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造词辨正
与任学良先生“修辞学造词法’’商榷
口徐杲
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提出了“修辞学造词法”
并举出比喻借代式等8式,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疏漏之处,
特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
、关于命名、定义
《汉语造词法》提出“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
创造新词的,就叫做修辞学造词法。”
我们认为“修辞学造词法”命名及定义均欠妥。修辞学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造词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语法
学中的一个概念。将“修辞学”冠于“造词法”不但会产生
“造词法是隶属于修辞学的一个门类”的误解,而且名不符
实。因为“用来创造新词”的只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门类——
修辞格(即修辞手法),修辞学中的其他门类与造词是毫不相
干的。因此“修辞学造词法”这一概念有失严密。
一个概念的定义,应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造词法的定
义,应揭示造词的原料、造词的方法所体现的造词的本质特
征。上述定义仅仅点出了造词运用的方法,而拒造词的原料
“语素”于门外,未能揭示造词法的本质特征,为其并不属
于“造词”范畴的所谓“用旧词造新词”说开了后门。
我们认为准确的命名、定义是:辞格造词法是借助辞格
(即修辞手法)组织语素从无到有地造出本义中含有该辞格特
征的新词的造词法。如借代造词“插嘴”,借助借代将语素
“嘴”以工具代本体与语素“插”合成为词,借代特征
“嘴”代“话”体现在词的本义“在别人说话中间插进去说
话”中。又如移就造词“喜酒”,借助移就将原属于“结婚
的人”的“喜”移属于“酒”,移就特征“喜”的原属体在
词的本义“结婚时招待亲友的酒”中得到体现。
二、关于范畴
《汉语造词法》说:“比喻词的造法有两种:一是完全
新造,如‘仙人掌’ ‘银河’ ‘银耳’。二是采取移花接木
的办法,利用旧词制造新词,如酝酿(发酵过程)一出酒一比
喻(做准备工作)一完成任务。”“借代词的造法和比喻词的
第二种造法是一样的,也是用旧词造新词,可以用图形来表
示:红领巾(少先队员标志)一借代少先队员(正式名称)。”
我们认为所谓“用旧词造新词”,不属于辞格造词。(2
因为上述“旧词”借助比喻、借代格根本没有重新组织语素
造出新词,而是借助比喻、借代格造出了固定的新的词义
“词的比喻义”“词的借代义”。我们将既成词(即“旧
词”)由词的某个词义(一般是词的本义)借助修辞格引申出的
固定的新的词义称之为“词的修辞义”,(3 如“酝酿”的后
起固定义“做准备工作”就是既成词“酝酿”由词的本义
“造酒的发酵过程”借助比喻引申出的固定词义“词的比喻
义”。又如“冤家”的后起固定义“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
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就是既成词“冤家”由词的本义
“仇人”借助反语引申而来的固定的新词义“词的反语
2oo8.o8
义”。正像一幢旧楼经过装修焕然一新但却不能称之为“造
楼”一样,既成词“酝酿”“冤家”由本义分别借助比喻、
反语派生出“词的比喻义”“词的反语义”是不能称之为
“比喻造词”“反语造词”的,否则就混淆了“造词”与
“非造词”的界限。“辞格造词”与“词的修辞义”界定如
下:
(一)所属的范畴不同。前者属“造词法”范畴,是造词
的产物,造出的是新词;后者属“词义”范畴,是词义派生
的产物,造出的是新的词义。
(二)借助辞格的用法不同。前者是尚未成词的语言材料
“语素”借助辞格造出新词;后者是既成词借助辞格由本义
派生出新的词义。
(三)辞格特征在词义中体现不同。前者词的本义中必含
辞格特征,后者词的本义中不含辞格特征。
如果我们依照任先生的“用旧词造新词”说,就会引起
概念的混乱。许多多义词都会被视为“造”出的多个同形异
词的“新词”,如“腹心”, 《现代汉语词典》列了三个义
项:①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②比喻极亲近的人;心腹;③
比喻真心诚意。如果依了“用旧词造新词”说,“腹心”就
有三个“同形异词”的“新词”。那么各类语词词典都要来
个大修订,将“词的比喻义”“词的借代义”“词的比拟
义”“词的讳饰义”“词的通感义”“词的象征义”“词的
夸张义”“词的反语义”“词的对比义”“词的断取义”等
等另立“同形异词”的“门户”。那么语言学界就要将“多
义词”重新作出定义,大、中学教材也要修订,如果这样,
恐怕难行得通吧。 ’
更何况,如果依了“用旧词造新词”说,那么相当可观
的既属于“辞格造词”又具有“词的修辞义”的一族词又如
何认定其造词方法呢?如移就造词“悲剧”(语素“悲”原属
于剧中人,借助移就移属于“剧”)在词义派生中本义又借
助比喻派生出固定的词义——词的比喻义“比喻不幸的遭
遇”;对偶造词“巢窟”(语素“巢”“窟”借助对偶同类对
举并列成词)本义又借助比喻派生出固定的词的比喻义“比喻
盗匪等盘踞的地方”;比拟造词“死路”(借助比拟将无生命
的事物“路”用语素“死”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写)本义又借
助比喻派生出固定的词的比喻义“比喻毁灭的途径”。难道
这些词都是“用旧词造新词”的所谓“比喻造词”吗?然而
《汉语造词法》恰恰是这样认定的:如借代造词“搁浅”
(语素“浅”以特征代本体“水浅处”)本义又借助比喻派
生出固定的词的比喻义“比喻事物遭到阻碍不能前进”;对
偶造词“风雨”(语素“风”“雨”借助对偶同类对举并列成
词)本义又借助比喻派生出固定的词的比喻义“比喻艰难困
苦”。《汉语造词法》就将“搁浅”“风雨”归在“比喻
式”造词中。这倒让人疑惑了:将修辞格介入造词过程组织
维普资讯
语素造出的新词不叫“辞格造词”,而将修辞格介入词义派
生过程造出的新的词义却叫“修辞学造词”;用砖头、水泥
和砂浆砌起房子不叫“造房”,将旧房子粉刷见新却叫“造
房”,这岂不怪哉?
三、关于种类
《汉语造词法》提出比喻式、借代式、夸张式、敬称
式、谦称式、婉言式、对比式、仿词式等8式辞格造词。
我们认为此修未密,缺漏不少。辞格造词不止20种。试
略举《汉语造词法》未提及的如下:
1.比拟造词语素表拟体特征,情态毕现。如拟人类:天
命、天授、吐絮、吐穗、报春花、含羞草。拟物类:眼尖、
嘴硬、心软、心细、心硬、死灰。
2.移觉造词两语素表两感觉沟通,耐人品味。如响亮、
喧腾(听觉视觉通),尖酸、清苦(视觉味觉通),温馨(肤觉嗅
觉通),圆滑(视觉触觉通)。
3.对偶造词两语素同类对举,并列合成。如杨柳、烟
火、传递、编辑、富贡、艰险。
4.移就造词移原属特定“人”的情态的语素就于物,物
人相通。如乐土、悲剧、愁肠、傲骨、哀乐、怒目。
5.反问造词语素含反问语气,咄咄逼人。如何尝、何
必、何不、何苦、岂非、岂但。
6.象征造词语素含象征意义,含蓄隽永。如红军、红
运、白匪、白区、黑帮、黑手。
7.用典造词出自典故,引人思源。如负荆、知音、碧
血、捉刀、割席、染指。
8.反复造词语素重复,节奏感强。如仅仅、刚刚、偏
偏、切切、万万、哥哥。
9.兼格造词兼用几种辞格造出,凝练传神。如人海(比喻
兼夸张)、断肠(用典兼夸张)、仙逝(比喻兼讳饰)、龟缩(借
代兼比喻,语素“龟”以全代偏“龟头”)、矛盾(用典、比
喻、对比兼对偶)。
此外尚有与辞格“同生”的摹绘造词、缩合造词、略语
造词以及运用修辞新格造出的奇设造词、断取造词等等。
摹绘造词,语素摹绘客观事物的声、色、味、形、情、
景,形象生动。如摹苎类,咕咚、哗啦;摹色类,黑黝黝、
红彤彤:摹味类,香喷喷、甜津苎;摹形类,矮墩墩、胖乎
乎;摹情类,飘飘然、欣欣然;摹景类,平坦坦、空荡荡。
缩合造词,源于古汉语的兼词,是两个词的合音,别有
风味。如“诸”,合“之于”或合“之乎”: “叵”合“不
可”: “甭”,合“不用”; “盍”,合“何不”: “廿”
合“二十”; “卅”合“三十”。
略语造词,由短语紧缩成词,言简意赅。如“发妻”,
紧缩“结发之妻”; “寡人”,紧缩“寡德之人”; “方
家”,紧缩“大方之家”; “沧桑”,紧缩“沧海桑田”;
“彩电”,紧缩“彩色电视”。
奇设造词是借助奇设格“ 将语素表奇特悖理的假设及其
顺“理”的结果造出来的词。如“插翅难逃”和“插翅难
飞”,假设奇特悖理“插翅”,结果顺“理”——“难飞”
和“难逃”; “罄竹难书”,假设奇特悖理“罄竹”,结果
顺“理”——“难书”; “万死不辞”,假设奇特悖理“万
死”,结果顺“理”——“不辞”。
关于断取造词,创设断取辞格的谭永祥先生指出“‘逃
之天天’ ‘一退六三五’ ‘蘑菇’ ‘司空见惯’……早已司
空见惯,而且已被词典作为条目收到”,因此将其归入“断
取造词”中。(5 谭先生没有给“断取造词”下定义,我们认
为断取造词是借助断取格将未成词的语言材料“只取其一,
不顾其余”使部分语素表义部分语素无义从无到有地造出本
义中含有断取特征的词。只有“逃之天天”“司空见惯”是
分别由未成词的语用材料《诗经・周南・桃天》的“桃之天
天”及刘禹锡的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借助断取格取
“桃”(用谐音“逃”)而置“之天天”于不顾,取“见惯”
而置“司空”于不顾造出来的本义中含有断取特征(只取其
一
,不顾其余)的断取造词。“一退六二五”“蘑菇”这两个
词不是断取造词,而是既成词语借助断取格派生出了固定的
“词的断取义”。不知谭先生是否受了《汉语造词法》“用
旧词造新词”说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造词法》中的“借代式”全是“用
旧词造新词”而实为具有“词的借代义”的“旧词”,如红
领巾、领航、茅台、翰墨等词语: 《汉语造词法》的“对比
式”,如天、地,积极、消极,防御、进攻等全是反义词对
举式造词。我们认为前者如上所述不是造词,后者只能作为
对比造词的原始式。借代造词及对比造词如下:
借代造词语素表代体,发人联想。如旁借类:学舌、多
嘴(以凭借物代),踏青、救急(以特征代),交心、谈心(以所
在代);对代类:反戈、要饭(以偏代全),吹牛、家信(以全
代偏)。
对比造词(兼对偶造词)两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鲜明突
出。如横竖、曲直、高低、始终、反正、出入
四、关于结构
《汉语造词法》说: “对修辞学造词法的各个细别。只
可作修辞手法(辞格)的分析,不能作语法分析,把语法搀进
修辞就乱套了: ‘监遍天下,(并列式); ‘这是 ’(主
从式): ‘骗人的史基王’(加词尾): ‘鱼王翻自 ,(主谓
式,豆角名),这样分七零八落,反而把共同的造词属性——
比喻给淹没了。我们说,修辞学造词法不存在构词法的问
题,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认为此说失之偏颇,分析造词法和分析构词式仅仅
是分析角度不同,二者互不影响。正如在确定房屋建造法的
同时确定房屋的结构式不会“乱套”却有必要一样,分析辞
格造词的结构式并无一害却大有益:有助于明确词义,有助
于明确词的本义中的辞格特征。如比喻造词“雪白”“火
红”“笔直”“雷同”为偏正式结构,名词语素为“偏”作
喻体,形容词语素为“正”作用喻的相似点,词义分别为
“像雪一样的白”“像火一样的红”“像笔一样的直”“像
雷一样的同”。词的本义中含比喻特征。又如借代造词“落
草”“踏青”,前者为补充式,语素“草”以特征代本体
“山林”,补充说明“落”的地点,词义为“到山林当强
盗”;后者为动宾式,语素“青” 以特征代本体“青草”,
作动词语素“踏”涉及的对象,词义为“春天到郊外散步游
玩”。如果不对其作结构分析,词义及词的本义中的辞格特
征就不容易弄清楚了。
任学良先生的“修辞学造词法”影响颇大,笔者常见到
专家学者的论文论著或明引或暗合其说,却瑕瑜不辨,看来
“前修未密”,还得“后学敢疑”。
参考文献:
【1】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1,
(2).
【2】徐杲.借代手法造词辨正一一与史锡尧先生商榷【J】.修辞
学习,1995,(3).
【3】徐杲.试为“词的修辞义”正名【J】.汉语学习.1 9 9 6,
(3).
【4】徐杲.奇设【J】.修辞学习,1 999,(6).
(5)谭永祥.断取补阙【J】.修辞学习,198 7,(1).
(徐杲,江苏省南通中学特级教师)
2O06.o8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0:0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595049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正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正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