0.85:1(女人比男人

多近18%)。据拉脱维亚2006年统计,男女比例相差8%,差别居世界第一,

即男女比为92:100。2005年,乌克兰男女人口比例为1000∶1165,女性人口比

男性人口多358万。2007年中国男女比例为120:100;2006年俄罗斯男女比例

为1000∶1147,城市人口男女比例甚至达到了1000∶1167。俄罗斯男性和女性

人数分别为6700多万和7700多万,整整相差1000万,这个数字对俄罗斯1.4

亿人口来说,是十分惊人的有。所不同的是,在乌克兰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

由于男少女多,许多男人在婚后七八年就离家出走,另寻新欢;有的则是被第

三者插足而拉走,所以,目前乌克兰的单亲母亲家庭很多。各个国家性别比例

的差别,往往从某些角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历史等因素。

导致一个国家男多女少的原因可能有:

1、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导致溺弃女婴的现象严重,女婴和女孩的存活率低

于男婴和男孩;2、重工业发达,吸引大量外国男性青工进入(卡塔尔多石油天

然气);3、人口结构年轻;4、男性寿命与女性寿命接近,甚至高于女性寿命;

5、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利用B超或其它技术做胎儿性别鉴定,然后选择

性流产女性胎儿的现象,如得不到制止,将出现程度很重的男女比例失调。

六、城市人口的密度

1.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人/公里2或

人/公顷2表示。

城市人口密度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城市内部某一区域居住人口的疏密程度。

其指标常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口迁移等计划的参考依据。城市人口密

度过大是现代城市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将导致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住房紧张、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人口过密化:又称城市人口密度过大,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

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通常把城市问题表现突出的城市

称为过密城市。

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50km的实际城市化范围

内,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城市人口过密化的倾向更显著,为10km。如东京、

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积为东京城市化地域面积的40%。

七、城市人口的分布

1.城市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

它涉及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和

增殖等要素。

2.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

分类:

6

从空间上分为国际间的迁移、国内城市间的迁移、城乡间的迁移、城市内

不同功能区的迁移等;

从时间上分临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和永久性迁移;

从迁移的原因分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

人口迁移主要原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口迁移主要目的:寻求好的工作、居住和其他活动环境;除此之外,战

争、自然灾害和政策造成人口被动迁移。

3.人口城市化:即城乡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人口城市化发展主要有途径: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就地转化

城市人口。

4.人口城市规划: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一

种方法。

其主要任务:

根据人口情况和人口容量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性质、职能;根据自然地理

条件确定城市功能分区;研究与确定城市的建筑层次格局及居民密度;对城市

的主体风格、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绿化等统筹安排与实施。

5.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城市人口分布较大比重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城市人口规划、不同

城市的发展区对人口的吸收力和人的职业习惯等影响,自然种群的分布格局都

不符合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的分布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下的超集

群型分布。

第二节城市人口的分类

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1.基本人口:基本人口指对外服务的工矿交通企业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以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它对城市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2.服务人口:指为城市内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文教、医疗、商业单位的在

册人员。

3.被托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未参加工作的和丧失劳动力的人员。

二、城市人口的职业结构分类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

7

生产性劳动人口:含工业职工、基本建设职工、农林水利职工、交通邮电

职工;中国城市一般以18-55岁(女)和18-60岁(男)为劳动年龄人口。

非生产性劳动人口:商业服务系统职工,城市公用事业职工,科教、文化、

卫生部门职工,金融部门职工,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等。

非劳动人口:除上述两类以外的不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意义:人口职业结构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

布情况。

三、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类

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又称城市人口智力构成,主要指各种学历的人口数

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例或占七岁以上人口数的比例。根据城市人口文化构成来

分类的方法叫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

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类。

研究城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分类的意义:城市人口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城市

现代化建设有直接关系,它反映城市的职能和效益。一般政治、文化中心的城

市城市人口文化水平高。文化结构对于人在劳动中能否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合理的交换,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着巨大作用。城市人口的文化

构成及分类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教育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应努力提高城市

人口文化水平,建立合理的人口智力构成。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文化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

中):

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越为1.20亿人;具有高中(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8亿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0亿人;具有小

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9亿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0.55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四、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分类

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城市中各民族人口数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例就形成

了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根据城市人口民族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城市人口

的民族结构。

研究城市人口的民族结构分类的意义:城市人口民族的特征反映一个城市

形成过程中各民族迁移与聚居、城市文化传统和建筑风貌的特征,对城市规划

和建筑管理及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某些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的城市,甚

至少数民族比重大的地区,应在生活服务设施、宗教等方面照顾少数民族的风

俗习惯,正确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设立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特殊需求商

品的供应。

8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民族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

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

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

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第三节城市人口的动态

城市人口动态是关于城市人口在时空上数量变化规律。城市人口动态研究

的主要内容是: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增长。

一、城市人口规模

(一)城市人口规模:聚集在城市区域内的众多人口,构成了城市人口规

模。

(二)研究意义:

城市合理的人口规模是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健康发展的基础。城

市首先是产生聚集效益的人口集中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经济、科学文

化的聚集效益。城市的用地规模,各种建筑和工程设施规模、生产力规模和消

费力规模等均与城市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口发展规模研究中,城市

人口动态研究是主要的内容之一

(三)研究方法:

一类是根据城市发展中对经济活动人口的增长要求和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

口的合理比例,确定规划末期的城市总人口。

另一类是根据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构成的特点及人口政策等社会因素,

确定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再根据城市发展的可

能条件,城市人口的承载力等确定合理的机械增长率,计算机械增长人口和预

测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

Ⅰ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城市中年净增人口数与城市总人口数之比。通

常用千分数(‰)表示。

2.公式: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年人口}×

1000‰。或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意义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自然

增减状况的一项指标,是较长时间的资料。可以表示一定社会条件下城市人口

再生产规律,是编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Ⅱ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率

1.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迁出的差数。

9

2.公式:城市机械增长率={(某一时间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该

时间平均人口数}×1000‰。

3.意义

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化,主要与城市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与

城市规模、职能变化、劳动力状况变化以及政府机关的决策有密切关系。新兴

城市一般机械增长较快。

Ⅲ城市人口的承载力

1.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又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

大人口数量;或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人口容量做出不同的理解:

1.生物生理的人口容量:把人类的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水平,即在只

能满足人类生理基本需求所必须的水平上估算的最大人口抚养数。这里食物数

量计算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这种计算往往与实际不符。

2.环境人口容量:即资源承载力,指一个特定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可供

养的人口。主要强调人口的自然基础。

土地承载力可以认为是环境人口容量的一个特例,指在自然、经济、社会

因素的制约下,一定地区产出的食物能养活的人口数。

3.经济人口容量:指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一个特定城市的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劳动人口数量。它强调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与

统一

4.现实条件的人口容量:根据城市居民的现实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

活水平、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耗量的变动情况,而估算的未来某一时刻

某一特定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

5.适度人口容量:适度人口理论的发展可以从多角度考虑。从环境保护和

生态系统稳定的角度出发,适度人口容量是足以制止严重威胁生态平衡和环境

退化趋势的人口数量。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适度人口容量是能够实现

人口与资源的优化利用相结合的人口数量。一个城市的适度人口容量可以分为

单目标的适度人口容量和多目标的适度人口容量。

最早提到人口承载力概念的是1940’s美国的威廉福格特。他人为人口承

载力公式为C=B︰E

C:某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住所的能力;B:指土地

的生物潜力;E:环境阻力。

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CP=Sm/∑(Xⅰ/Pⅰ)+∑(Yⅰ∑Nji/Pi)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链结构为(XiYi)

(i=1,2,…I.j=1,2…J)的人口承载力

10

X: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

Y: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

Nji:生态系统有关的第j种动物性食物对第i种植物食物需要量,即饲料

转化率

Sm: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

Pi:第i种植物性作物的单产

二、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率,或者取决于

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有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增

长模型两种。

第四节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

一、城市流动人口

1.城市流动人口概念:在中国一般认为在城市中未持有城市户口的非常住

户人口。或非城市常住户口而暂住或滞留在城市的人口。

从我国公安部门统计城市暂住人口的时间标准来看,城市暂住人口是指在

一个城市居住三天以上的人口。

2.城市流动人口的分类

①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是对人口城市化进城起主

要推动作用的人口。②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

或①正常流动人口:包括探亲访友、旅游、求学、公务、劳务等类型的外

地人员;②非正常流动人口:包括盲目流人城市的无业游民、乞丐、逃避计划

生育的夫妇,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和逃避通缉的罪犯等。

3.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①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人口的变迁主要是人口从非城市地区(农村)

进入城市地区,即迁移流动过程和城市化过程同时发生。在测度城市化水平时,

应将从非城市地区(农村)到城市暂住的人口包括在内。

②对一个城市来说每天的流入流出的暂住人口会保持一定的数量或在增

长。

③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等经济活动,填

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

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1

④但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市生态规

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4.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第一、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

第二、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

湖”;

第三、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

第四、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且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

化。

5.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城市流动

人口与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密切相关;流动人口对城市繁荣,增加财政收入和

劳动力有积极作用。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性质、来源,对城市能否沿着生态

的道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城

市流动人口可造成一系列的城市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水资源、副食品等的供应短缺,环境恶化,犯罪率

增加,传染病流行等等。

二、城市人口迁居

1.城市人口迁居: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

移动。也称城市内的迁移。

2.城市人口迁居的变动过程

(一)60’s中期以前的人口迁居

二战前,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是传统社会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

问题时发现迁居是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

本世纪初,芝加哥是北美城市的典型代表,20年代学者们对芝加哥的住宅

区、工业区及中心商业区的形成和变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引入生

态学的竞争、淘汰、演替、优势等概念,来解释城市内部的变动,逐渐形成芝

加哥学派(或称人类生态学派)。此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园理论,

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哈理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理论,其中都有人口迁

居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以后的城市人口迁居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二战后,人口调查数据逐渐丰富起来,研究者把注意力转移到迁居过程的

分析上。但迁居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一个独立课题,始于50年代。在当时城

市地理学主要致力于因子生态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很有价值的模

12

式,但对这些模式怎样建立和维持所提供的解释是有限的,于是人们把注意力

转移到迁居过程的分析上。

但迁居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一个独立课题,始于50年代,在当时城市地

理学主要致力于因子生态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很有价值的模式,

但对这些模式怎样建立和维持所提供的解释是有限的,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移

到相关过程分析上,人口迁居也就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

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宅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

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的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小孩、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

生特定需求所致。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

(二)60’s中期以后

决定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内部压力:住户的需求与期望。外部

压力:住宅与环境特征。(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相对位置)。内外压力达

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发生迁居。

3.人口迁居和人口分布与结构的关系

(1)人口迁居对城市人口分布起直接影响作用:

城市规模的膨胀促使人口高密度区不断扩展;人口和城市化区域呈同心圆

式逐波向外推进,形成城市聚集体;从市区到郊区的人口密度差大幅减小,市

中心出现人口空洞化现象;昼夜人口密度相差悬殊。

(2)城市人口迁居对人口结构分布特点及变动趋势也产生的影响:

性别比例中心低,边缘高,分布模式与前期刚好相反;中心市区人口老龄

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郊区;第三产业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

等。

4.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

(一)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

1.迁居者的需求:

住宅需求:人口增加导致住房面积减少;孩子长大生活不便;结婚造成的

家庭分裂;地位升高;经济能力提高等等;

住宅区需求(上下班方便、环境等)。

2.迁居者文化心理:

传统观念和城区生活环境的吸引,除非迫不得已,往往不会迁到城外。浦

西的床和浦东的房

(二)外界的影响

13

1.社区环境的影响:人们不愿搬到陌生的环境。

2.城市规划与建设:新建的工业点,生活区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对

定居的人口吸引力不大;假设深圳没有好大学,如何安心工作。

3.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迁居起着促进作用。

4.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劳动政策、户籍政策

5.土地制度:地价的变化:过去土地的无偿使用限制人口的迁居;

6.住房政策:过去的低租金制度的福利政策限制人口的迁居;提租补贴、

房屋出售使迁居相对容易发生。

习题

1、中国城市人口有几种含义?

2、中国长期实施的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把中国的经济、

社会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截然不同的板块,把国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农

民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

不利的影响?

3、如何理解城市人口迁居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新岭主编,生态.人口.环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沈清基,城市人口容量探讨.同济大学学报.上海:《同济大学学报》

编辑部.1994年增刊.

3.周春山,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特征、迁居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城市规划

汇刊.No.4.1996:17-21.

4.赵民,朱志军,论城市化与流动人口.城市规划汇刊.No.1.1998:8-12.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1:5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65861296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城镇居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城镇居民.pdf

上一篇:送花祝福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城镇居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