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原
文译文赏析
《兰亭集序/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
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
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
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
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
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
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
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
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
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
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
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
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
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
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
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
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
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
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
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
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
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
有所感慨。
【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
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
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
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
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
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
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
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
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
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
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
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
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
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
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
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
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
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
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
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
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
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
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
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
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
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
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
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
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
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
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
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
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
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
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
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
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
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
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
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
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
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
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
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
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
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
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
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扩展阅读:王羲之对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
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
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
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
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
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
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
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
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
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
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
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
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
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
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
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
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
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
“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
而舆论遂定。
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
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
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
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
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至高无上的地位被
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
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
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
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
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
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
推崇备至。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9:1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756763295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羲之兰亭序全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羲之兰亭序全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