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

更新时间:2023-03-14 11:17:11 阅读: 评论:0

网络文明倡议书-哪个防晒霜好用

梵天寺木塔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卤水点豆腐技术)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

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

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

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

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

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

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

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

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

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

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

“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

“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

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

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

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

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

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

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

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

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

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

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

“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

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

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

“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

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

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

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

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

2

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

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

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

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

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

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

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

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

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

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

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

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

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

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

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

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

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

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

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

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

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

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

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

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

接。如:像。履: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

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1:1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638311423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梵天寺木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梵天寺木塔.pdf

上一篇:工作计划表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梵天寺木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